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何成刚:培养史料探究能
何成刚:比较与思考——
何成刚:海峡两岸历史教
何成刚:《诗经》之《硕
何成刚:人民版必修第一
何成刚:人民版必修第二
何成刚:人民版必修第三
何成刚:人民版选修历史
何成刚:人民版选修文化
何成刚:民国时期历史教
最新热门    
 
何成刚等:再谈如何上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课

时间:2009-10-18 17:54:01  来源:何成刚
 

      再谈如何上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课

 

   作者:何成刚 夏辉辉  来源:《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  转载自:何成刚的博客

 

   《历史教学》第4期刊登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学实录》,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强烈关注。实际上,自去年以来,全国、广东省及一些地市的示范课、公开课都选择了以本课为课题,足以说明其典型性与代表性。

    正如任主编在“编者按”中所云,这节课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荣氏企业的兴衰来反映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而且还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渗透了史学界近年来的新成果。以一个企业为缩影反映整个时代经济发展的脉络,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具有突破性的,符合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基本掌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较为抽象的内容。

    不过,这节课教学设计,引起了笔者对如何上好这一课的进一步思考,这里冒昧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抛砖引玉,请同行们指正。

 

    对这一教学内容,《历史课程标准》是这样描述的:“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解读课标时,我们应当着重思考“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中的主要史实应该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按照我们的分析,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史实”有: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20世纪上半期由小到大、由亏转盈、由盛转衰,在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中惨淡经营的曲折发展经历。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比如:经济结构不平衡,地域分布不平衡,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并大,等等。

    3、民族企业的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4、民族企业在同外国及本国官僚资本的积极竞争、斗争中,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其“革命性”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妥协”的鲜明特点。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针对以上四个问题,就胡老师的教学设计,笔者提出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商讨。

 

    第一,教学重点应该集中在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上,由此出发,选取有说服力的史实,民族资本主义如何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只能成为这一主题的辅助说明。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近代史体系,基本上遵循的是“冲击——反应”的史学理论,即近代中国社会,是在外来因素的不断冲击、推动下发展的。无论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近代化研究范式,还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范式,都与这种史学理论有着内在联系。应该说这种理论有其合理性。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过于强调事物发展的外在因素而忽略了事物发展的内因或内在动力,不利于阐述事物本身的发展历程。

    这节课教学设计,严格来说,反映了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一种普遍的思维倾向,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教材编写上,都是如此。就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而言,强调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环境,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过于如此,无形中就凸显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半封”环境下“被动性”的一面,不能彰显其“主动性”的一面。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历史老师要有意识地精选材料以彰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半封”环境下积极竞争、顽强生存、艰苦创业、、善于经营、勇创品牌的“主动性”的一面。在总体发展的说明上,可以呈现以下文字史料:荣氏企业的“兵船”牌面粉,宋裴卿东亚毛纺厂的“抵羊”牌毛线,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企业的“双喜”、“飞马”牌香烟,张謇大土毛纺厂的“魁星”、“红魁”、“绿魁”棉纱等,在与洋货竞争中,这些产品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信任和赞誉。

    当然,可以有所重点渲染,可以提供如下史料,供学生阅读:

    史料一:中国化学工业社是上海著名实业家方液仙创建的中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企业,1912年方液仙在圆明园路办起亭子间工厂,因小作坊式生产和销售致销路呆滞而亏损,被迫歇业。1915年方氏又集资5万重建中国化学工业社,但因种种原因,仍无力与舶来品抗衡,资本几乎蚀光再次倒闭。1920年方氏在上海钱业界富商方季杨支持下,集资5万重整旗鼓,在总结经验改革管理的基础上,方液仙提高质量,改善产品装备,终于在当时社会宣传国货的有利形势下,抓住时机,获得发展。1922年方氏在槟榔路创建正规制造厂,主产化妆品和三星牌牙膏,中国化学工业社在方液仙苦斗若干年后,才在上海实业界站住了脚跟。如此反复者三,方液仙的企业才得以成功,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实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方之雄等编纂《爱国实业家方液仙》,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史料二:英美烟公司欲收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未得逞,立即把原价250元一箱的“Good Beam”纸烟,降价一半出售,企图在营业上挤垮南洋公司,并且从市场购进大批南洋烟,等到霉坏变质之后,再推销出去,以破坏南洋的商誉,同时又唆使商贩到南洋掉换,造成损失。南洋公司被迫削价竞争,并在报纸上揭露英美烟公司的阴谋,结果国人认为英美公司对于南洋公司过于无理,更加同情南洋公司,使得南洋公司的纸烟销路更旺。

——郑起东:《外资入侵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

 

    史料三:30年代上海安乐纺织厂成立毛纺部生产英淮牌绒线。当时英国的蜜蜂牌、飞艇牌绒线风靡市场,安乐厂为了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大做广告,在广播电台精彩节目中插播广告语;对各大绒线商店百货店免费赠送新颖霓虹灯广告.在公共汽车车身上漆上英雄降绒线的彩画;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各火车站树露天广告牌等等。此外安乐厂还在南京路闹市举办产品晨览会、编织品评会.请讲解员详细介绍产品,请著名编织师免费教授编织法。然后进行英雄牌绒线编织作品评选授奖。一系列广告宣传活动使英雄牌绒线声誉鹊起.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打破了英国蜜峰牌绒线的独霸地位.“安乐厂-在与英商的竞争中不断壮大.资产迅速增加,成为著名的集团体系。”

——郑起东:《外资入侵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二,荣氏企业的发展阶段不能代表整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以一个企业作为整个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范例来学习,“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但在这里我们还要思考,荣氏企业发展的历程是否能比较完整地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这是要打个问号的。理由有三:

(1)荣氏企业是以轻工业制造而闻名,民国时期以重工业制造见长的民族企业盛衰如何并不见得就“萧随曹规”,实际上,民族工业中的重工业发展则更为艰难一些。

(2)即使对于其他轻工业制造的民族企业而言,其发展轨迹与之也并不一致。比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27年实有资本近2000万元,1927年以后,在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双重挤压下,公司营业衰退,1928~1930年出现连续亏损,资本锐减到1125万元。

(3)即使“短暂春天”,也有不少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即使在民族危机最艰难的时期,也有不少企业发展特别迅速。简言之,对于具体的民族企业的盛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张謇兴办实业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张謇经营策略的失误,不能一提民族企业的衰落就找外部原因。

显然,如果不以荣氏企业为案例,而是以其他企业为案例来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恐怕“四个阶段”的结论就值得商榷了。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特别凸显了新课程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胡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这一目标定位为:“通过相关史实的学习,体味荣氏兄弟创业之艰辛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艰难,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形成不畏艰难、诚实守信的良好作风。”这样的定位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形成不畏艰难、诚实守信的良好作风”的提出,更是给这样一堂高难度的教学内容添上了浓厚的人文光彩,而以荣氏兄弟企业为范例来讲述,应该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目标。

 

 

    但纵观全课,教师所呈的四个情境中,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出荣氏兄弟是如何“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的,也没有看到荣氏兄弟如何通过“诚实守信”而发展了企业,只在最后展示了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意诚言必中,心正思无邪”让学生感悟,使得这一情感目标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其实,在这一时期,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发展民族企业并成功的例子非常多。比如:

 

    史料一:当时英国在华毛纺织厂生产的“蜜蜂牌”毛线,日商加藤洋行经销的“麻雀牌”毛线,都以低价销售,企图垄断中国的毛线市场,宋裴卿遂提出针锋相对的管理措施。首先,在毛线产品的商标上,宋裴卿经过精心设计,以双羊抵角为标志,取名“抵羊”,“抵羊”既反映以羊毛做原料的纺织品的特点,又是“抵洋”的谐音,即抵制洋货之意。这种巧妙的构思,正迎合了“九·一八”事变后群众抵洋抗日的心理。因此,“抵羊”牌毛线一经问世,立即受到了国人的欢迎。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抵制了洋货的竞争,打破了英日企业垄断我国毛纺市场的阴谋,使“抵羊牌”毛线成为家喻户晓、畅销全国的名牌产品,巩固了东亚毛纺厂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宋裴卿在外资压迫下并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迎击,以针锋相对的“抵羊”商标赢得了国内市场,企业家的爱国情怀与民众的爱国热情亦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王同勋《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

 

    史料二: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半年,被炸毁的商务印书馆复业。当时馆前悬挂由王云五拟订的激励人心的巨副标语:“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王云五当时说:“把商务印书馆恢复,并没有什么高远的目的,只是为我们中国人争一点点的气。日本帝国主义认为商务印书馆是中国人自办比较有点规模的企业,觉得有点讨厌,便首先把它炸毁。我认为一打便倒,一倒便不会翻身,这是莫大的耻辱,所以要极力把它扶起来。”

——徐百柯:《王云五:谴责与推崇之间》,《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3日

 

    再说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一般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教师们在设计中往往为之大费周章,而导入是否直接服务于课堂内容、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不能为导入而导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从中国近百年历史长河中选取三位杰出代表”,直入荣氏企业个案主题,这与前面所写的教学目标中“写出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等著名企业家”不太吻合。同时,荣氏三位杰出代表人物所生活的年代也远远超过百年,而本课在具体授课内容只介绍了荣氏兄弟,对荣毅仁、荣智健此后便只字未提,这两个荣氏后人在本课中仅仅是个“群众演员”。此外,这三个优秀企业家的关系如何,也应该有一个简单交代,否则学生会莫名其妙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导入。

    第四,在材料选择与运用中,没有很好地做到“论从史出”

    为了使课堂的形式更加生动、更有历史学科的特点,胡老师用“情境呈现”的方式展示了四条史料,以期通过史料的研读与分析,带领学生得出结论,达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目的。教师在每一条材料后都附有思考题,层次分明、设计精巧,体现了教师的精心构思。但细看答案,却有一些失望,不但因为结论陈旧,更重要的是结论与史料并不一致。四则情境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

 

(1)“情境一”(投影):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这时的上海,已经是中国商业经济的中心。进出口贸易的繁忙,以及民族工业的崛起,使得金融流通量与日俱增。

    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地方当地士绅的反对,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一连下了七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在第八次批示中,干脆强硬地宣布:知县办事无方,革职留用。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思考:1、荣氏兄弟在这个时候(1896年)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因素?

    答案:1)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向中国输出资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客观条件;2)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直接原因

    点评:很显然,教师所给出的答案并不是材料中得出来的,而是书中得出来的,所谓“论从史出”自然就无从谈起。如果我们确认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历史的真实,那么,认真研读材料,可以提取以下信息来回答“有利因素”:

1、甲午日战争后,列强加紧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商业、贸易繁荣,为荣氏兄弟创办企业提供了客观条件;

2、面粉业投资小、见效快、销路广,所以投资面粉业这一行业;

3、封建势力阻力仍然很大,但清政府已开始放松办厂限制。

    又如,在目标中提出要“通过相关史实的学习,体味荣氏兄弟创业之艰辛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艰难”,但在整个材料中并没有这样的史实。仅就荣氏企业艰难创业一段,就有很好的材料。杨旭著《荣氏兄弟》一书中写道:

    “入夏江南大水,粉厂建筑工地河水漫浸,荣德生与工人一道在工地忙碌,同工人一样吃每天85文的伙食,随时指挥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外有诉讼,上遇天灾,内则亲人病觞,搅得26岁的荣德生身心交瘁。打官司关系到工厂的前途,他绝不敢掉以轻心:建厂事关成败,也不能有丝毫懈怠。对大儿子的早夭,荣德生自认是有顾不周的责任,数十年后写《乐农自述行年纪事》时,内心仍隐隐作痛,深感歉疚。西方有位研究拿破仑的学者曾说:‘任何巨大成功的背后,都隐藏着痛苦的努力’,要成为伟大的实业家,也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呵!”

 

 

 

(2)“情境二”(投影):

    1912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着实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强化企业管理,不遗余力。他还独出心裁使用促销手段。

    在部分袋装面粉中,他塞入一个铜板。一袋面粉还没吃完,有的顾客发现突然冒出一个光灿灿的铜元!这真是一个好彩头,迷信的人们喜出望外。机制面粉价廉物美,不仅毫无毒素,而且还能中彩头,荣德生的销售创意,很快使它在无锡面粉市场占有一席之地。1915年“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 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1914—— 1922年8年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申新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了五个纱厂。荣氏企业己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可是,好景不长。1922年,西方列强在医治好战争创伤后,带着他们的商品和资本卷土重来。申新各厂自1923至1924年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的产销也在下降,从盈余转为亏损。

    思考:2、20世纪初的二十年间可谓是荣氏企业成长的“春天”,你认为20世纪初20年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0年代后,发展势头迅猛的荣氏企业怎么会走下坡路呢?

    答:(1)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3)北洋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4)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点评:提供的答案都是“大历史”中的普遍结论(类似于数学中的公式公理),普遍结论能否有效解释具体的历史现象,并让人信服是有难度的。20世纪初20年荣氏企业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经营管理有着直接关系。依笔者之见,该答案是无效答案。理由有三:一,在提供的材料中,关于荣氏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还是不少的,为何没有被归纳出来?二,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1914— 1922年8年间,为什么是荣氏企业,而不是别的企业获得“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原因只能从荣氏企业自身来找,材料里看不出来。

 

    (3)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答: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但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

    作用:①经济上: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因素,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②政治上:促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运动风起云涌;促进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思想上: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点评:这一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前面提供的四条“情境”联系在一起啊,即,前面的“情境”并不能为“地位”和“作用”提供充分的论据。不知道学生是如何理解这些结论的?

 

    当前历史教学非常强调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那么,恰当地选用史料和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则是当下对历史教师的一大考验,考验我们要有良好的史学意识。选好材料来说明观点非常重要,选用了精彩的材料也要讲究技巧和用法,如果学生只是读了材料然后在课本上勉强地找答案,那史实与观点则是“两张皮”、“水和油”,无法融合。

 

 

 

    第五,本课存在的其他几个问题

(1)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实际上要让学生认识到,在近代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在本课结尾,可以简单提及1949年后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这里依然可以以荣氏企业为例说明,可以使学生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貌有一个基本了解。

(2)按照以往学术界的划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可分为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而本课学习的主题是民族资本主义,在教学中历史老师应该给学生区分这三个不同的资本主义概念。

(3)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的解释,多简单归因于“西方列强的放松侵略”。这也与史实不符。在一战期间,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是英、法、德、俄等国,趁机扩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是日本和美国。两相比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总体上面临的外部环境实际上更加严峻了,这个观点是有确切的数据来支撑的。当然,这个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的纺织业和造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的确是事实。

 

    第六.如何运用“范例教学法”上好这一课?

    综观如上分析,笔者认为,这节课的效果值得商榷。那么,如何运用“范例教学法”上好这一课,浙江省义乌中学的龚辉强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比较成功的探索。他撰写的文章《浅谈范例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从荣氏企业的发展看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例》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第3期上。这里简要对其教学思路中的亮点做一述评,供老师们参考:

    亮点一:围绕“荣氏企业发展”设计问题,课前自主探究。

    龚辉强老师的做法是:上课前把班级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荣氏企业进行考察:

    第一小组考察1902年至1914年间的荣氏企业,主要课题有(1)荣氏兄弟为什么在1902年投资办厂、兴办实业?(2)为什么首先投资面粉业?(3)在创办实业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么克服困难的?

    第二小组考察1914年至1922年的荣氏企业,主要课题有(1)荣氏企业获得巨大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2)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小组考察1922年至1927年的荣氏企业,主要课题有(1)荣氏企业遇到了哪些困难?(2)原因是什么?

    同时还开出一些书目,如《荣毅仁的父辈》、《梁溪荣氏家族史》等,利用图书馆、因特网上查找资料。

    亮点二:学习结果注重个体经验的延伸与合理拓展。

    在学生查阅资料此基础上,龚辉强老师合理地拓展了学生自主获得的个体经验,注重历史知识的迁移,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一:探讨以荣氏兄弟、张謇等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你认为“实业”能“救国”吗?为什么?通过探讨,了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问题二:20世纪80年代,以荣毅仁、荣智健为代表的荣氏企业再度崛起,结合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你认为两代荣氏企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从中你有什么启示?(提示;抓住机遇、资本运作、人才战略、政局影响等方面考虑)通过探讨,使学生获得一个企业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规律认识等生活经验,并从中获得方法论的训练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有了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就这节课而言,我们的观点似乎更挑剔了些,但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言,不见得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诸位老师指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