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中日韩:学者合编东亚历
《东亚三国近现代史》摘
《东亚三国近现代史》摘
《东亚三国近现代史》摘
2006年养正中学:观看《
韩国中学2010年开设历史
杨国海:必修一《东方巨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历史理论的新视野与自由
东亚共同性的复活:历史
最新热门    
 
《东亚三国近现代史》摘选之一

时间:2009-10-18 17:24:12  来源:《东亚三…
 

          《东亚三国现代史》摘选之一

编者案: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和教师历经三年共同编纂、面向三国青年学生的近现代历史读本《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日前在中、日、韩三国同时出版。本书的中文版编写和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中文版首发式” 6月9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宣部、中共中央外宣办、新闻出版总署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以中、日、韩三国的近代历史为叙述对象,以现有研究为基础,以三国中学生及广大青年为阅读对象,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中、日、韩三国在近代走过的历程,对于三国历史,尤其是中韩与日本之间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的介绍。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0年。在日本的殖民地统治与侵略战争时期亲身经历过受害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了不使那些产生悲剧的事情再度发生,我们应当学习过去的历史。了解历史的最初途径就是历史教科书。

关于战争的记述

我们先比较一下韩国的国定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和日本经过审定的一种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部分记述。

韩国的历史教科书写道: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我国成为供给日本战争物资的兵站基地。(中略)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掠夺物质资源还强制征用韩国人,强迫他们在矿山和工厂痛苦地劳动并实施强行征用制和学徒支援兵制度。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写道:

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用枪炮和刺刀维持殖民统治。他们设立了宪兵、警察、法庭、监狱等镇压中国人民的机构。士兵、警察、间谍干尽坏事,任意逮捕中国居民,严刑审讯甚至残酷地杀害。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写道:

这(日军取得了很多战争的胜利)是由于数百年饱受白人殖民统治的当地人民的协助才取得的胜利。日本取得的战争的初期的胜利鼓舞了东南亚和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梦想与勇气。……日本政府称这一战争为大东亚战争。日本宣布战争的目的是要自存自卫,把亚洲从欧美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三种教科书的叙述确实很不相同。只有上述日本的教科书中称日本通过战争获得了好处,而韩国与中国的教科书都强调战争带来的伤害。上述日本的教科书在其他的地方虽然也有韩国的教科书一样的内容,但是说“在这样的困难中,许多国民为了胜利而努力劳动,英勇作战”。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忆战争,有利于东亚的和平吗?

日本有多家民间出版社出版教科书,如果通过了政府的审定就可以在学校中使用。这被称作是审定制度。当然,不是所有的日本教科书都像上述教科书那样记录战争。上述教科书是2001年通过审定,由扶桑社编撰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直到2005年3月,日本的学校仍基本不使用这种教科书。所以,上述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日本历史教科书的记述。不过,上述那样的教科书的叙述立场能够通过审定,不仅在韩国和中国,就是在日本国内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对。

 

日本的教科书与中国和韩国

日本历史教科书成为国际问题远不是最近的事情。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政府就想通过审定制度把侵略战争的史实和“侵略”字眼从教科书中去掉。在1982年的审定中,对于殖民统治、侵略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犯下的罪行欲推卸责任。对此,韩国和中国等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日本的近现代史与中国、韩国的近现代史有密切的联系,日本如何记述过去的历史,对于中国与韩国来说也是重要的问题。所以,从那以后,日本政府在审定标准中追加了新的原则,即“在记述与近邻亚洲各国的近现代历史有关的问题时,需要从国际理解与国际协调的角度考虑”。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再次向着删除或缩小日本对朝鲜的殖民地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责任等的方向发展,这是出现上述扶桑社教科书那样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的原因。

正视与自身有关的过去的加害与被害的历史,并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人们往往会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是不正视过去的历史,就很难期待未来的和平。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过去的历史记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