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推荐:文化史专题4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5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6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7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8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1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2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3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4习题
最新热门    
 
精品推荐:政治史专题7要点解析

时间:2009-10-18 17:24:56  来源:佚名
 

 第七专题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课标内容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必修(1)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中,用三课书的内容介绍了这一专题。第一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主要讲述了光荣革命、《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两个问题。第二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主要讲述了“分权与制衡”、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三个问题。第三课,“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主要讲述了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两个问题。

  在岳麓版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中,用五课书篇幅(一节综合探究课)介绍了这一专题。第9课,“渐进的制度创新”,主要讲述了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三个问题。第10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主要讲述了联邦宪法的制定、联邦制、两党制三个问题。第11课,“走向共和的艰难之路”,主要讲述了“共和国万岁”、“拿破仑神话”、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三个问题。第12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主要讲述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德意志帝国的统治、“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三个问题。

 

重点知识:①《权利法案》  ②美国1787年宪法  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④《德意志帝国宪法》

能力培养:①比较能力: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德意志帝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②理解能力:通过对《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学习,认识到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难点知识:①美国总统制与英君主立宪制的异同。②德意志帝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③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基础知识:

一、英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  光荣革命:①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到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但它是封建性的。14世纪上半叶,英国议会分成上、下两院上院称贵族院;下院称平民院。②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壮大起来。③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不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④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一度建立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国王查理二世实行反对英国国教和恢复天主教宗教政策。议会中的“托利党”人和“辉格党”人联合起来。⑤1688年,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其妻玛丽被邀请承袭英国王位,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英国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

 

2.  《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①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②后来,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③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④根据英君主立宪制,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选产生,由国王任命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组成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即责任制政府。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的权力主要是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首相的权力表现在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议会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⑤以君主立宪制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不同政党通过议会斗争,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很多问题可以通过议会各党派的协商和妥协来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⑥随着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壮大,1832年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改革使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大大增加。工商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⑦现代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其主要特点是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为内阁核心。⑧在英君主立宪制政体中,国王的政治作用体现在作为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国国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  分权与制衡:①1787年,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习惯称1787年美国宪法。②宪法由序言和正文组成。序言阐明了制定联邦宪法的目的和宗旨。正文对联邦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加以说明和规定;对其他立法事项进行了规定;等等。③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④根据宪法,国家立法权归于有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选举体现“州权平等”原则;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国会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及洲际贸易、征兵调兵及宣战权。⑤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美国内阁只对总统负责。美国政治制度故称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⑥根据宪法,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除非犯罪,终身任职。它行使最高审判权,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⑦为防止集权专权,宪法规定,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又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  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①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典,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1787年宪法将西欧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③1787年宪法,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各州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④1787年宪法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美国形成了总统制、联邦制与共和制混合的国家制度,共和制是根基,总统制和联邦制受制于共和制。⑤1781年宪法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三、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①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起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之间、共和派与帝制派之间进行了长期斗争。②大革命之后的七十余年间,帝制与共和制多次反复,先后出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③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第三共和国成立。新政权选出国民议会。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案,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⑤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地方委员会间接选出,众议院由普选产生。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总统和参议院控制。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具有重要意义。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中期之前,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封建邦国林立,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的普鲁士邦“铁血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大业。③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宪法规定,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④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内阁首脑,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⑤宪法还规定,帝国设立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权力巨大;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权力较小。⑥帝国宪法虽规定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帝国议会也不拥有任何行政监督权。⑦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⑧统一后德国,君主制度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包揽全部军政要职,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这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⑨但德国通过国家统一和制定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已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