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推荐:文化史专题5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6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7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8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1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2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3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4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5习题
最新热门    
 
推荐:文化史专题4习题精选

时间:2009-10-18 17:51:33  来源:佚名
 

第四专题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均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2.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主主义

3.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C.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以下对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叙述全面的是

A.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C.既反帝,又反国内民族压迫    D.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5.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6.大革命失败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

A.以城市为中心,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B.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C.改组国民党实现中国革命胜利

D.进行平均地权,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7.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

A.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8.以下对毛泽东思想表述,正确而全面的是  ①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③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主要的贡献④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⑤党内其他同志也作出了贡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9.“文革”后,在中国的政治思想界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沦的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整风         B.开展社会主义竞赛    C.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11.认定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较低    B.还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

    C.还没有实现“小康”社会    D.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终形成于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1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其基本特征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实行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5.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问题上,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

    A.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都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C.都重视统一战线的作用        D.没有犯过错误

16.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C.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7.不属于“三个代表”思想内容的表述是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产生的国内背景不包括

A.中华民族处在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B.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党建提出新要求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刚确定

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哪些会议上

    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C.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D.八大、十二大、十五大

二、材料解析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请回答:

①孙中山提出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要进行这三种革命?

 

②结合政治文明史的有关内容,说明孙中山是鉴于欧美近代史上什么历史现象而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主张?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材料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①材料一是如何认识中国国情的?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三、问答题

12.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第四专题

一、选择题

1.A  2.B  3.A  4.C  5.B  6.B  7.B  8.D  9.A  10.C  11.A  12.D  13.D  14.A

15.A  16.D  17.D  18.D  19.A

二、材料解析

20.①民族革命即民族主义,指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满清封建王朝的统治,因为清朝统治,对内专制独裁和实行民族压迫,对外投靠帝国主义,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政治革命即民权主义,指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为民族革命只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不能铲除君主专制政体;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指核定地价,平均地权,解决民生问题,因为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不能解决革命后的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导致工人运动高涨,社会动荡不安。孙中山吸取这一教训,在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同时,解决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防止资本主义社会类似问题在中国出现。

21.①中国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但是不发达。  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问答题

22.①核心内容有继承和发展关系,毛泽东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有共同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③有共同的理论形成机制: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在继承中发展的,也与政治领袖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政治素养、开阔眼光等分不开的。

④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共同价值取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