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推荐:文化史专题4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5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6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7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8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1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2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3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4习题
最新热门    
 
精品推荐:政治史专题4要点解析

时间:2009-10-18 17:24:57  来源:佚名
 

第四专题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标内容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概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材介绍

   在人教版必修(1)教材中,第四单元用三课篇幅介绍了这一专题内容。第一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介绍了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四个问题。第二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第三课,“祖国统一大业”。主要介绍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三个问题。

   在岳麓版必修(1)教材中,第六单元用四课内容介绍了这一专题。第24课,“巩固新生政权”。主要介绍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三防”、“五反”运动、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第25课,“新中国的政治建构”。主要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6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选举三个问题。第27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主要介绍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三个问题。

  重点知识: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③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创立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一国两制”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能力培养:①概括能力:从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历史轨迹中探寻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②认识能力: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中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③理解能力: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史实中理解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难点知识:①新中国的政治建构的曲折过程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在联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④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基础知识简析: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  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①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大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决定改北平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③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④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大会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④根据1954年宪法的规定,1959年和1964年,相继召开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在第三届人大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③中共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协商议政。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比较落后。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③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载入了19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④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五个,最早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最恰当的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①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到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②“文革”期间,江青一伙煽动群众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造成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③1967年1月,由张春桥等策划,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此后,从中央各部门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都遭到造反派夺权袭击。各造反派打、砸、抢、抄,处处违宪。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权力。⑤林彪、江青一伙支持“砸烂公检法”,使公安部门、法院和检察院无法正常工作。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

2.  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②1979年以后,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1979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和《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③到2000年,全国制定了380多件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800多件行政法规,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3.  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序言》规定今后国家的一项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新时期宪法对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做出许多新规定,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③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④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还体现在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⑤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了许多新的原则规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⑥依法治国,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三、祖国统一大业

1.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同月,邓小平访美期间也谈到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构想,获大会通过。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  香港澳门的回归: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②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他进行了会谈,撒切尔夫人提出以主权换治权,邓小平予以拒绝并强调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③经过两年多谈判,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④1997年7月1日,中国 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⑤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⑥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中葡两国政府就澳门问题进行谈判,与1987年,在北京正式签署联合声明。⑦1999年12月20日,中国 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新中国成立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③1979年元旦,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④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采取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⑤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⑥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次年两会会长在新加坡进行会谈。“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⑦1995年初,江泽民就现阶段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进程提出八项主张。⑧台湾政局发生变化,2003年3月以来,中共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为解决台湾问题而努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