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推荐:文化史专题4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5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6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7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8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1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2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3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4习题
最新热门    
 
精品推荐:经济史专题4要点解析

时间:2009-10-18 17:25:00  来源:佚名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关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的新视野。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规定为:“(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与本单元有关的说明部分中,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在本单元有关“教学活动建议”中,新课标提出“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以上几点共同构成了新课标对本单元的规定。

对本单元的处理,目前已出版的各类教材不尽相同。其中,由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以下简称“人民版”)与本册书在这一专题的编写体例和内容上都比较相近,如都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来命名本专题,均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民版题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人民版题为“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民版题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三个突出的方面来展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内容上,人民版第一子专题设计了“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和“习俗风尚的变革”四目,结合典型图片,分别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衣、食、住、婚丧礼仪等的变化;在第二子专题中,编者设计了“交通工具的更新”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两目,分别介绍了人力、畜力牵引的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机械牵引的电车、汽车,乃至比较先进的火车、轮船、飞机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更迭的概况以及中国近现代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第三子专题则分别介绍了“大众报业的发展”、“广播影视的普及”和“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在编写体例上,人民版必修二突出地体现了专题性质,各个子专题之间相对独立,基本上分别按照编年顺序反映各个子专题的内容。而岳麓书社出版的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则没有专门设置专题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是将之分散体现在《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中的《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从交通图看我们的生活变化》(综合探究课),以学者化的语言采用专题形式展现各部分内容。

 

 

 

本单元概述了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百六十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一般来说,物质生活指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精神生活指文化娱乐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本单元依据课标要求,把最能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分为三节。其中第一节《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将“衣”、“食”、“住”和风俗习惯放在一起,进行系统概述;第二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将在近现代史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交通通讯单独提出来,进行重点阐释;第三节《大众传媒的变迁》,则选择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东西,阐述其影响。社会生活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教师授课时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全方位介绍,因此,教师切记不要漫无边际地展开,要有选择地进行阐述,理出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是最为关键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和发展脉络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真正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另外,教师应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介绍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结合内外因、全面审视历史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历史在学生的头脑中流动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活跃起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在全面认识历史的基础上,间接获取认识社会、实践社会的经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