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王宗彬:点评西安年会纪
王宗彬:如何运用历史插
最新热门    
 
王宗彬:让历史贴近生活

时间:2009-10-18 17:25:18  来源:王宗彬
 让历史贴近生活——浅谈历史课文思考题的设计

  山东省高密市朝阳中学 王宗彬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的课文思考题中,充分展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同以往教材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是:编写者有意识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大量的课文思考题。我们认为这类思考题主要起到了以下作用。

一、 用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课文思考题中,以历史知识为依托,让学生学会处理实际问题。如第4课的讨论题是这样设计的:为什么大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两个具体事例,说明“堵”和“疏”的不同功能。学生在学习了大禹治水后,就会弄明白为什么要改用“疏”的方法。课文思考题的编写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把历史知识运用到社会现实中来,让学生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二者的不同功能,这样学生在举例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地理解二者的不同功能。有的同学说:“‘堵’有‘堵’的好处,‘疏’有‘疏’的优点,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一个人吸毒了,要让他戒毒,就必须以‘堵’为主,辅之以‘疏’的方法;而对其他还没有吸毒的人,为防患于未然,就应该以‘疏’为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也有的同学谈了自己对纪律的理解:‘纪律’就是‘堵’,就是要让所有的同学都必须遵守;老师的说服教育就是‘疏’,就是要教育不遵守纪律的同学遵守纪律。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够维持好班级纪律。”
学生从远及近、从大到小,对“堵”和“疏”的不同功能有了深刻的认识,避免了“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就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从历史知识中体味生活哲理
在第21课《诸子百家》中有这样一个课文思考题:从“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中,你能理解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的含义吗?能否结合现实生活再举一例来说明呢?通过这一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自己的生活积淀中去搜寻,从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生活,从而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让学生逐步体验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在这道思考题中,体现出了“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趋势,即编写者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生活到历史知识再到生活”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抽象的哲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历史是一门使人明智的学问,学习历史应该引导学生走向成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第22课《文化艺术》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列举几位你所知道的古代书法家和画家的姓名,说说他们的故事。你认为他们取得成功有什么“秘诀”?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成功的“秘诀”是:对所做的事情要有兴趣,并能持之以恒;要刻苦钻研,博采众长等。有了这样的积累,对学生的学习、今后的人生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以历史为镜子,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第17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通过这一道思考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有的同学悟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孝文帝并不是要南征,他的真实目的是要迁都洛阳,为达到这一目的,他精心设计了这种“阴谋”,精心把行程安排在深秋时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再加数月跋涉,群臣都想息肩休整,纷纷谏阻。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退了一步,答应不再南征,但也提出自己的难处和要求,“若一事无成,如何向后人交代?不如将迁都洛阳的大事办了”。大臣们看到皇帝如此体谅自己,也纷纷答应迁都洛阳。孝文帝这种“以退为进、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做法终于取得了成功。我们在今后同别人的交往中,要学会为别人着想,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事情就会更容易办成。学生有了这样的感悟,在今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就会多一分从容。 五、用生活经验阐释历史知识
如学习了宗法制后,设计了一道制作题;下面为家庭亲属的世系称谓示意图,在家长的帮助下,参考下面的示意图,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高祖父母到你本人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并标出性别和称谓。
这一课文思考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经验、家庭调查和小制作来加深学生对宗法制的认识,引导学生去关注家庭,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在制作的过程中,还加强了学生同父母的交流,因为单靠学生自己无法去完成。

六、以生活经验为依托,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历史人物生活在过去的现实生活中,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是非标准和人生体验,通过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增强学生的生活阅历。如第15课《三国鼎立》一课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曹操年轻时,结交了名士桥玄。桥玄称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了居然十分高兴。他为什么高兴?通过这一思考题让学生站在曹操的立场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体验曹操的心理感受。再如第22课《文化艺术》一课中的思考题是这样的: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趋异也。”对照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通过这一思考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的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些思考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学习历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生活阅历;而生活阅历的增长,更有利于历史的学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