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培训资源 4

时间:2009-10-18 17:25:34  来源:人民版
 

 

教育部《课改十年-讲述我的教育故事》全国征文评选的通知

http://hist.cersp.com/kcjs/kcyj/200903/10798.html

 

————————————


人民版高中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与教学提示

本资源亦发布在川教版历史课程网上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确立与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点整理:


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

1、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的标志:《权利法案》(内容、作用:限制王权)

(二)英国代议制完善的过程

1、《王位继承法》奠定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责任内阁制(形成、权利膨胀)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组建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3、1832年议会改革(背景、方案、结果及局限)

(三)英国君主立宪政治的特点(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选举权扩大、内阁权利膨胀等)

二、美国1787年宪法

(一)美国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邦联制的弊端)

(二)内容

1、联邦体制的确立

2、三权分立:立法权(国会——参众两院)、行政权(总统)、司法权(联邦法院)

3、制约与平衡原则

(三)影响(进步性:加强中央权利、调和矛盾等;局限性:奴隶制)

(四)民主政治的发展(两党制的雏形)

(五)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共和制的异同(国家元首、议会构成、政治体制、性质),并认识造成差异的原因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背景、标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特点、影响)
(二)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背景、标志、特点: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意义)

(三)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国家元首、议会构成、政治体制、性质),并认识造成差异的原因

四、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其作用


1、特点:

(1)选举和议会立法

(2)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2、作用:

(1)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

(2)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

(3)对亚洲及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教学提示:本专题分3课时学习。本专题介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主要包括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共和制、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和法国的共和制。教师在讲授本专题时要注意把“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放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推进这一历史大背景中;同时又要注意四国的具体国情,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来认识政治制度的确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代议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通过了解他们之间的共性来认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能正确评价代议制的作用。

1、本专题的内容较为丰富,科学性与理论性方面的要求也较高,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本指导意见,控制好教学的广度与深度,驭繁为简,确保重点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负担不致过重。

2、本专题基本概念较多,对“代议制”、“内阁”、“君主立宪”、“邦联制”、“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等政治术语,可以通过适当的归类与比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内涵与主要特征。对《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等重要文献,可指导学生准确掌握其主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对“传统”与“现实”的分析,理解这些各具特色政治文献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3、教师要重视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指导学生逐步地掌握比较的方法。如学习“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比较“代议制”与直接民主制的异和同,帮助学生不但准确地掌握代议制这一重要概念,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学习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时,可以指导学生从国家元首、议会构成、政治体制等方面与法国共和制进行比较,明确两者的异与同,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

4、本专题的认识价值有待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时政形势的发展加以发掘,但至少以下三个方面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是几经曲折和反复的过程。从宏观角度看,从代议制的出现,到“制衡”宪法的诞生,再到民主政治的扩展,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各种民主政治力量长期斗争的结果;从微观角度看,无论是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还是法国共和制的巩固,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或斗争。
 
各国的民主政治制度都有其特色,教师可从统一性与多样性或是从全球化与多元化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理解。如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指导学生了解其基本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制度是英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制约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是切合实际且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民主政治制度固然仍有其局限性,但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已对人类的历史进程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专题小结”并结合“民主政治的扩展”一课中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结合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与当今世界的民主政治进展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体悟。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课标要示: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知识点整理:对照课标,教材的内容与课标要求有一些出入,可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其知识结构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

(2)阶级基础

(3)理论基础

(4)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活动

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标志

(2)内容

(3)意义

二、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巴黎公社)

1、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直接原因)

2、成立(1871.3.28 成立巴黎公社)

3、革命措施(军队方面、政权方面、民主制度方面、待遇方面)

4、结果(“五月流血周”最后失败)

5、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70年代的生产水平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2)重要原因:

①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②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③缺乏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

6、历史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7、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必须坚持暴力革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学说、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 背景

(1)客观条件(物质前提、发展落后、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2)主观条件(工人运动高涨、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列宁主义的诞生)

2、过程:

(1)前奏:二月革命(背景、爆发、结果、性质)
    

(2) 酝酿(革命纲领、七月事件、制定方针、经济危机、十月决议)
    

(3)爆发(推翻临时政府、建立新政权)

3、评价:

(1)性质是世界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2)意义(国内、世界)

4、十月革命的特点(从理论角度看、从革命道路看、从革命实现方式看、从革命的阶段性看)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略)

五、比较俄国式革命道路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异同

 
教学提示: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运动,它历时一百多年,横跨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两个时段,头绪众多,过程复杂,因此在本考题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结合工业革命后工人运动的基本特点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状况来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

其次,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认识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开创性的意义。十月革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的一次重要尝试,其意义在于通过俄国这块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要理解和体会列宁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理论创新勇气。

第三,注意联系国际背景,用世界性的眼光来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的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整理:

一、美苏争锋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①二战后形成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

②美苏实力均衡(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实现霸权主义野心的严重障碍)

2、形成过程:

① “冷战”的信号——丘吉尔关于“铁幕”演说

②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冷战开始的标志)

③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④苏联的反击

⑤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1、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

2、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的交织: 欧洲——冷战;亚洲——热战

3、古巴导弹危机

4、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分化

1、欧共体的形成(背景、进程、影响)

2、日本在经济上的崛起(措施、地位)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1、  中国的兴起(背景、成就与挫折、影响)

2、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背景、宗旨、影响)

三、走向多极化

(一)两极格局的瓦解(背景、原因、表现、影响)雅尔塔体系的崩溃,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二)多极化趋势(表现、影响)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教学提示:本专题分3课时学习。 本专题中可学习用分类与比较法。只有通过分类和比较才能为进一步的理解本专题的内容,以便于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本专题。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掌握识别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教学本专题,要注意从整体世界的宏大背景中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及其影响;要注意了解历史事件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这是学习世界格局问题的基础。
 
1、本专题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极为密切,要充分注意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媒介,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并通过讨论会、历史板报等形式,发表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不断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2、要注意根据每一课的重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之能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并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3、教学“美苏争锋”一课,可以以“冷战”为抓手,结合二战后期美、苏的政治和军事的战略进攻来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冷战”的含义)、整体建构知识框架(“冷战”的表现)和多维分析、相互对话的能力(“冷战”的影响)。
 
4、在“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教学中,可利用世界政区图,从不同国际政治力量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角度援引各类材料,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世界多极化的空间概念。

5、“走向多极化”一课的教学,可以适当援引相关史料和“当前”的事实,引导学生运用讨论的方法,谈谈多极化趋势对当今世界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同时注意联系前两课的内容,对二战以来的世界政治进行整理,帮助学生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