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8—1

时间:2009-10-18 17:27:34  来源:人民版
 

必修三册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十九世纪以来世界的文学与艺术。分四课时教授。

文学与艺术无疑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最绚烂多彩的部分,19世纪以后的文学、艺术则更是硕果累累,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19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文学艺术领域中充满了浪漫的色彩。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与发展,社会中逐渐暴露出来的矛盾和弊端,使文学艺术领域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与此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地理上的界限,各种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与交流。无产阶级产生后,文学艺术领域还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化。20世纪初期,整个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不少反映这一时期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20世纪中期以后,和平与发展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文学艺术也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世界各个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在传承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取得了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历史是文化的镜子,失去了历史的依托,文化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光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千万不可丢失时代背景,要在历史中讲述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的背景、影响以及其特有的艺术价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自身体验,发挥文学艺术独特的感染力,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获得感受和理解,真正体会到文学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2、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影响。

      3、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理解何为“与时俱进”的文化。

 

 

一、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19世纪初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通过讲述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锻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体会当时文学艺术家们创作的心境,从而加深对历史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境式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当时的情境,并对学生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历史背景中理解文学艺术作品。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的方法,或扮演某一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或扮演当时的某一位文学艺术家,以此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和总结,以免让娱乐效果掩盖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世纪初期众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和掌握,充分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特色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19世纪初期文学艺术领域的内容。这一时期世界的焦点主要在欧洲,许多国家不仅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还迈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期。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没有真正实现,社会现实让人感到强烈不满。文学艺术家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追寻理想,讴歌革命,希望寻找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

●19世纪初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很多,无论是文学、美术还是音乐,而且这也是一个经典艺术家倍出的时代,这些作品大胆地发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抒发了对大自然、对社会、对人的感受。

 

 

 

【心灵的激荡】

 

这一目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1.整个19世纪初期文学艺术领域的总体特点及产生的背景。(1)特点:整个19世纪初期的文学艺术领域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浪漫主义是这一时期文学艺术领域的总体特点。(2)背景:教师首先要结合课后的“知识链接”指明,浪漫主义涵盖的范围很广,而本课中所指的“浪漫主义”指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首先出现在欧洲,这与这一时期欧洲的社会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时期欧洲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法国大革命,不仅扫荡了欧洲各地的封建势力,而且促进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空前高涨。在资本主义确立的过程中,充满了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充满了反复与曲折,因此,整个社会动荡不堪。人们在社会现实中感到迷惑。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出现了更多宁人不满的社会现实:战争不断、贫富不均……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具有浪漫主义思想的文学艺术家。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对理想充满了热烈的追求;他们讴歌进步和改革,对革命充满了激情;他们热爱自然,借对自然的热爱来抒发自己内心强烈的感情和对现实社会的美好追求。浪漫主义文学是流行于19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形式。但由于各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迥异,因而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不完全一致。

 

2.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成绩主要在诗歌方面,英国的拜伦是当时很有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1)实际上,浪漫主义文学在当时欧洲社会存在着消极和积极两种派别。消极的浪漫主义文学表现为在社会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于是不断的缅怀过去,逃避现实,始终陷于个人怀想和消极的怀古;而积极的浪漫主义文学则表现出对社会的有力批判,对革命的热情支持,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教材中介绍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都属于积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2)“拜伦式英雄”是拜伦诗歌中所创造的叛逆者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人往往富有反抗精神,不断的与社会中的罪恶面斗争,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们将生命的过程看作是不朽的战歌。但他们同时又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远离社会,因此,结局往往充满了悲剧色彩。这实际上恰好反映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忧郁和苦闷。(3)拜伦不仅具有杰出的文学成就,同时还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形成了鲜明的政治倾向,并亲自参加了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这点十分难能可贵。拜伦在当时整个欧洲树起了一面文学先锋的大旗。对于拜伦的作品,教科书主要介绍了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唐璜》。这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长诗。《唐璜》并不是单纯的描写唐璜,更重要的是其中隐含的广阔而深刻的社会讽刺色彩。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插入其中的片断,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从中了解当时的社会并体会作品中丰富的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3.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小说堪称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浪漫主义小说。(1)《巴黎圣母院》实际上反映的是一场美与丑的斗争。整个故事是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和结束的。通过这部小说,人们能深刻的感受到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与丑的区别是内在的。通过小说,作者颂扬了法国普通民众善良、淳朴的美德,鞭笞了所谓上流社会丑恶、卑劣的行径。小说大胆夸张,浪漫主义色彩及其浓重,堪称浪漫主义小说的范本。(2)教科书中介绍的雨果的另一部小说《悲惨世界》实际上是一部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杰作。小说以法国19世纪为背景,真实再现了拿破仑帝国后到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状况,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好教材。而小说曲折离奇的情节,戏剧性的人物,高昂奔放的语言又突出表现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乐章】

 

教材介绍了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1.贝多芬始终世界音乐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可以说,他既是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1)贝多芬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创作,他惊人的意志与顽强的抗争精神更值得学习。贝多芬一生又诸多的不幸,特别是耳朵的失聪给了他极大的打击,然而他坚强的与命运抗争,用惊人的毅力写出了一部部不朽的音乐篇章。对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2)贝多芬的音乐中蕴含了真实的时代背景。他早年深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对拿破仑的革命充满了信心和热情,因而这一时期的不少作品饱含着革命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他甚至创作了《第三(英雄)交响曲》献给他心目中的英雄——拿破仑,但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十分失望,并将曲子的题目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英雄交响曲》同《第五(命运)交响曲》都是以英雄为主题,向人们展示了抗争的精神和胜利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欣赏。(3)1804年12月,拿破仑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帝国虽然在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革命的民主成果也逐渐被葬送。与此同时,镇压复辟势力以及向外扩张的战争此起彼伏,人民终日生活在动荡中。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贝多芬的创作逐渐向浪漫主义过渡,创作了一系列偏重于抒情,描写自然风光、田园风情的乐章。(4)《第九交响曲》被称为“音乐文学上最伟大的杰作”。在这部交响曲的结尾,贝多芬加上了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的合唱,打破交响曲的传统,首创了声乐于器乐融合的效果,增强了音乐所要表达的坚韧意志和胜利后的喜悦。

 

2.舒伯特和舒曼。(1)在浪漫主义音乐中,舒伯特不得不提。他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早期代表,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歌曲中包含着炽热的感情,丰富的幻想以及浓郁的自然气息,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2)舒曼是浪漫主义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音乐理论家。舒曼有很深的文学修养,这对他的音乐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感情丰富,具有音乐的诗情意境。同时他还创办了《新音乐报》,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抨击肤浅庸俗的艺术,宣传优秀的积极进步的作品。

 

3.这一时期,不仅欧洲的音乐在发展,世界其他地区也都有所发展。教科书简单介绍了中国国粹京剧的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以此来体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是中国的一种较为古老的剧种。京剧是在“徽调”和“楚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朝乾隆时期,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进京,以及道光时期的“楚班”(流行于湖北的楚戏剧团)进京,给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演出风靡全国,成为群众最喜爱的传统戏剧中的戏曲剧种。

 

 

 

 

【浪漫主义的狮子】

 

教材介绍了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美术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1.籍里柯和《梅杜萨之筏》。《梅杜萨之筏》是籍里柯的代表作品,同时也被称为是浪漫主义绘画艺术的宣言书。这部作品以1818年震惊法国的“梅杜萨号”远洋舰遇难事件为题材,透过画面表达了一种挣扎和与生死的搏斗。

 

2.德拉克洛瓦是一位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高峰的艺术家。(1)德拉克洛瓦:他知识广博,情感丰富,不仅在绘画艺术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在音乐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他对绘画艺术有独到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了浪漫主义艺术,被称为“浪漫主义狮子”。(2)《自由领导着人民》又被称为《1830年7月28日》。这是因为这幅著名的油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人民为推翻波旁王朝而进行的“七月革命”。1830年7月,查理十世下达了封闭报刊,取消出版自由,解散议会等一系列专制性的法令,引起了巴黎人民的强烈不满,于是爆发了“七月革命”。这幅画通过描绘当时的一个场面,歌颂人民群众争取自由的斗争。整幅画场面气势磅礴,用生动的人物造型,丰富炽烈的色彩烘托出了一种斗志昂扬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的分析作品,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艺术出现的历史背景。

2、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

难点:对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和其所蕴涵的丰富时代背景相结合的理解。

 

(三)问题解答

 

【读一读】

 

阅读右边拜伦的诗,体会诗人的精神。

提示:拜伦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同时他还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并亲身参加了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最终死于军中。教科书中引用的诗句出自《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这是一首反映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生活及南欧一些国家民族斗争的长诗。透过诗句体现的是一种反侵略、反暴力、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感情。

 

【谈一谈】

 

你看过《巴黎圣母院》吗?结合雨果的话谈谈你对美与丑的看法。

提示:在《巴黎圣母院》中主要描述了三个主要人物:外表美丽且内心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外表体面但内心险恶卑劣的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外表丑陋但内心却善良纯真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因此,所谓的美和丑都不仅仅是外在,更重要的是内在。美与丑始终都是并存的。

 

【想一想】

 

请想像双耳失聪后的贝多芬创作的艰辛,体会他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提示:略。

【音乐欣赏】

选听几首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体会其中的浪漫色彩。

提示:略。

【议一议】

你是如何理解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的?

提示:这部油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人民为推翻波旁王朝而进行的“七月革命”。其中的女性形象象征着自由,整呼唤和引导起义者冲锋。她左边挥舞着手枪的少年和右边戴高筒帽子的大学生以及后面高举军刀的工人,都象征着革命的有生力量,他们冲出硝烟,踏着同伴的尸体勇往直前。这幅画歌颂了人民群众争取自由的斗争,鼓舞着人们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整幅画场面气势磅礴,用生动的人物造型,丰富炽烈的色彩烘托出了一种斗志昂扬的气氛。

【自我测评】

请列举浪漫主义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提示:(略)可从课文中自己总结。

【阅读与思考】

你能根据以上材料以及本课中学的内容,简要分析一下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背景及欧洲出现大量浪漫主义作品的原因。

提示:略(参见课文中的相应内容)。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并且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评价方法】

讨论法、阅读欣赏法

【评价过程】

首先教师应说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让学生清楚需要从什么角度来学习课文,如何在历史课中学习文学艺术内容。导入新课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对以前学过的有关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内容的讨论,来分析这一阶段的时代背景,以加深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文的内容涉及的多为一些著名的文学名著、世界名曲、名画,这些都是十分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的这一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课堂讨论,比如“美与丑的讨论”、“关于贝多芬命运的讨论”……从这些讨论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达到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评价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应及时总结,合理运用总结性的评价形式。设计的论题必须合理并且有一定的讨论意义,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五)历史问题注释

 

 

【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诗人。拜伦出生于英国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是一位拥有勋爵头衔的著名诗人。在剑桥求学期间,拜伦深受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形成了追求自由、反对压迫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拜伦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拜伦开始在欧洲大陆旅行。旅行给了拜伦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机会。1811年,拜伦在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地中海沿岸诸国归来后,写下了著名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前两章,并于1812年发表。这首长诗通过贵族青年恰尔德·哈罗德的游历,反映了英国社会状况和南欧一些国家的民族斗争,表达了拜伦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民族独立运动的支持与同情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不久又写成了以东方为题材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诗——《东方叙事诗》,在表达自己不屈的反抗精神的同时,也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彷徨和忧郁。

《唐璜》是拜伦最著名的作品,对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最深刻的写照和最严酷的抨击。在这部不朽著作尚未完成之时,诗人毅然弃笔从戎,赶赴希腊,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压迫的斗争中去,同时也把巨大的家产献给了希腊人民的事业,成为希腊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1823年,拜伦在出巡途中遭雨受寒,身患重病,并最终于1824年4月19日不幸逝世。拜伦去世后,希腊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

拜伦的不幸去世使《唐璜》没有最终完成,然而却成就了一个用生命书写激情的诗人,拜伦用生命写就了最辉煌的诗章。

在拜伦的诗歌中塑造了许多英雄形象,他们就是著名的“拜伦式英雄”。这些英雄人物往往孤傲、叛逆、反抗一切社会制度,追求自由。然而这些人物同时又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脱离群众,因此结局通常具有悲剧色彩。这也充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忧郁的情绪和孤立无援的处境。

 

 

【唐璜】

叙事长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诗歌的主人公唐璜原本是中世纪西班牙传说中无恶不作的色鬼、恶棍形象,拜伦将这一形象改造成了18世纪末的一个天真、善良、热情的西班牙贵族青年。作品通过唐璜在欧洲各地的游历经历、恋爱和冒险的经历,向人们展示了当时欧洲社会现实的广阔图景。同时对现实的不满也使诗人的诗中充满了讽刺、愤怒和战斗性。遗憾的是拜伦由于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而没有最终完成这部长诗,但仅仅是已完成的部分就足以使其成为英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罕见的杰作。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雨果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文学创作起前后长达60余年,为人类留下了巨大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雨果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城,童年时受母亲影响反对拿破仑,成为波旁王朝的拥护者。青年时代,雨果开始转向自由主义,走上了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道路。1831年,雨果发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小说《巴黎圣母院》,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小说猛烈抨击了当时法国王室和教会的腐朽和荒唐,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48年的欧洲革命使雨果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2年,当拿破仑三世恢复帝制,大肆镇压革命群众时,雨果不仅多次发表反对路易·波拿巴的演说,还亲身投入战斗,不久之后雨果遭到当权者的迫害,流亡国外。在流亡期间,雨果仍然没有放弃创作。1862年,雨果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小说主要描绘了社会底层穷人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不人道的社会现象。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后,雨果重返法国。在国内他依旧不断地声讨封建社会,热情支援巴黎公社起义,挞伐民族压迫。1872年雨果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雨果患肺充血不治,病逝巴黎。弥留之际,他留下了最后一句遗言“人生便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雨果去世后,巴黎200多万人为其送殡,在他灵柩安葬处还嵌上了“祖国感谢伟人”的碑铭。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描述了一个15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圣母院内外的故事。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看上了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于是派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前往劫持。爱斯梅拉达被国王的弓箭队队长弗比斯所救,并从此爱上了这位轻薄的军官。克罗德怀恨在心,趁爱斯梅拉达和弗比斯幽会时暗中刺伤了弗比斯,反而嫁祸于姑娘,姑娘因此被判死刑。在刑场上,对爱斯梅拉达充满爱慕之情的卡西莫多救了这位少女,并送进圣母院钟楼避难。此时,教会决定不顾圣母院的避难权而逮捕少女,克罗德趁机胁迫少女,在遭到拒绝后他出卖了爱斯梅拉达,使少女被弗比斯的部下生擒,并立即被执行了绞刑。绝望的卡西莫多在愤怒中将从小把他养大的克罗德推下了钟楼摔死。他在公墓找到了爱斯梅拉达的尸体,并长眠在少女身旁。多年后,一阵风过,人们看见两人的尸骨一起化为了一股青烟。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小说用浓烈的浪漫主义笔调嘲笑了教会的荒谬,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的凶残和虚伪,歌颂了下层人民的美好品质和斗争力量。雨果评价这部作品说“这是15世纪巴黎的图画,是反映在巴黎的15世纪的图画”。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小说,在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通过苦役犯冉阿让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广泛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中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主人公冉阿让由于偷了一块面包而服了19年苦役,并从此背上了苦役犯的身份。刑满后,无论冉阿让怎么行善,却始终逃不脱苦役犯的命运。女工芳汀原本是个纯真善良的姑娘,却由于受骗失身后生了一个女孩,被剥夺了工作和生活的权利,最终走投无路饮恨而死。冉阿让救了芳汀死后留下的孤女珂赛特,隐居巴黎,继续行善,但仍然不断遭到追缉。1832年,冉阿让在参加共和起义的战斗时,救了负伤的战士马吕思,并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但这对年轻夫妇却因为误会而疏远了他。临终前,误会最终消除,冉阿让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在青年夫妇的怀里安然地去世。

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雨果指出了“本世纪的三个问题”是“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而小说正是以描写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为中心,体现了作者对不幸者的深深同情,对资本主义制度中黑暗面的揭露。由于雨果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有助于解决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作品中,他始终贯穿这人道主义精神,但却对“博爱”、“仁慈”等力量做了过分地夸大。

 

 

【路德维希·贝多芬】

路德维希·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他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给了贝多芬很多的启发,奠定了他追求平等、正义和个性自由的世界冠。贝多芬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对共和的信仰和对英雄的崇尚,激励贝多芬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他依然通过自己的言论和作品,反映着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同时也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并写下不朽的名作《第九交响曲》。贝多芬具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是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又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第三(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又称为《英雄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这部交响曲最初是为献给拿破仑而作的,体现了贝多芬对英雄的崇尚。然而,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愤然涂去了原来的题字,并改成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从此,人们称这部作品为“英雄交响曲”。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运用了各种音乐创作的手段,塑造出自己理想中英雄人物的生活、斗争、死亡和人民的纪念,以及人民在争取到新的胜利后的喜悦。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创作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进入了成熟期。

 

 

 

 

【弗兰兹·彼得·舒伯特】

舒伯特(1797年—1828年),是浪漫主义乐派早期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舒伯特1797年生于维也纳,在一个拮据的家庭中成长。舒伯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善于利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表达大自然和谐、生命力的气息,同时他把感觉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旋律。舒伯特对浪漫主义音乐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幸的是,舒伯特英年早逝,三十一岁时不幸病逝。但舒伯特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音乐财富,其中仅歌曲就有634首,被称为“歌曲之王”。

 

 

【舒曼】

舒曼(1810年—1856年),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同时也是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最杰出的继承者。舒曼酷爱文学,有着很深的文学素养,这一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舒曼原本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却自幼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改学了音乐。由于练习过度伤了手指,舒曼不得不放弃当钢琴家的志愿,开始致力于音乐创作。1834年,舒曼创办《新音乐报》,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舒曼一生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和发扬了舒伯特歌曲创作的传统,并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美誉。不幸的是,1854年舒曼开始精神错乱,并于两年后死于精神病院。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他的作品以自己的内在感情和心理变化为主,侧重于抒情。不论是舒曼的音乐评论还是音乐创作,都标志这浪漫主义高潮的到来。

 

 

【新音乐报】

《新音乐报》由舒曼于1834年创办。舒曼在报纸上发表大量的评论性文章,猛烈地抨击当时社会中盛行的庸俗、肤浅、低级的艺术趣味,肯定优秀的作品,改变了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了浪漫艺术的发展。除此之外,舒曼还呼吁发现新生力量,利用报纸热忱地推荐音乐界的新人,成为音乐史上最有名的伯乐,在他的大力推荐下,一大批青年音乐家脱颖而出,其中就有门德尔松、肖邦、瓦格纳、伯拉姆斯和李斯特等,几乎包括了当时欧洲所有的青年音乐家。《新音乐报》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

 

 

【奥尔多·籍里柯】

底奥多尔·籍里柯(1791年—1824年)出生于法国鲁昂。籍里柯从小随名师学画,曾去意大利观光和学习。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对籍里柯影响很深。籍里柯是个自由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注重现实生活的题材。他喜欢气魄宏大的构图,他的作品既有感人至深的现实魅力,也有巴洛克装饰画的趣味。绘于1819年的《梅杜萨之筏》一反古典主义传统,开辟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对当时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梅杜萨之筏》根据当时真实的事件绘制而成。“梅杜萨”是当时法国的一艘远航舰,由波旁王朝昏庸无能的贵族充当的舰长,然而当舰船触礁即将沉没之际,这位舰长却和官员自己乘救生船逃走,留下整船的士兵、水手和乘客只能乘一个临时捆扎的木筏随波漂流。3天后这些被困的人才侥幸与上一只小船,而此时木筏上只剩下15人。籍里柯根据这个纪实性的新闻事件,以悲剧性的手法描绘了这一惊心动魄的海难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当这幅作品于1819年在沙龙展出的时候,立刻应起了轰动,拉开了浪漫主义绘画的序幕。可惜的是,籍里柯这位天才式的画家,只活了短短的33岁。

 

 

【维克多·欧仁·德拉克洛瓦】

维克多·欧仁·德拉克洛瓦(1789年—1863年)生于法国,从儿童时代起,就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里,并且受过多方面的教育。他知识广博、情感丰富,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受其母亲的影响,德拉克洛瓦对音乐有着特别的爱好,音乐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他与波兰杰出的音乐家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
  德拉克洛瓦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精力充沛才华横溢,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与生俱来的天赋,只要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他画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浪漫主义的狮子”。德拉克洛瓦非常强调自由和个性,认为艺术只有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印象和个性时,才是浪漫主义。他在艺术中遵循着三条不变的法则:忠于自然、忠于时代,忠于每种艺术所独具的个性。德拉克洛瓦一生中作品近万件,《自由领导着人民》是他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

 

 

 

【自由领导着人民】

《自由领导着人民》是德拉克洛瓦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幅画标志着德拉克洛瓦艺术的成熟。作品以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为背景,又被称为《1830年7月28日》。画面描绘的是法国“七月革命”中一次有名的街垒战。1830年7月22日巴黎的市民、手工业者、学生发动起义,占领王宫,查理十四被迫逃亡英国。画面中的象征着自由的女性形象,头带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小红帽,左手握枪,右手举着三色旗,正在呼唤和引导起义者冲锋。画面的右边是挥舞着手枪的少年,左边是带着高筒帽子的大学生,后面是高举军刀的工人,革命的有生力量都是从满天的硝烟中冲出,踏着尸体前行。德拉克洛瓦以紧张的战斗场面歌颂了革命者为自由而战的伟大精神,据说,画面左方的知识分子就是德拉克洛瓦本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