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6—7

时间:2009-10-18 17:27:37  来源:人民版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1.“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答: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平等实乃天经地义,然而不合理的旧制度以及维护这一制度的专制君、贵族乃至僧侣却剥夺了这一神圣不可侵犯的、与生惧来的自然权利,将人们套在了枷锁之中。

 

2.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的价值体现。

答: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蕴涵着自由和平等的观念,表明了他及其所在的时代对和平与进步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想一想]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区别?

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追求的是现世幸福,其矛头主要是针对宗教的神权主义。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主流是提出了以人的理性和社会必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自由与平等。其矛头直指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2.你知道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有哪些吗?举出实例,并说明资本主义政体的实质。

答: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前者以英国为代表,后者又具体分为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分别以美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3.洛克的主张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正是现存的国王及其政府威胁了大多数人民的生命、财产及人身自由的产物,因而人民奋起而推翻它,这正是洛克思想的实践。说明了思想启蒙在革命中所起的推动作用。

 

[读一读]

1.《1787年美国宪法》中的材料反映启蒙思想家的那些思想主张?谈谈你的看法。

答:主要反映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以及分权思想。

 

[自我测评]

1.你认为近代自然科学与人类思想进步有何关系?请举例说明。

答: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必将冲破宗教与封建的藩篱,导致人类思想的进步。如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就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的“人类中心论”,使人们对万能上帝的信仰发生动摇。

 

2.在启蒙运动中,众多的启蒙思想家的共性思想主张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何继承和发展?

答:启蒙思想家在政治上,鼓吹“主权在民”理论认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推翻它。在宗教上,主张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在法国达到了顶峰,而法国也继承了英国的启蒙思想,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理论上直接继承了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在哲学上汇合了大陆的理性主义和英国的经验主义,而平等原则更使他们的理论带有世俗化的特色。正是借助了这一点,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才能在广大人民当中,在比较广泛的领域例里得到普及和发展。

 

 

 

[问题探究]

1.请查阅有关材料,介绍一下莱辛、歌德、席勒、普希金的主要文学作品。

答:莱辛(1729—1781)的主要作品有: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和诗体剧《智者纳旦》(1779)。《爱米丽雅·迦洛蒂》是莱辛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一部典型的“市民悲剧”,它尖锐地揭露了封建主的荒淫暴虐,强烈控诉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滔天罪行。

歌德(1749—1832)的代表作是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中的主人公在狱中高呼“自由啊!自由”的口号而死去。这个悲剧式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青年一代的革命精神。《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主人公维特的爱情悲剧及其不幸的社会经历,反映了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揭露和批判了正在衰亡的封建社会的种种腐朽和虚伪。

席勒(1759—1805)的成名作是《强盗》(1780)和《阴谋与爱情》(1783)。《强盗》主要通过对主人公卡尔·穆尔的歌颂,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青年对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抗精神。《阴谋与爱情》是席勒的代表作,它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尖锐对立,愤怒地抨击了德国宫廷贵族的专横、残暴和荒淫无耻,热情地赞美了市民阶级的道德尊严,表达了市民阶级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恩格斯曾称颂《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普希金(1799—1837)的主要作品有《自由颂》(1817)、《太阳没落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歌颂自由,反对专制,也表达了向往自由的政治情绪。

 

 

2.请查阅《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谈谈这两个宣言体现了那些启蒙运动的原则和思想?

答:主要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和“权力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法制原则。

 

()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以霍布司和康德的政治思想为例,考察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评价方法

提问法

 

[评价过程]

以霍布斯、康德或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为中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灵活性的问题,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并注意他们是否能够从多角度全面地对该问题进行解答。

 

[评价总结]

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所给出的答案、见解是否合理,是否新颖。也要注意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

 

 

(五)历史问题注释

 

 [霍布斯]

霍布斯(1588—1679年)是英国著名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牛津大学毕业,一度担任哲学家培根的秘书,由此跻身于上层社会。1642年,霍布斯发表了《论公民》一书,表明了他拥护君主制的政治观点,但同时也阐述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1651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代表作《利维坦》。该书分为“论人”、“论国家”、“论基督教国家”、“论黑暗王国”四个部分,全面阐述了人性论、社会契约和国家主权学说。

 

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霍布斯提出了自己的国家主权论和政体论。他认为,主权者是国家利益的人格承担者、人民普遍意志的化身,是国家与自然状态区别的标志。人民一旦把权力交给统治者,就只能是统治者恭顺的“臣民”;统治者一旦接受了权力,就是人民的代表,国家主权的拥有者。显然,这种国家主权理论鼓吹的是集立法、行政和司法于一身的集权政治,而非法治与民主。霍布斯把国家政体按照拥有主权的人数多少,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他认为,虽然有这三种政体的区别,但人类社会却只有两种存在形式:要么无政府状态,要么专制。这种绝对集权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大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和妥协性,同时也说明了大资产阶级要求强化国家政权、保留君主制的愿望。霍布斯是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伏尔泰]

伏尔泰(1694—1778年)是法国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他一生中写了大量著作揭露法国封建社会的黑暗,素以多才高产而著称。他的作品涉及哲学、政论、文学、历史、戏剧、诗歌等许多方面,第一次出版的全集就包括70卷之多。主要著作有《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哲学辞典》、《路易十四时代》等。

 

伏尔泰是一个自然法论者。他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他提出取消农奴制,给人民以思想、出版和信仰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君主立宪主义者,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呼吁“开明”君主实行改革,消灭封建制度,统一法律,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国内关卡和行会法规。他提出改革刑法和形式诉讼法,废止酷刑,注重证据,实行辩护律师制等主张。伏尔泰还抨击了在法国居统治地位的天主教会,认为天主教教义是烦琐哲学,僧侣说教是教条主义,天主教僧侣是一些“骗子”,天主教就是“一些狡猾之徒所虚构出来的最庸俗的欺骗之网”。他认为,现存社会的一切灾难都来自于无知,而无知正是教会造成的。因此,天主教是社会进步的障碍。伏尔泰的理论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也为后来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1689—1755年)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1726年,他到欧洲各国考察。孟德斯鸠在英国住了两年多,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印象极好。他认为法国也应该走这条路。早在1721年,孟德斯鸠就发表了著名的《波斯人信札》,通过两个波斯人在法国旅行的故事,辛辣地嘲笑法国专制君主的残暴和腐朽,进而无情地揭露了天主教教会的虚伪、僧侣的愚昧,并谴责了法国贵族的奢侈腐败。该书成为法国思想解放的教科书,曾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他在1734年出版的著作《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指出,罗马共和国强盛的原因是:统治者贤明,人民忠臣,制度合理;后来衰落的原因是:连年战争,统治腐败,风俗败坏,间接地抨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另外,他还在1748年发表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法律不可避免地要受外部条件包括地理、经济、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等的制约,其中,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制约。他认为,政治制度决定法律的精神和立法的内容,甚至可以抵消地理因素的作用。

 

 [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

1751年,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狄德罗开始主持编撰《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者多达160人,其中有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舌,经济学家魁奈、杜尔果等等。该书以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以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些参加撰写者后来被称为“百科全书派”。这一派别成为法国启蒙运动中很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狄德罗(1713—1784年)生于法国上马恩省的朗格勒,17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来又学过法律,但他更感兴趣的是语言、文学、哲学及高等数学。他的第一部作品是1746年发表的《哲学思想录》;1749年发表《给有眼人读的论盲人的书简》,大胆宣扬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强调人的认识依赖于感觉器官。1751至1771年,他主持编写的《百科全书》陆续出版,其间屡遭政府的干涉和阻挠,但狄德罗始终坚持工作,并在该书出版后分文稿酬未取。

 

 

法国百科全书派在哲学上大多是唯物主义者,他们认为,世界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宇宙的一部分,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离开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尽管百科全书派的观点是一种机械唯物论,但在当时对于启发人们认知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专制具有重要意义。

 

[洛克]

洛克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和启蒙大师。他出生于律师家庭,在牛津大学毕业,研究过哲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1666年,正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结识了代表英国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领袖莎夫茨里伯爵,担任其家庭教师和医生。在伯爵受英王信任而担任重要职务时,洛克又做他的秘书,这对于形成洛克的政治倾向很有影响。1683年,由于英国各党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洛克曾避难于荷兰。“光荣革命”后回国,任贸易和殖民事务大臣。1690年出版了他花费20年功夫写成的哲学代表作《人类理智论》和政治理论名著《政府论》。1693年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著《教育漫画》,提出了他关于绅士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

 

 

在哲学上,洛克继承并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体系。他放弃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著名的心灵是“白板”的学说,认为人的观念和知识都是从感觉经验中得来的。洛克的经验论哲学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石,直接引导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但是,洛克的唯物主义并不彻底。他认为除感觉之外,知识还有另一个来源,即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内部经验或“反省”,并主张第二性的质(色、声、嗅、味等)跟第一性的质(广延、形状、动静等)不同,不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宗教观上,他虽反对封建教会特权和经院主义的愚昧,但又不放弃上帝存在的观念。

 

 

洛克的社会政治观带有明显的妥协性。他一方面批判“君权神授”,抨击君主专制,宣扬自由平等,另一方面又反对共和政体,拥护君主立宪;他一方面提出了分权学说,发展了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主张人的自然权利不可侵犯,即使君主侵犯了,人民也有权推翻他,另一方面又对君权的保留作了一定的让步。

 

 

 

[康德]

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1740年入哥尼斯堡大学。大学毕业后做过几年家庭教师,1755年因发表著名的宇宙起源星云学说而获盛名,随即到哥尼斯堡大学任教,讲授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1770年以后,他由主要研究自然科学转向研究哲学和社会科学,先后发表了几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建立起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恩格斯指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康德一生致力于教书和著述。自1775年起直到退休,始终在哥尼斯堡大学执教,一生基本上为离开家乡。作为一位对科学、真理、进步孜孜探索和追求的思想家,他并未脱离生活和时代。他不满德国封建专制制度,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表示关注、同情和支持。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他更加注意对社会、政治、国家、法律问题的研究。他的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在他晚年所写的几部政治法律论著里,如《政治权利原则》(1793年)、《论永久和平》(1795年)等。康德的一生宁静而淡泊,但在精神领域流下的思想成果却 博大而精深。

 

 

康德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卢梭那种充满革命精神的、包含着对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的追求并具有政治意义的思想,在康德的思想里完全变成了空洞无物、冷冰冰的抽象思辨。康德认为,法国革命只是人类固有的道德品质。他称赞革命可以摆脱专制和压迫,但革命本身仍然是一种偏见,只能产生混乱而不能导致理智的改革。因此,他把革命同灾难和罪恶联系在一起。他向往革命的基本原则——自由和平等,但却又认为自由只是一种观念和理想,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实现,从而把这种美好愿望推倒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彼岸世界”。这样,现实的要求荡然无存了,人们追求的只是这个纯粹的善良意志。康德认为,真正的问题是不断改善人的道德,而这点决不是采用革命的手段所能达到的。

 

进一步阅读建议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传有:《西方智慧的源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章士嵘:《西方思想史》,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马世力:《世界史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田薇:《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马世力:《世界史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