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6—1

时间:2009-10-18 17:27:39  来源:人民版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主要通过对西方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学习,再现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以了解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这对于把握西方社会文明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另外,通过学习西方文明中的主体文明,即人的文明,加深对人文精神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指标这一观点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体会人文精神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众所周知,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从主客体角度来考察,文明有两种基本形式:客体文明和主体文明。客体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主体文明,即人的文明,表现为人自身的自觉、成熟程度,也即人文精神的觉醒程度。由此,人文精神成为了主体文明的一种直接测量器,不仅如此,它还是客体文明的间接测量器,毕竟客体文明正是主体——人所创造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成熟的人才能创造出“成熟”的客体文明。由此可见,人文精神是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

 

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这是对“人文主义”一词所作的广义上的理解。从狭义上来看,人文主义是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而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一种思想与学说,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是这一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他们用以反封建、反教会的理论武器。而广义上的人文主义其历史则要悠久得多,它发端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始于人文精神产生之时。尽管如此,也只是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它才在人文主义者那里得到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其思想内核由此才被深刻地揭示出来。广义上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实质是确立人、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新观念。人文主义意味着肯定世俗人生的意义和感性生活的幸福,也是对个体的存在、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和个体的价值等一系列全新的观念的肯定。针对中世纪的神学研究,其重心是上帝,研究人是为论证神,因而人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人文主义者则转换了理解人的视角,把研究的重心从人神关系转移到人物关系,其结果是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景象:人突出了他的优越地位。人的本质不是体现在人与上帝的区别中,而是体现在人与万物的区别中;在人与万物的区别中体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再也不是面对上帝时的卑贱,而是人所持有的跃居万物之上、自主生活的高贵本性和崇高尊严。

 

西方广义上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由此本专题将通过四课时对四个阶段分别进行讲授。正是人独有的这种高贵本性和崇高尊严所极具的魅力,才激励着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惊世骇俗之言,因而否定了神是万物尺度的可能性,从而第一次引导人们将人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吸引着人们对人自身的高度关注。正是有了这种对人自身的关注,苏格拉底才会将德尔斐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变为自己的哲学主题,并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和荣誉,不惜将自己的生命祭奠于真理的殿堂之上。也正是有了这种对人本身的重视,才会有斯多亚派所主张的人人平等思想的问世。如此种种,都是古典时期人本思潮兴起、人文主义精神产生的具体表现,它第一次将人类对自然、社会及其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地合理化了。中世纪后期,面对基督教会的虚伪、腐败和封建特权的反动统治,人们再次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封建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继之,作为人文主义运动在教会内部之表现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势不可挡之势给予罗马天主教以沉重的打击,终于导致了天主教在西方统治的最后崩溃,形成了与天主教相对立的新教,永远结束了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意味着中世纪走向了终点。而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是文艺复兴开启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发展的新高潮和新阶段。因此,就精神实质而言,启蒙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启蒙主义精神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极具一致性。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以及在其思想启蒙的推动下所爆发的欧美大革命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总之,人文主义是西方特别是近代以来历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于塑造西方文明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也正是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用人文主义这一主线贯穿于本专题全部的教学过程和内容,让学生深切体会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

 

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思辩能力

难点: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知识与能力]

通过“读一读”、“议一议”以及“材料阅读与思考”和“知识链接”的学习,丰富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学生可以进行预习,感受一下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课堂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教材中的思考题,并在课后完成教师设计的具有启发性的习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哲理名言的剖析,认识到其具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更加明确:并非每一句出自伟人或哲人的话都是绝对的真理。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对所有问题都应采取历史地、辩证地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作为衡量文明程度重要指标并对社会发展起着独到作用的人文精神,在西方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西方思想史上的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经历了由产生、复兴再到成熟这一发展过程的。西方的人文精神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它应该成为我们所能够汲取的营养。毛泽东就一贯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他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并特别强调:“还有外国的古典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显然,这里所指的启蒙时代的文化,主要指的就是西方的人文精神。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些经典作家的论述,成为我们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的人文精神,以加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专题主要通过“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性的复苏”、“理性与自由的启蒙”以及“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四课内容来论述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

 

●本课主要通过“智者的启蒙”、“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人生而平等”三目内容分别阐述了智者派、苏格拉底以及斯多亚派有关“人”本身的一些思想和主张,意在叙述古代人本思潮的兴起和人文精神的产生。

 

 

 

【智者的启蒙】

 “智者的启蒙”这一目,主要介绍了智者运动及其兴起的时代背景以及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的思想主张,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在认识论上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以及他在对待神的问题上所采取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态度。

 

1.智者运动的兴起,是希腊古典时代哲学研究发生了由自然哲学向人事哲学转变的结果,但最终还是根源于时代的巨变。在古典时代,城邦民主制度迅速发展并完善起来;希波战争的胜利更使希腊人得到成长,使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特点是鼓励城邦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使得自由民具有表现自身并为自身的利益进行辩护的权利与自由。这样一来,学习雄辩术与修辞学,学习治理国家、安邦兴国的技术就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条件,如此就为专门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智者们提供了用武之地。因而,智者运动应运而生。

 

2.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命题在认识论上具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在普罗塔戈拉看来,人既然是万物的尺度,事物是什么全凭感知它们的人的感觉而定,因而人的感知也就成为了一切真理的标准,从而也就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这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另外,感觉这种东西尚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且无疑是个人的,它随人、随时而异,具有个别性、流动性。正如一阵风吹过,有的人觉得冷,有的人觉得凉爽。因而普罗塔戈拉的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的这种主张,本身就带有浓厚的相对主义倾向,是一种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它否定了绝对真理的存在。

 

由此可见,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口号的提出,尽管冲破了传统的人与神关系的思想束缚,否定了神的存在,首次将人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强调了人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在认识论领域内,他还不善于正确处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以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所以说,普罗塔戈拉对于人的理解是以认识论作为切入点的,他的人论是主观的感觉论,流露出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色彩。

 

【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

“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这一目,主要介绍了苏格拉底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以及产生这种思想倾向的时代背景。着重理解其“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及其与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有怎样的区别,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又有怎样的联系。

 

1.苏格拉底年轻时对于研究自然哲学怀有极大兴趣。后来,他发现自己完全不适合于这种研究,于是转向道德哲学,开始研究人本身。他认为,对人本身以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问题有知识的人是有价值的、善良的。实际上,苏格拉底哲学研究上的这种转向是与当时雅典社会注重人的生活实践本身以及智者运动兴起的潮流相适应的。

 

2.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这一至理名言的深刻内涵在于人之为人在于灵魂的求善,在于智慧和理性的高扬。普罗塔戈拉已经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在苏格拉底看来,他们并未懂得人自身究竟是什么,因而也就不可能对这个命题有正当的运用。因为人之所以为人不能仅仅归结为他有感觉和欲望,而在于人有灵魂,而灵魂总是以追求善为其自身目的的。按照苏格拉底的观点,实现“认识你自己”任务的人学所要研究的是人的灵魂,唯有它才是理性和智慧的所在之地。所以认识你自己应该是认识你的灵魂,而灵魂要认识它自己,也只有在灵魂作为灵魂的最卓越的地方,那就是智慧、理性和知识所在的地方。由此,认识你自己,关键就在于认识自己的理性和智慧。

 

 

 

难怪黑格尔曾经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在此,黑格尔把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与苏格拉底的“要认识你自己”作了一个比较,认为这两个命题具有同样的意义,区别只在于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的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这里,人则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这当然是一个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这种对理性的尊崇与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极为相似,所以苏格拉底在这方面则可称得上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人生而平等】

“人生而平等”这一目,主要介绍了斯多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斯多亚哲学的思想内容,着重理解这个学派的自然法思想及其所提出的“人生而平等”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

 

1.斯多亚派的“人生而平等”这一主张的提出,源于其自然法思想以及由之产生的人的精神自由思想。

而斯多亚派的自然法思想又源于其自然哲学。这派哲学将自然的过程看作一种受铁的必然性支配的过程。在他们看来,“逻各斯”或“理性”是宇宙秩序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渗透和弥漫于宇宙万物之中,将万物置于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下。宇宙是一个绝对的统一整体,而人则是这个统一体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因此,人也必然受那种弥漫于宇宙之中的普遍法则的支配,构成自然秩序中和谐的一部分。这个支配宇宙和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自然法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服从自然法就是服从自己的本性。

 

2.由此,斯多亚派提出:“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自由的生活。”人之所以要“顺应自然生活”,是因为人分享了自然的理性,或与上帝具有共同的理性,人的理性与上帝的理性是一致的。而这种顺应自然法所得到的自由,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作为理性的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就在于认识和服从必然的命运,个人的选择与自然的理性一致。这是个人自身的、内在的精神自由和道德自由。这种自由与人的外在环境无关。“一个披枷带锁的人可能是自由的,而一位骄横的皇帝却可能是个奴隶。”斯多亚派极力推崇人的这种内在精神自由,赋予了它很高的伦理价值。“除了精神之外,任何东西都不值得羡慕”。

 

斯多亚派非常注重内心生活,把人的精神特征置于首位。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发现了人人都是平等的,从而产生了对人在类上的认同。在他们看来,由于人具有与上帝共同的理性,共同受同一个自然法支配,因此,所有的人,无论其出身、种族、财富以及实际社会地位如何不同,但在都具有自然赋予的理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精神自由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以此为根据,斯多亚派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从上帝那里流溢出来的一部分,是上帝的儿女,相互间是平等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