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5—5

时间:2009-10-18 17:27:40  来源:人民版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有哪些科技成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答:(1)原子能:1958年,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核国家,打破了少数大国的核垄断。(2)航天器:1970年,我国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预定轨道,标志我国开始进入太空研究和探索领域。(3)医学: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4)农业:1973年,袁隆平为首的科技攻关组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查一查】

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文中提到的各项重大科技规划的内容和主要成就。

提示:参见历史问题注释。

 

【找一找】

请你查找资料,或访问相关专家,了解目前我国科技领域在哪些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并谈谈你的感想。

 

提示:虽然建国以来我国科研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科研经费投入过低、科研人员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以及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许多差距。无论是在许多尖端科研领域,还是在与社会生产直接相关的领域,我国科研水平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感想可以围绕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改革教育、重视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保护等方面来谈。

(对于学生提供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应给予充分肯定)

 

【自我测评】

 

1.联系时事,接着本文续写我国在各领域新近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提示(两院院士评出的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我国科学家揭示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达800多公斤;我国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取得突破性进展,在300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中成功实现纯铁块的表面氮化,研制成功一种新纳米材料——全同金属纳米团簇;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并运行成功;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为未来远距离量子通信等奠定了基础;我国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等离子所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获重大突破,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发现长着4个翅膀的恐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答案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更新)

 

2.访问当地的科研机构,围绕其创办、发展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写一篇访问笔记。

提示:建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或校外专家的指导或支持下进行采访活动。有条件的话,可以将采访文字配以照片,制作一期展板,或开展一次汇报会。

 

 

 

【材料阅读与思考】

 

1.你如何认识我国在振兴科技的道路上,海外华人的帮助和依靠自身力量之间的关系?

    提示:在振兴科技的道路上,作为一个主权大国,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无疑是正确的。当然,海外华人在过去和现在,都给予了我国科技事业极大的支持,甚至是直接参与。随着国家吸引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优惠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相信这一股热潮还会持续下去,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直接体现。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应当走自力更生和吸引海外华人、加强交流相结合的路子,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科技事业上少走弯路,而且更有利于我国科技事业融入世界和走向世界。

 

2.搜集整理相关事例,证明本文的论点:“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

提示: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基因技术应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核能开发与国防建设,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纳米技术的运用等。其它可支持这一论点的事例均可。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能力和展示自我的勇气。

 

【评价方法】

活动法。

 

【评价过程】

设计预习作业,由学生分组搜集课文相关资料,课上展示。利用课文中的问题或再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课堂讨论。对学生表达的不同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有据,教师都可以给予充分肯定。

通过学生搜集的图片、音像资料的展示和评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评价总结】

本节课教学评价渗透于课堂内外,能否成功实施,关键要看教师提供的预习作业和课堂讨论题是否符合当地条件和学生实际。同时,教师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是否到位,也很关键。教师应当认识到,引导和支持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也是师生共同备课和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五)历史问题注释

 

【中国科学院】

  1949年 3月,中共中央就考虑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统一的科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科学机构,并由郭沫若负责。6月,中央决定由宣传部长陆定一负责筹建科学院。7月,周恩来宣布:不久的将来必须成立为人民所有的科学院。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草案第四十三条提出,“设立科学院为国家最高的科学机关”;《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把科学院列为组成政务院的政府部门。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它与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和出版总署等政府部门同受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指导。科学院又有别于政府其他各部,它直接领导若干研究所,而不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置相应的地方分支管理机构。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郭沫若为科学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副院长。

 

各地的科学研究机构,在当地解放后,大多已先由有关文教部门或军管会接管。在北京,科学院于11月5日,从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接收了原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及所属的原子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和史学等6个研究所,以及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北京的图书史料整理处;12月16日,接收静生生物调查所,随后成立了以吴征镒为负责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整理委员会;12月21日,接收西北科学考察团。科学院华东办事处主任李亚农代表科学院,于1950年3月21日接收了中央研究院在上海的化学、植物、动物和工学四个研究所以及医学和药学两个研究所筹备处,北平研究院在上海的生理学、药物两个研究所和物理学研究所的结晶学研究室;4月6日在南京接收了中央研究院办事处和社会、物理、气象、天文、地质5个研究所以及中国地理研究所。至此,原中研和北研的直属研究所接收完毕。5月,由解放区迁北平的华北大学研究部历史研究室划归科学院。从9月起至1951年2月,科学院又先后接收在昆明的原静生生物调查所与原云南省教育厅合办的云南农林植物调查所以及北研植物学所云南工作站;在江西的原静生生物调查所与原江西省农业院合办的庐山森林植物园;在陕西省武功的原北研植物学所与西北农学院合办的中国西北植物调查所;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国史馆;在厦门的中国海洋研究所。此外,还与中央军委气象局共同接收在上海由法国天主教会办的徐家汇观象台与佘山观象台。科学院以这些机构为基础,加以调整,组建了第一批新的研究所或其分支机构。

 

郭沫若之后,方毅、卢嘉锡、周光召、路甬祥先后担任院长。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先后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他还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数学家,江苏金坛人。1924年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钱学森】

 

钱学森(1911——)浙江杭州人,空气动力学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吴阶平】

 

吴阶平(1917——)江苏常州人,1937年燕京大学理学学士。1942年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1974-197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以访问学者身份进修。历任北京医学院外科讲师、副教授、教授;北京第二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兼北京医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所长兼北京医学院教授及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医师学院荣誉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中央理事会副主席兼亚太地区执委会主席,人大副委员长。他在泌尿外科方面的突出贡献是:对肾结核对侧审积水的病理和诊断的创见,挽救了过去被认为患有绝症的病人;对输精管结扎术的改进,便利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行;确定了肾上腺髓质增生为独立疾病,获得国际医学界的承认;对肾切除后留存肾的代偿性生长进行系统性研究,既属基础医学课题又直接为临床实际服务;开拓了性教育禁区。所主编的新著《泌尿外科》,理论与实际结合,全面反映了我国泌尿外科新水平。发表医学论文400余篇,著有医学专著21本,其中15本为主编。荣任美、法、加拿大、日本等学术团体和国际学术团体会员或名誉会员。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全称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此后,制订规划活动展开,由国务院直接领导,有全国757位科学家参加,历时7个月完成草案。这个规划提出57项重点任务,集中发展计算机技术、无线电技术、核科学、喷气技术、半导体、自动化六项技术。为完成这个规划,中国科学院和一些高等院校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所和研究室,一些新兴工业也发展起来。到1962年,这个规划已基本完成。

 

 

 

【袁隆平】

 

袁隆平(1930——),生于北京,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20世纪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此后,他又提出“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概念,国家“863”计划据此将两系法列为重要项目,经项目组科技人员6年的刻苦研究,已掌握两系法技术,并推广种植,现占水稻面积的10%,效果良好。

 

1997年,他在国际“超级稻”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实验田取得良好效果,亩产近800公斤,且米质类粳稻,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解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难题奠定了基础。

 

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76年至1999年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3亿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近60%,年增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并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

 

【“863计划”】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如人口、粮食、能源、环境等,迫切需要高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应当适应世界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适当集中力量,在有限的高技术领域部署工作,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工业企业技术升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为了使这一计划切实可行,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计划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国情出发,我国在较长时期内,还没有条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全面大规模地发展高技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同发达国家开展争夺高技术优势的全面竞争,因此,“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下列目标:1、在几个最重要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并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为本世纪末特别是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2、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3、通过伞型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4、为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奠定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并为高技术本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5、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同其它推广应用计划密切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中国的宏伟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就这样坚定地开始实施了。由于科学家们的建议和邓小平同志的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火炬计划”】

 

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科技部组织实施。“火炬计划”的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这一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以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为依托,通过技术推广,重点解决工、农业生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规模效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和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神舟”号系列飞船】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四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在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任务后,于1月5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这艘飞船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飞行中,先后进行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及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按计划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6日清晨返回。这是我国进行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杨利伟成为我国航天史上首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员。

 

 

 

进一步阅读建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中国文化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杨东平主撰:《艰难的日出》    文汇出版社     2003年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武式红、高屹主编:《邓小平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