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5—3

时间:2009-10-18 17:27:41  来源:人民版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正确认识新时期“依法治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有着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中国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现了新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的阶级本质,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民主政权。

 

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二是文革中的“教育革命”,三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意义,四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人民政府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1957年,我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即:“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教育改革,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革爆发,教育战线成为这场“内乱”的重灾区,“教育革命”造成学校秩序的严重混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体制改革提上议程。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90年代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立法日趋完善,教育逐渐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制度的各项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就。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这一目需要讲清三个问题。一是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二是制定人民教育方针,三是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据此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首先,改革旧学制,实行小学六年一贯制,中学三三制,大学本科四年制的新学制;改革旧课程,取消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党义”、“公民”、“军训”、“童子军”等反动课程和教材,开设革命政治课,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大专院校增开《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课程。其次,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女,政府采取扫盲教育、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数万名工农干部、劳动模范、产业工人接受了比较正规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类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再次,从西方殖民者手中收回各种文化教育的自主权。1951年教育部作出决定,将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等学校,11所改为公办学校,9所改为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此外还陆续接受了外资津贴的中学544所,小学1133所。教育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制定人民教育方针。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逐步完成,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法律形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宪法第九十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为贯彻这一方针,教育战线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试验。如:试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实行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的教育制度,实行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在高校贯彻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方针,注重调整系科结构,组建新兴专业,促进科研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在中学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育,注重进行教学改革,教材改革与编写成就尤其突出。在中小学下放部分课程内容,提高教学程度,加强教材管理。1961年教育部陆续颁布了有关学校教育的暂行工作条例,对稳定教学秩序,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加强地方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管理,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合作社办学并举等等,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建国十七年的探索,制定了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及规章,实施了新学制,建立了人民助学金制度,设立了大批新型学校。到1965年底,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普通中学1.8万所,小学168.2万所,幼儿园1.9万所,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3138.4万人,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这一目主要讲“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和“教育灾难”三部分内容。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文革爆发,教育部门首当其冲,林彪、江青集团污蔑各级学校是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煽动学生“停课闹革命”,各地大中学校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造反,并进行大串连活动,在“破四旧”和批判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活动中,许多学者、专家和教师被批斗,甚至迫害致死,学校教育全面停顿,学校秩序陷于混乱状态。1967年10月大中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进行军训、学工、学农和简单的教学,但难以扭转教育混乱的局面。由于文革初期高校招生制度遭到破坏,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无法深造,1968年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远地区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热潮,这是当时政治的需要,更是解决中学毕业生出路问题的应急措施。中学毕业生全部放弃学习,使我国基础教育受到巨大冲击,整整一代人的文化教育受到摧残。据统计,文革期间我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专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文革中的“教育革命”。为了战胜教育战线的所谓资产阶级力量,文革否定了建国17年来的一整套的办学方式,课程教材设置,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招生分配制度,在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教育革命”。表现为:第一,改革学校领导体制。原有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被彻底废除,学校的领导权转移到“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手中,“解放军宣传队”也进驻大中学校,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教育体制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后果。第二,改革教学体制。无视教育规律以及各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在大中小学校普遍实行所谓的“开门办学”。要求高校文科师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和工农兵一起“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理工科则进行厂校挂钩,大办小工厂、小农场、组织师生与工农兵一起开展革命大批判。学校教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劳动为中心,师生纷纷进入社会大课堂,“进进出出,上上下下”,造成学校秩序的严重混乱,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第三,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文革开始以后,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长达四年。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废除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的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学员”,学制缩短为二至三年。然而由于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文化程度过低,教学秩序又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文革中教育遭到严重破坏。长时期“停课闹革命”和所谓“教育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大批知识分子下放农村,经受劳动锻炼,被迫中止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接受再教育,失去了文化深造的机会。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这一目主要讲“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背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党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广大知识分子不再被骂为“臭老九”,政治上获得了新生。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日益受到青年学生的重视,全国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大幅度增长。1978年教育部确定中小学的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恢复对教材编审体制和出版发行办法,稳定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教育战线呈现勃勃生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过程。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教育是实现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重要保证,普及教育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以面向现代化为基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997年中共十五大重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意义。“科教兴国”战略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这一目主要讲二个问题,一是新时期“依法治教”,二是新时期教育成就。

新时期“依法治教”。科教兴国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逐步纳入法治轨道。教育法制建设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教育已成为除经济以外立法最多的领域。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制定了教育法律6部,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行政法规16项,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教育行政规章200多个,到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颁行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等法律文件,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新时期教育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共又提出“科技兴国”战略,更加促使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初期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急需的中初级建设人才,1983年起国家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成人高等教育五大系统,弥补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不足,为培养高等专业人才开辟广阔途径。1986年开始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调整改革阶段,首先在全国各地逐步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积极倡导“希望工程”,2000年底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其次,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实行普教、职教并举。办学形式出现“民办公助”、“国有民办”和中外合作等多种,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发展,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局面,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的合理的中等教育格局。再次,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提倡多种形式办学,调整专业设置,实行统招、定向、委培、招生“并轨”,招收“走读生”、“自费生”,实行“双向选择”、“自谋职业”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分春季和秋季两次招生等等,中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技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时期,1957年毛泽东提出。

 

【评一评】

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谈谈你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

提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老照片或文革时期相关的图书资料,也可以让同学自由采访“上山下乡”的当事人,帮助同学整理分析所收集的信息,正确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鼓励同学畅所欲言,言之有理要给予肯定。

 

【说一说】

中共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提示:答案要点见相关“内容分析”

 

 

 

【议一议】

比较“文化大革命”前后两个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

文革前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彻底改造旧教育体制,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新型的人民教育制度,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革后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发展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主义建设培养科技人才。从内容上看,文革前教育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属于起步阶段,文革后教育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更为科学合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显示当前教育的战略地位,文革后的教育事业日趋成熟。

 

【自我测评】

提示:答案均见相关“内容分析”。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材料,说说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及基主要内容。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因此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主要内容”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展示自我的勇气。

【评价方法】

活动法。

【评价过程】

教师结合课本中的问题,拟定几个小问题,也可让学生自主立题,自由组合,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中由各组代表阐述观点,展示有关资料,学生主持作以归纳总结,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对于优秀资料可布置在班级墙报中展览,供大家赏评。

【评价总结】

本课的教学评价渗透课堂内外,教师要把握分寸,及时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搜集资料,要学会分析整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要赞赏取得进步的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自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