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3—3

时间:2009-10-18 17:27:44  来源:人民版
 

必修三册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

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不同结局,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最后确认为救国就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如条件允许,可安排两课时以开展研讨交流,进行本专题的小结,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到位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 教学内容分析

 

l本课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并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相结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它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l本课介绍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这一时期,正是形势风云变幻之际。国际上,帝国主义列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争夺、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在国内,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确立,没落的清朝、反动的军阀先后担当帝国主义的治华工具,社会经历着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转变。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兴起并发展。五四运动中,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以主力军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l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l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做到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能贴近他们年龄特征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掌握本课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这一目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

 第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条件。(1)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2)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早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和审视西方各种政治学说。(3)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的爱国心的驱使。这一时期国内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探索救国道路,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将西方各种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期望成为拯救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也随之进入中国。

 

第二,十月革命前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1)梁启超的介绍。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第18号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提到马克思,当时译为“麦喀士”,他在文章的注释中进一步解释马克思是“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没有进一步作积极的评说。(2)朱执信的介绍。朱执信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学说的介绍较详细。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他还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进行了评述。(3)无政府主义者的介绍。当时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他们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天义报》上刊登了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译文,还译载过《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4)宣传的特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并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理解也十分有限,甚至缺乏准确和客观,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2.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

 

第一,马克思主义正式传播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当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社会正是新文化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的胜利空前地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巨大威力,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受到鼓舞和启迪,从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新出路和希望,于是由以前向西方学习转向现在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观察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到此时才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从而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使新文化运动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第二,李大钊号召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他是在中国号召学习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人。1918年7月,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这是他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11月,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他又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讲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在这些演讲和文章中,他阐述了十月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不同,极力宣传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他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现状,必须发动广大工农群众起来进行革命斗争。他指出军阀、官僚、贵族等一切旧势力都将在群众运动的潮流中被淹没,十月革命也是劳工主义的胜利。他满怀信心地预言:“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的这些宣传使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他们的学说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三,五四运动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介绍。(1)有利条件:五四运动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失望的中国知识分子急切地为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各种各样的西方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介绍和宣传。首先通过文章进行宣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其次通过开设课程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示范学校开设《唯物史观》、《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和《社会学》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讲座,使更多的青年学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第四,李大钊的宣传的初步影响。首先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觉悟,促进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并在知识分子中掀起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其次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成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1920年,陈独秀相继发表了《劳动者的觉悟》、《谈政治》、《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表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运用这些基本观点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的革命问题。毛泽东在长沙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等文章,指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俄罗斯民众联合的胜利。表明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了。与此同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之间的桥梁。这批先进知识分子的积极宣传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


【新思潮的竞起】

 

这一目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1、新思潮竞起的原因

第一,五四运动的洗礼。五四前后,那些关心祖国命运和前途的爱国青年追求新思想,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方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造方案。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他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数人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第二,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当时许多刊物差不多每期都有一篇或几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有些文章把社会主义称为“人类的福星”,认为可以消除社会的“三灾八难”。但当时对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所宣传的社会主义内容庞乱复杂,除了科学社会主义外,还有施蒂纳、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各种无政府主义,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有武者小实笃的新村主义,有潘蒂等人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由于许多青年还没有确定自己的信仰,他们还在学习比较和鉴别选择,因此把这些标榜社会主义的思潮都当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来介绍和宣传,甚至实践。正如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所反映的,许多人对社会主义还只是朦朦胧胧的向往,分不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它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

 

第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伴随着新思潮在中国的流传,许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也在五四后传入中国,其中有杜威的实用主义、罗素的社会改良主义等。

 

2、新思潮竞起的表现:

第一: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当时流行较早、影响较大的小资产阶级思潮。(1)代表人物:刘师复。(2)主要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和政府,反对任何形式的组织和纪律,废除任何法律和军队;消灭国家,希望建立一个无政府的、绝对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实质是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线,主张不经过社会主义阶段就直接实现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它反对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反映了当时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现状不满的一种消极失望情绪,也表达了他们希望摆脱剥削压迫的强烈愿望。(3)传播概况:由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这些主张对青年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十月革命后无政府主义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得到很大发展。全国出现三十多个无政府主义小团体,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都有。如实社、进化社、奋斗社等;同时,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多达七十余种,如《进化》、《奋斗》、《学生周刊》等。

 

第二:泛劳动主义: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改变了知识分子对劳动阶级的看法,“劳工神圣”非常流行。许多知识分子和青年改变了过去轻视体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的态度,都亲身参加体力劳动并把它当成一种时尚。  

 

第三:新村主义:是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提倡的小资产阶级思潮。五四前就流传入中国,影响较小。主要宣传者是一些留学生。他们主张在新村里过一种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共同消费的生活。

 

第四:工读互助团:“五四”时期,许多新青年将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日本武者小路的“新村运动”、克鲁泡特金的互助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以及当时广为流传的“劳工神圣”、“与劳动为伍”等一类观念和主张相结合,创立了大量中国式的工读互助组织,企图以此手段来逐步实现社会的改良。(1)代表人物:王光祈 (2)主要主张和实践。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打破劳力和劳心的界线,从而逐步实现社会的改良。1912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以北京大学生为主的“工读互助团”,曾经吸引了许多青年,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积极投身这一实践。工读互助团的组织者已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与被剥削的本质,并力图加以改造。但是,他们反对用激烈的改造方法,所以采用和平的方法,试图通过办工读互助团来救济社会。当然这种愿望在军阀专制统治之下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第五:实用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实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1)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胡适(2)主张: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1)代表人物:梁启超。(2)主要主张: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用和平进化的办法废除私有制度,实现劳动的解放,其基本精神就是搞阶级调和、劳资合作。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这一目主要讲了五个问题

 

第一,“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其他各种思潮的斗争过程中得到广泛传播的。论战是其最主要的途径。(1)论战的产生。一是因为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五四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但胡适等人仍然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立场上,发生了分化。二是在改造社会的各种思潮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胡适等人坚持反对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首先挑起论战。(2)论战的内容及过程。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主张社会改造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反对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来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反对暴力革命。他极力呼吁人们多研究具体问题,不要空谈各种各样的主义。李大钊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之争》,批驳胡适的观点。他指出问题和主义不能分离,中国先“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具体问题解决的希望。因此,要“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一面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来观察中国政治问题,认为社会问题与经济基础相联系,提出 “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庭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 ,“经济问题”的解决就是“根本解决”,因此必须要把工人组织起来进行阶级斗争。(3)论战的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者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

 

第二,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1)失败原因: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出,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和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2)影响: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第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组织学会。当时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会有李大钊在北京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在长沙的“文化书社”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周恩来在天津的“觉悟社”等。这些学会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举行演讲,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2)通过论战。为了和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线,从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之间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大规模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论战内容:基尔特社会主义者认为虽然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社会主义一定会胜利,但中国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实业。他们否认中国有完全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存在,更反对成立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者驳斥了这种观点,他们针锋相对地指出,中国实业不发达是事实,但用什么办法来发展实业需要认真选择。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行得通。争论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论战的意义:当时各种社会主义广泛流行,分辨真假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历史前进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不仅清除了错误思想的干扰,使马克思主义和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线,在客观上也扩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使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加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心,壮大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

答:提示:

(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4)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的大同理想,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2.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不会参加工读互助团?

此题可作为开放式问题,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机渗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会参加。因为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与工人阶级打成一片;工读互助团自食其力;用亲身实践检验和推进认识。

不会参加:因为工读互助团不会成功。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没有严密组织基础和科学的思想基础。它只是一种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

 

【学习思考】

无政府主义为什么会在五四时期流行?

答:提示:

(1)中国本来就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有传播无政府主义的土壤;

(2)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小生产者日益陷于破产,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感到绝望,他们反对专制,而无政府主义所主张的恐怖、暗杀等就成为他们选择的手段;

(3)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尚未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将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混淆,无政府主义就大行其道了。

【自我测评】

1、胡适认为:“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你怎么评价胡适的这种思想?

   答:提示:

生物进化有渐进和突变两种,用于解释社会发展就是改良和革命。胡适主张渐进、改良,有合理的一面,有许多社会问题不是通过革命就能得到解决。比如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使中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巨大进步;但是另一方面,胡适所处的时代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的各种社会问题只有通过革命来解决,他的这种改良主义思想是不可取的。

2、从五四时期新思潮的引进来看,中国人对社会主义充满了好感。想想这是为什么?

答:可参考“想一想”1的答案。

 

【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提示: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因为是胜利国而有所提高,充分说明北洋政府的腐败和软弱;作为协约国的成员国,中国曾派十五万华工前往法国挖战壕、当搬运工而参战,显示了中国劳工的力量;(文中列举的官员、商人、议员等腐败的事件,说明这些人无法使中国强大。列举的劳工,包括知识分子的爱国行为,说明他们是中国的希望。)这给中国知识分子以启发;

(2)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洲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鼓舞,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同劳动人民的联系。认识到劳工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衡量本课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学生能否较好地将从认识过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问题所培养的能力与方法、态度与观念迁移到对目前自身所处现实相关问题的理解和价值取向上,可以具体表现在学生课后研究性习作完成的质量上。

这一习作可以成为学生历史学习档案袋里的重要材料。

【评价方法】

观察法、研究讨论法

【评价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评价总结】

安排两课时以开展研讨交流,进行本专题的小结,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附一:课前可设计下表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完成。

名    称

主 要 代 表

基 本 主 张

无政府主义

 

 

泛劳动主义

 

 

新村主义

 

 

实用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

 

 

 

附二:研究性问题设计参考:

1、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得到传播后能直接解决好中国的革命问题吗?为什么?

2、举例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取得重大发展的?

3、在距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约百年后的当今,我国中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思想状况有何特点?应怎样使中学生坚定追求先进文化的信念?(可开展调查)

4、利用课文后关于工读互助团实践的材料设疑:你认为工读互助团实践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五)历史问题注释

 

朱执信:(1885-1920),广东番禺人。1902年就读于广州教忠学堂,组织群智学社。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次年加入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兼书记,多次在《民报》上撰文介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参与了与改良派的论战。1906年曾片断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某些内容。五四运动后曾帮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并参与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1920年被桂系军阀杀害。朱执信博学善文,著有《朱执信集》。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1917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记者的身份到苏俄采访,最早向中国人们真实报道了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情况。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参加了国民党“一大”的改组,1927年“八七”会议后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部长,主持中央工作。1931年受王明等人的排挤,被解除职务,在上海参加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到达中央苏区。1935年突围途中被俘,当年6月英勇就义。

 

无政府主义:又译作“安那其主义”,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法国的蒲鲁东(1809-1865)第一个自称为无政府主义者,是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其后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巴枯宁(1814-18760和克鲁泡特金(1842-1921)。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期,最初介绍无政府主义的是一些旅欧、留日的知识分子和同盟会会员。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刘师培、李石曾、张继等人,刘师复是第一个在国内组织无政府主义团体和创办无政府主义刊物的人。五四运动前,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之广,胜过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以后影响日趋衰落。

 

新村主义:20世纪初形成了一种提倡无政府、无剥削、无强权、人人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的运动。辛亥革命前后,江亢虎就曾在中国提倡,但没人响应。1919年3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日本的新村》一文,详细介绍了日本新村主义的首创者武者小路的基本思想和主张,认为新村运动主张泛劳动主义,提出协力的共同生活,是一切实可行的理想、同年夏天,周作人到日本参观,回国后在北京、天津大力宣扬,并组织新村北京支部,组织人们到日本参观新村,由此逐渐形成一股思潮,吸引了当时许多不满现存社会制度、寻求社会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五四时期影响颇大,此后逐渐消失。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在20世纪初,在美国有很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查理·皮耳士、威廉·詹姆士和约翰·杜威。实用主义主张通过教育对社会进行点滴的改良,反对革命。胡适是杜威的学生,也是实用主义的忠实信徒和实践者,他在中国积极宣传实用主义,并因此与李大钊进行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基尔特社会主义:基尔特是Guild的音译,是行会的意思,所以,也译作行会社会主义,它是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英国工人运动中兴起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主张把中世纪的基尔特精神和方法恢复起来,通过工人于工厂的经营管理人员联合,对企业实行自治,从而逐步地实现企业公有,产业自治,废除工资制度,进而和平地用基尔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搞阶级调和、劳资合作,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梁启超、张东逊等人是提倡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代表。

 

王光祈:(1892-1936),四川温江人。1918年北京中国大学毕业,先后任成都《群报》和《川报》驻京记者,同年参与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任筹备处主任。受无政府主义影响,同年还参与组织了轰动一时的工读互助团。1920年留学德国,攻读经济学,并任《申报》《新闻报》驻德记者。1922年起改学音乐,主张音乐救国。1932年任波恩大学东方学院讲师,1934年获音乐博士学位。1936年在波恩病逝。

 

进一步阅读建议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胡  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二版。

陈旭麓:《五四以来的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

丁守和:《从五四启蒙运动道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79年版。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版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岳麓书社,2003.3版
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高军、王桧林、杨树标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华夏出版社,1990.6版
 

 http://www.China1840-1949.com (近代中国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