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3—2

时间:2009-10-18 17:27:45  来源:人民版
 

 

 

 

 

必修三册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先进人物奋斗的结果。

    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的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二)教学内容分析

    

●1840年以来,为了摆脱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侮,中国人也曾做出了种种的努力。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武器,却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制度,换来的却是各派军阀无休止的政争和混战。无情的现实使得部分知识分子认为,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新型知识分子开始了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的新觉醒

课文首先说明,民国虽然建立了,但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中国社会不仅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反而因为传统权威解体、新的权威没有树立,使得整个社会更加混乱。各种复辟势力乘机而起,当时有两股重要的复辟势力。一是袁世凯尊孔复古,要为自己做皇帝制造舆论。一是康有为尊孔复古,是想让清王朝复辟,借助复古的势力确立自己孔教教主的地位。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中,这两种复古的势力还是相当强大的。

但时代毕竟不同了,以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为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聘请了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新青年》也由上海转移到北京。而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加盟,使得《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指引着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在这一目里,课文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而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无论对是民主和科学的提倡,还是对旧道德和旧文学的批判,都是要用怀疑的眼光、以科学的精神重新审视它们的价值。正如胡适所说的:新思潮的根本意义是一种新态度,……“评判的态度”……。仔细说来,评判的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1)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2)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3)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人家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吗?难道没有别样的做法比这更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吗?”

这种思想对于打倒旧的权威,传播新思想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是,旧势力绝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新旧势力的交锋,扩大了新思想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本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批判了旧的权威,为新思想的输入创造了条件;其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最明显的两个例证就是各种爱国团体的纷纷涌现和各种新型刊物的出版和发行,而爱国团体的出现和新型刊物的发行,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启蒙运动的高涨;再次,新文化运动也是文化转型运动,接受西方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力图在传统文化的废墟上,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实现中国的文化转型,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在肯定新文化运动的同时,也应该让同学们认识新文化运动本身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如对传统的全面否定,就是一大失误。事实证明,全面抛弃传统,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根本无法办法实现现代化,只有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才是更切合实际的办法。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三)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

    为什么说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答: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复古尊孔,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学习置疑

    为什么说孔子是专制帝王的护符?

    答:孔子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精神的象征,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的学说因帝王的推崇而定于一尊,皇权则借助孔子的学说而合法化。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眼里,孔子就是专制帝王的护符。

 

 

 

    【史家争论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关系?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两回事,而且彼此没有多少关联,因为在他们看来,五四运动并不是由新文化运动直接引发的。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也不曾领导过五四运动。在他们看来,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制造了一些便利的条件,而五四运动反过来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和扩展。

 

    但也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二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也坚持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回事。他们认为,新文化运动是独立存在的。胡适是这种看法的代表,在他看来,五四运动是一种学生爱国运动,而新文化运动则是一场文化革新运动。相比之下,文化运动要比这种运动和社会运动更为重要一些。

 

    有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在他们看来,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个方面,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对学生们的启蒙,也就很难说会有五四运动。冯友兰和周策纵是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周策纵还在他的五四运动史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的理由如下:第一,那些鼓励大众游行、示威、罢课、罢市、罢工和抵制日货的领导人物,有不少正是那些提倡新文学、新思想和社会改革的新兴分子。而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反对者则是中国固有传统的代言人,或自称为固有传统的代言人。其次,当时思想改革家的反军阀、反强权活动的根据,乃是早期一群知识分子所鼓吹普及的民主思想。由此看来,五四的示威活动活动实在是那早两三年前就开始的新思想运动顺理成章的结果。第三,许多与示威运动有密切关系的学生领袖从一开始就觉得,五四的真精神并不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对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他们活动的宗旨不只是要推翻军阀的统治;他们所关心的也不只限于外交问题。在示威事件发展开以后,他们对社会和思想改革,与对爱国运动一般,付出了同样多的心血。结果自1919年到1920年建的运动给人最深刻而磨灭不了的印象,就是他们在思想界造成的革命和社会上造成的种种改革,这一切活动的中心思想则是对社会上、对思想上和政治的偶像破坏。所以,五四运动应该包括新文化运动。

 

    【自我测评

    1、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是应该否定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从历史上看,新文化运动虽然有它自身的缺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思想解放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现实看,中国传统思想的余毒仍然时时在社会中出现,传统并没有消亡。

    【阅读与思考

    提示: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为辛亥革命补课,补思想启蒙的课。

    【知识链接

    【专题学习档案填写说明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评价方法

    讨论法。

    【评价过程

    针对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知识分子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这些办法的效果如何?教师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设计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当时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学术界现在还有诸多争论,教师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提供各种说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评价总结

    历史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五)历史问题注释

 

【孔教会】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学校不真读经,不再祀孔,各地纷纷将孔庙改为学校或习艺所。这种做法引起了尊孔者的不满。康有为对此就颇为愤怒,他认为,如果要废弃孔教,“则举国四万万之人,彷徨无所从,行持无所措,怅怅悯抿,不知所知,若惊风骇浪,泛舟于大雾中,迷罔惶惑,不知所往也”。基于这种情感和心理,康有为命令他的学生麦孟华、陈焕章在上海联络一些遗老,于1912年11月发起成立了孔教会,并发行《孔教会杂志》。陈焕章既是康有为万木草堂的学生,又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这种一身而兼中西的色彩使他比老学究们更具迷人的色彩。但孔教会的真正灵魂还是康有为。康有为极力提倡把孔教列为国教,很快得到一些遗老和地方都督的支持,海内外的一些重要城市纷纷成立孔教会。孔教会后来在大陆消失了,至今在海外仍有一些支持者在活动。

 

【康有为的尊孔活动】

    辛亥革命前,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一直对革命持反对的态度。中华民国成立的成立,并没有改变康有为对民主共和国的敌意。他认为:“自共和以来,教化衰息,纪纲扫荡,……人心风俗之害,五千年未有斯极。”民国初年教育部废除尊孔读经的行为,在他看来是大逆不道之举,以致于造成了民国初年礼乐崩坏,人心变乱的局面。他发愤要重建孔子的权威,光大孔子的思想,用旧道德、旧风俗来挽救江河日下,人心不古的局面。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康有为对孔子的学生极尽吹捧之能事。在他看来,孔教是“国粹”、“国本”、“国魂”,起博大精深,“自人伦物理国政天道,孔教本末粗精,无一不举也”。乃至“鬼神山川、昆虫草木,皆在孔教之中。故曰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些还不够,即使是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里面也有。

 

    在此基础上,康有为提出要恢复读经,要立孔教为国教,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他还为孔教创立了各种各样的仪式,要求人们对孔子顶礼膜拜,他甚至还说,中国人不向孔子下跪,不知道长膝盖有什么用。

 

    康有为在全国各地大办孔教会的行为,还得到了部分外国传教士和一些所谓外国学者的支持,他们纷纷撰文,为孔教会摇旗呐喊,对于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康有为不赞成袁世凯称帝,但在无形也为袁世凯的复辟制造了舆论。

 

 

【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孑民,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二十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 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近代中国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 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墨守成规,抱残守阙,持一孔之见,守一 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他说:“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他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进行独立评判,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 种学会和研究会,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蔡元培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认为学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 始可。但学与术虽关系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所以治学者可谓之 “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至于文理资料,互有交 错,治学者不可局守一门,应当沟通各科界限。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他把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并且改“学年 制”为“选科制”,使学生能“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 蔡元培还提出“教育独立”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 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 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 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即教育事业应超然于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以外。对北大 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

【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十字铺(今安庆)人,清末秀才。1898年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1901年,陈独秀留学日本,次年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并担任安徽公学教务长。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6年11月,陈独秀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文科学长。1917年1月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白的、通俗的社会文学。”1918年与李大钊、胡适等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1月,发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称:“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五四运动爆发后,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曾被捕入狱。1920年在沪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联络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书记职务。1929年11月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开除党籍。1931年5月在沪被推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沪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7年8月获释,次年移居四川江津县。1942年5月病逝。著作辑为《独秀文存》、《陈独秀先生演讲录》、《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自幼父母双亡,是祖父把他养大成人。看到社会的黑暗和国家危亡的局势,激发了青年李大钊的爱国热情,他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1913年冬天,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在那里,他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三年后,他回到祖国,任《晨钟报》主编。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和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1918年,李大钊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和《新青年》杂志的主编。先后任北大评议会评议员,经济、历史等系教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在1918~1919年,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著名论文,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等,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马列主义。1919年8月写《再论问题和主义》,与胡适进行了论战,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春,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他与陈独秀有“南陈北李”之称。1927年4月28日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主要著作收入《李大钊文集》等。

 

 

【胡适】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胡适生于上海,儿时曾跟随父亲到台湾任所。1904年到上海求学,1910年留学美国,先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改学文科,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新文学八要点,即“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烂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称赞他的刍议是“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二胡适则是“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急先锋”。1917年,胡适回国,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任英文部教授会主任。后来胡适也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2月,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是“评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的解释,而“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再造文明”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 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因家道中落,深感世态炎凉。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先是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一度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旨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断言中国的历史就是“人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作品,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万名上海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少年中国学会】在五四时期的众多社团中,少年中国学会是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人数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1918年7月1日,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七人发起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该会的最初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说,发展社会实业,转移末世风气”,以创造适合于二十世纪思潮的“少年中国”。少年中国学会众多成员的信念并不相同,在当时的发起人中,“有的以英美式民主主义之组织为适合于二十世纪者,亦有以俄国式社会主义之组织为适合于二十世纪者,更有以安那其(无政府主义)之组织为适合于二十世纪者。”该学会后来分化为三派:一派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代表人物式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张闻天等人,发起成立了共产党;一派成为国家主义者,代表人物式曾琦、李璜、左舜生、陈启天、余家菊等,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党;还有一些人超然于党派之外,从事社会活动,代表人物有王光祈、宗白华、许德()、田汉、方东美、朱自清、康白情等。从少年中国学会的人员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中国学会集中了五四时期遍布全国的优秀青年,他们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25年,由于内部分歧,该学会终止了活动。

 

 

 

【新民学会】1918年4月,毛泽东和蔡和森等组织了新民学会。会员大都是一些有志的爱国青年,他们不满中国的现状,每个人都充满了奋发图强的精神和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雄心。他们互相砥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和提高。1918年底,毛泽东利用当时的勤工俭学运动的机会,发达大批会员和进步青年到国外去,了解世界革命的形势,学习先进思想。新民学会还在湖南的五四运动中起了重大的组织和推动作用。

 

【国民与国民杂志社】国民杂志是国民杂志社发行的刊物。国民杂志社成立于1918年10月,成员绝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学生。杂志社的经费由京、津、沪各地的爱国学生和同情他们的教授与社会人士捐助。国民杂志社的宗旨是“增进国民人格,灌输国民常识,研究学术,提倡国货”。当时参加这个杂志社的成员成分非常复杂,既有邓中夏、高君宇、黄日葵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有无政府主义者易家(),国家主义者曾琦、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吴载盛等。国民杂志社与新潮杂志和国故月刊社是当时北京大学鼎足而立的三个重要社团。这三个社团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思想倾向。《新潮》提倡白话文,反对旧礼教,但不谈政治;与之对立的《国故》则专门反对白话文,鼓吹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而《国民》则对新旧文化和到底采取调和的态度,它不公开反对白话文,却一律用文言文撰稿,它的特点是公开谈论政治,坚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五四以后,《国民》杂志开始向左转,但随着一些骨干分子的离开,这个杂志也日趋涣散而解体。

 

【新潮与新潮社】《新潮》杂志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期刊之一,也是《新青年》杂志的盟友。该杂志是由新潮社发行。新潮社由北京大学的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等于1918年11月发起成立,出版《新潮》杂志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新潮社成立时,正是国内新文化运动高涨的时期。他们通过自己的刊物《新潮》月刊,喊出了“伦理革命”的口号,对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文学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新潮的另一个特点是旗帜鲜明的支持文学革命。新潮杂志是继《每周评论》之后又一个白话文刊物,有力的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以后,随着傅斯年和罗家伦相继出国留学,新潮杂志也就慢慢解体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