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3—1

时间:2009-10-18 17:27:45  来源:人民版
 

必修三册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出路的历史。林则徐和魏源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方面学习西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一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在为这一目的而努力;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促使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成功的,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大潮中,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凭借着自身的先进性,很快从各种思想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在讲述本专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思想解放是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后一阶段既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也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没有前面的实践,就没有后来的进步。另外,向西方学习是这个时代的主体,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完全丧失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他们也是在不断的寻求突破,试图在短时间内超越西方。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也对近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维新变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所产生的影响。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

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二)教学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为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也向中国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学习西方、赶超西方成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主题。本课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成立这一阶段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林则徐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从器物层次上学习西方的开始,而维新变法和辛亥国民则开始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这一过程,说明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

 

●睁眼看世界

    这一目主要讲述了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清朝末年,随着国内矛盾的激化,经世致用思想就已经有了重新抬头的趋势,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都是经世致用思想的支持者。在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林则徐一改大多数士大夫的虚骄心理,积极了解英国的情况,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他的影响下,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学习西方的先声。

此外,在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徐继畲和姚莹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开始介绍世界和中国的相关知识。他们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却无形中为后来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的活动和实践,部分是对西方人挑战的反应,部分也是针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问题所提出的应对措施。

 

    ●维新变法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洋务运动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实践中,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当时的中国人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洋务运动将“制器”作为学习重点,而中国真正要学习的,则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以“改制”为重点开展维新变法活动。由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大多数维新派代表人物并没有完整的西学知识,对西学还是一知半解,所以他们的维新变法还是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进行,希望从传统中寻求变法的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托古改制”的思想,一方面为维新派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另一方面,康有为并不严肃的学术观点,也使他的理论漏洞百出,成为顽固派攻击的一个重点。谭嗣同的特点就是激进,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礼教的批判是他思想中的闪光点。严复在当时则是一个例外,他有长时间的留学经历,对西学的理解也比较多,所以,尽管他没有参加维新运动的实践,但在宣传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必然会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就不可避免。通过论战,维新派扩大了影响。尽管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思想启蒙的脚步并没有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停止。

 

●走向共和

    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宣传变法的同时,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在海外开始了他们的革命活动。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早期的革命活动为他在革命阵营赢得了威望。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也正式形成,成为指导民主革命的纲领。接受了新思想的海外华侨和留学生是民主革命的主要追随者。他们希望借助国内会党和新军的力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维新派的改良活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仍反对在中国进行革命,还是希望以温和的手段实现变革。为了争夺海外支持者,双方在以各自的报纸为阵地对此展开了辩论。辩论围绕着三个主要问题展开,即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要不要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从现在看来,维新派的部分观点,还是有他值得肯定的地方。这场论战,对革命思想的传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既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通过讲述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康有为的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在中国进行变革的困难;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势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这也是要为学生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开始现代化的,结合林、魏的思想,评价一下这种说法。

   答: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但是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学习置疑

    康有为为什么要借“托古改制”的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

    答: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

 

 

    【史家争论

    有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把中国搞糟,如果让清政府实行渐进的改革或许更好,对此,你有何看法?

建国后,我国学术界对辛亥革命一直都持一种肯定的态度。但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一些学者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比如,李泽厚和刘再复在《告别革命》一书中,这样写到:

“我们决心‘告别革命’,既告别来自‘左’的革命,也告别来自‘右’的革命。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不能再把革命当作圣物那样憧憬、讴歌、膜拜,从而再次悲歌慷慨地煽动群众情绪,最终又把中国推向互相残杀的内战泥潭。”

“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残忍黑、肮脏的一面,我们注意得很不够。”“革命时候一种能量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中国在20世纪现在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

  李泽厚另外一次谈话中也否定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搞遭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道路,而一下子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所以,自辛亥革命以来,就是不断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大革命’,最后就是49年的革命。并且此后毛泽东还要不断革命。直到现在,‘革命’还是一个好名词,褒词,而‘改良’则成为一个贬词,现在应该把这个观念明确地倒过来;‘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情。我觉得,通过80年代末的剧变,中国有了一个很好的反思对象,是改变话语的时候了。”

 也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超前了:

“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理想虽美,然而毕竟超越了战国社会的承受力,超越了社会发展所必然要经过的阶段,而陷入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误区。这一至关重要的失误不仅导致了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混乱,而且实际上开启了20世纪中国政治浪漫主义的先河,……辛亥革命的条件并不充分具备,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辛亥革命之所以于此时爆发,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

 当然,有的学者仍然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

金冲及:在中国近代史上,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并且身体力行,做成成绩的人,我们应如实第加以肯定。但历史也证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单靠这些办法不能解决中国社会前进的根本问题。正是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为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胡绳武:辛亥革命病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历史研究只能从历史事实出发,不能脱离历史真实,按照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意愿重新假定历史应该是什么样子。

林国华:军阀混战不是革命的必然结果,而是革命不彻底的后遗症。把是否出现割据和内战简单地归因于是否有皇帝,是把皇帝的作用神化了。

谷方也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没有革命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基本事实。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首先从告别革命开始。告别社会主义是告别革命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告别革命’论走为一种思潮,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当时出现‘救亡压倒启蒙’的思想,把‘救亡’也就是革命当作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理论。……进入90年代,‘告别革命’的思想愈演愈烈。它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特别是近代史等方面。”“在告别革命的思潮中,一部中国近代史被完全颠倒了。鉴于否定革命的思潮在苏联意识形态领域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对于‘告别革命’论决不能掉以轻心。”

 

 

 

    【自我测评

1、  简述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答: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维新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维新运动兴起后,以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新思想、新学说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了,起到了初步启蒙的作用,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思想。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哲学观点,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理论形态。维新运动也促进了中国的新闻事业、教育事业、出版事业的兴起,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文化的起点。

    2、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康有为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答: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正确的。康有为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仅仅在于武器和一些民用工业,而是政治制度。所以,清政府购买和制造武器,设邮使、开矿务,都没能找到落后的真正原因。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就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看,中国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的确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先是学习制造武器,接着要改变政治制度,后来又要接受西方的文化。所以,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阅读与思考】

    【知识链接】

    【专题学习档案填写说明】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评价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

    【评价过程

    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好有关历史人物的问题,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评价人物,分析事件。

    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影片,通过与历史事实的比较,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和对历史的认识。

    【评价总结

    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历史,培养学生评价人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这种能力的高低可以看作本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五)历史问题注释

 

《四洲志》】《四洲志》,林则徐编,共一卷。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国家的情况,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请人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搜集了相关报纸新闻编辑而成。书中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中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概况,是当时中国一部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来,魏源受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其它资料,编撰成了《海国图志》一书。

 

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清末思想家。嘉庆末年,魏源在北京师从刘逢禄学习公羊学,他和龚自珍是当时“经世致用”思想的代表人物。1825—1826年间,他在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府中,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并参与筹议漕粮、水利等工作,积累了实际经验。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后来,他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将《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在书中,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向西方学习。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1857年,他病死在杭州。 

 

《海国图志》】《海国图志》,魏源著。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魏源在镇江接受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又参考中外文献资料,写成《海国图志》一书。1842年的刻本为50卷,1847年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0卷,刊刻于扬州。《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本书出版后在中国的影响不大,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维新运动也发生一定影响。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早的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就是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的这种思想,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姚莹】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展和,安徽桐城人。他自幼便随从祖父古文大师姚鼐读书,善诗文。1808年,姚莹考中进士,授福建平和知县,后调往台湾,并于1830年升任台湾道。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侵犯台湾,姚莹和总兵达洪阿率领台湾军民奋勇抵抗,多次击退英舰的进攻。鸦片战争结束后,耆英、伊里布等诬陷姚莹“冒功欺罔”。姚莹被革职拿问,被贬往四川。他谪居四川期间,留心外国事务,对国际形势以及喇嘛教、天主教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和边疆防务,注意英国人对西藏的野心。1851年,他被任命为广西按察使,去镇压太平军,1852年率军尾随太平军至湖南,病死。

 

继畲】徐继畲(1795—1873),字松龛,山西五台人。1826年,徐继畲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后来又先后担任广西浔州知府、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在闽浙地区任职长达15年,对敌人的强大、蛮横和中国的落后、腐朽深有感触。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激励着他去了解敌情,寻求克敌救国的之路。从1841年起,他广泛搜集外文资料、地图书册,又参阅大量史书,撰写成《瀛环考略》,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订、补充,最后定名为《瀛环志略》,并于1848年正式刊行。他是当时极少数的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外国人的中国官员。1852年,他因被弹劾而罢官,在原籍主持平遥书院。1865年,他被重新征召入京,再任太仆寺少卿,加二品顶戴。1867年,得到奕忻等洋务派人物的欣赏,担任同文馆提调,与奕忻等人力主同文馆扩大招生,学习西学,但遭到保守派的阻挠。1869年,徐继畲告老还乡,于1873年病逝。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70年代前后至90年代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以及对外国资本主义了解的加深,产生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容闳、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何启等,他们提出一系列有关外交、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具体改革主张。这些改革主张主要有:1.抵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2.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3.革新政治,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思想,体现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早期维新派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外,他们一般只是进行宣传,很少从事实际的政治活动。

 

 

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19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酝酿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1879年康有为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阅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书,乃始知西方治国有法度。在西学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找真理。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书。经过几年的探究,康有为之间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古老的封建制度要优越,于是产生了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革中国现状的变法维新思想。

1888年,他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当时正值中法战争介绍后不久,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他写成了五千余字的上皇帝书,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项建议。这也是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思想,变为正式建议的开端。但由于顽固派官僚的阻挠,康有为的第一次上书并没有送达皇帝手里。但上皇帝书却使康有为名声鹊起。

1891年后,康有为在广州开设“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传播维新思想。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麦孟华等人,他们后来也都称为维新变法的骨干。康有为在讲学的同时,海著书立说,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两部书,这是康有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8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不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第二年1月,光绪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存。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百日维新的措施,大都是康有为、梁启超所筹划。戊戌政变前,康有为出京,躲过一劫。后来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流亡日本,做起了保皇派。  

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封建文人,耕读为生。梁启超自幼有“神童”之称,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举人。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同年8月,到广州会晤康有为,那是的康有为还是一个秀才。但他的维新学说,让满脑子旧思想的梁启超听之如“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梁启超《三十自述》)。1891年,他加入万木草堂,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梁启超因此也声名鹊起,于是有了“康梁”的并称。1897年11月,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聘,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为维新运动培养和罗织人才。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开始了14年的流亡生涯。同年12月,创办《清议报》,举起保皇的旗帜,继续宣传他的维新思想。

谭嗣同】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浏阳县人。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好任侠,喜词章,富于思想。青年时期,在父亲的逼迫下,曾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不喜欢科举时文,屡考不中。此后他游历西北、东南各省考察民情,结交名士。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丧权失地,群情愤慨。谭嗣同痛感旧学无用,无补于事,决心致力于维新变法。1895年与唐才常等在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并撰文提出变法主张,首开湖南维新之风。8月,北京成立强学会,他到北京拜见康有为,没能如愿,此后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1896年,在南京等待补缺时,经常跑到上海与梁启超讨论学问,研究变法理论。还潜心读书,与杨文会研讨佛学,写成其代表性著作《仁学》。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的邀请,回长沙创办新政。先后设立事务学堂、《湘学新报》(旬刊)、《湘报》(日刊)、南学会、武备学堂及保卫局,并筹办内河轮船、修筑湘粤铁路及开采矿产等。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由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戊戌政变时,谭嗣同拒绝出走,甘愿为变法流血。24日,被捕下狱。28日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同被杀害,世称“戊戌六君子”。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严复与《天演论》】(1854-1921)字几道,名复,福建侯官人。他14岁时考入洋务派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他在军舰上实习,到过新加坡、日本等地。1877年,严复被派赴英国海军大学学习驾驶。当时的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经济稳定,社会繁荣,自由主义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思想学说正风行英国。反观贫困落后的祖国,严复深受震动,于是,他开始研究中西学问的异同,探求富强之道。结业回国后,严复先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一年后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这时严复年仅38岁。中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深受刺激的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接连发表了许多立论深刻、行文犀利的政论文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顽固派的谬论,批驳了洋务派的妄想,全面提出了他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主张,为酝酿中的康梁变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他所译著的《天演论》一书,轰动一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天演论》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章,目的是要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摧毁顽固派和洋务派的保守思想,进一步提请人们注意亡国灭种的危险。他认为,自然界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生存竞争就是犹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种族与种族之间也是一个大竞争的局面。中国为救亡图存起见,除却“与天争胜”、发愤自强以外,别无他法。严复的这种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

 

《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初刊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怀着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自东汉以来为历代统治者奉为神圣的古文经书都使“伪经”,多出自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所以又叫作“新学”。他指斥古文经学不是孔子的“真传”,完全湮灭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西汉以前的今文经才是孔子“真传”所在。尽管康有为的这种论断使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这部书却引导人们去怀疑传统的经典。既然历代统治者尊奉的经典都是假的,那么从这些假的经典中引申出来的信条,也就不足为信了。《新学伪经考》旨在动摇和破坏封建守旧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观念,打击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因而它不是一部单纯的“辨伪专著”,而是披着“经学”外衣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

 

《孔子改制考》】《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另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始纂于1891年,1898年正式刊行。在书中,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的范本。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都是茫昧无稽的,历史上不见得有其人其事。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这样,康有为想用此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人。他还在书中附会公羊学派的“张三世”说,宣称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顺序演变,愈变愈进步,现在的变法,就是从“据乱世”向“升平世”前进。康有为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和压力。  

【《民报》】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起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胡汉民、张继、陶成章、章炳麟、汪精卫等先后任主编。陈天华、朱执信、宋教仁等人撰文。《民报》不仅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重要报刊,也是同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等进行论战的主要阵地。孙中山在发刊词中也首次解释了他的“三民主义”思想。《民报》共出26期,1908年10月被日本政府封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