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1—4

时间:2009-10-18 17:27:48  来源:人民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  宋明理学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内容分析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的地位空前上升,成为历朝历代正统的主流思想。然而随着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儒学的权威性又被严重削弱,儒学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如为政权合法性提供证明、为君臣父子和各种社会关系提供特定的行为规范、为社会各阶级的成员提供普遍的道德准则等等,也随之受到损坏。魏晋以降,玄学的流行,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的核心价值信仰,瓦解着儒学提振人心、安顿灵魂的力量。唐末五代之际,已沦为考据之学的官方儒学,几乎丧失了规范社会、支撑人心的实际作用。

 

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家之道的主张。他激烈地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并引《大学》为其经典依据。他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且以孟轲之后道统的唯一传人自任。与韩愈同时的李翱,则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他找出《中庸》作为儒家的“性命之书”,并仿照佛教的佛性之说发挥其意。韩愈和李翱的理论建树虽然不高,但他们却为北宋的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开了先声。

 

在赵宋王朝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夫们在总结唐末五代历史教训的过程中,掀起了以复兴儒学为目标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胡瑗、孙复、石介、李觏、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他们标举《春秋》“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的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臣子不忠、权臣跋扈,从而导致唐朝长期陷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将政治失败归结为思想的迷乱。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重振纲常,以儒家文化为立国之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这些思想家特别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他们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教和道教统统视之为夷狄之教。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逐渐兴起,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厉气节的社会氛围终于逐渐形成。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五位理学家,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道性命”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的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周敦颐和邵雍主要以《周易》为思想资料组织其理论体系。周敦颐以“无极而太极”为世界本源,经阴阳、五行而至万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图式;其中人得阴阳之秀气而最灵,性情齐备,而善恶分、万事出。他认为,圣人以人性之“中正仁义”为“人极”,它是人之太极,也是天地之“诚”。这样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源合而为一,人只须修其本性之诚,就可以明辨善恶、成贤成圣、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憾。邵雍将《周易》的六十四卦打乱,并按照类似二进制的规律重新排列,得出整齐的横图和圆图,分别表示宇宙生生不已的秩序和循环运行的规律,将自然与人生、空间与时间打成一片,以解释宇宙万象和人类命运。他把传统的易学称为“后天之学”,而把自己的易学称为“先天之学”,以为它是伏羲画卦以前就有的本然天理。他认为,太极就是先天的心或性,就是儒家的道,万化万事由此而出;守此先天之本,“以物观物”,就可以不动心而应万变,去利欲而得安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以作为儒家价值的终极支撑,从而为儒家信仰经营一个精神自足的归宿之地。尽管他们的体系不够精致完备,他们对宇宙的自然结构和人的精神结构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并且他们的理论带有明显的道家痕迹,但他们毕竟为理学的建立确定了方向、开辟了道路。

 

张载对理学的创立有重大的贡献,有的学者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张载认为,宇宙万象是气之聚散的结果,气源于“太虚”,“太虚”不是虚无,而是无形的“气之本体”。“太虚”的根本性质是“太和”,“太和”不是绝对的同一,而是包含着阴阳、动静等差异性的矛盾的统一。这个矛盾统一的“太和”及其在气化中的展开就是道。人是气化的产物,因而人之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前者纯善,后者是私欲的源头。修养的目的是变化气质,返回到本有的天地之性。通过“大其心”而“穷理”,就可以“尽性”,可以人心合天心,达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界,不为生死所动。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宗旨和精神,同时还实现了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沟通天道和人道、重建儒家的价值权威奠定了一块关键性的基石。

 

程颢、程颐兄弟又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确定了论证仁义即是天理的本体论思路,从而使理学获得了典型的理论形态。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援引天道来论证人道,另一方面又要按照人道来塑造天道,通过这两个过程的不断循环,最终才能把握天人整体。理学为了回应佛老的挑战以捍卫儒家信仰,必须对天人整体之说重新诠释,必须对天道和人道作出更深刻的理解。张载把最高的本体归结为气,使儒家价值与最高本体之间有了距离。二程直接以理来概括天人的共同本质,使儒家价值上升到了绝对的高度,从而初步完成了对天道的重塑。人是天地之精华,因而人能最集中最完备地体现天理,这就是“天命之性”;由于气化的偶然性,人的禀赋又各不相同,这就是“气禀之性”。于是二程又得出了与张载相同的二重人性论的结论。二程认为,天理人性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的境界。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廓然而大公”,“应物而无累”,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获得仁者境界的主要方法,是涵养和穷理。程颢强调涵养,程颐则主张涵养与穷理并重。有人认为,理学的两大派别在二程那里已初见端倪:程颐是“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而程颢则是“陆王心学”的先驱。

 

 

 

【朱熹与理学的成熟】

南宋思想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这个体系大致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论、修养论以及社会政治理论。

 

理学的本体论,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思辨研究天人合一的内部结构的学问,其目的是论证儒家价值的绝对权威。在理气关系方面,二程强调理,张载强调气,朱熹则以二程为主,部分吸收了张载的思想。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逻辑上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发挥程颐“理一分殊”的思想,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分殊”决定了万物各有其理,“理一”决定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万物之理虽然各不相同,但其中都包含着共同的“太极”,所以“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在心性理论方面,朱熹着重发挥了程颐的“性即理也”、张载的“心统性情”、张程的二重人性论等思想,论证了人与宇宙的同构性,论证了最高的天理就是人的内在本性。

 

理学的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实践的学问,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去掉自己非本质的东西,彰显和扩充自身的本性,使自己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修养论一般包括“工夫”和“境界”两个方面。朱熹的工夫论非常完整细密,他区分了“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系统阐述了“格物致知”、“主敬涵养”、“省察”、“克己”等多种思想命题的内涵。他强调学习和修养应当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朱熹的境界论,则详尽地探讨了“仁”之境界的各个方面。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仁”,是一种原初的宇宙生命意志,是人的爱心乃至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洒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彰显着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

 

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理学家花了很大力气研究本体论和修养论,就是为了重建儒家信仰,而重建儒家信仰的目的,则是为了更积极有效地干预现实政治。朱熹对道统论的坚持和发挥,可谓不遗余力。道统论认为,儒家的道十分深奥,历史上只有少数圣贤才能修得并传承下来。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但知道其表面的意思还不算“真知”,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作为自己的生命支柱并以此支配自己的全部言行,才算得道。用这个标准衡量,朱熹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即: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现实政治的长期黑暗。他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由于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朱熹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实现国治、天下平。

 

自二程表彰《大学》、《中庸》,将其与《论语》、《孟子》并列后,朱熹又进一步将这四种儒学经典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从此《四书》的地位高于《五经》,成为理学的主要教科书。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一代“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其后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指理学体系中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一派。

宋明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陆九渊,自号象山居士,南宋思想家,是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就是天理。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展开和印证这个结论。他的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等等,据说都是他的体验所得。他说:“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他批评朱熹的理学“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当下感奋,挺立起对儒家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日积月累地追求外在的知识,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这叫“先立乎其大者”。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蔽,所以要用“剥落”工夫,即通过师友琢磨,将其扫除。陆九渊的心学理论虽不严密,但他的思想言论却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和后来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完成者。他论证了“心即理也”的命题,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之说,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因此,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这个“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人心是天渊”,这个深不可测的宇宙的深渊,是一切价值的终极源泉,没有这点灵明,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由此他推出了一连串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由于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而不失,则“满街都是圣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只在“致良知”。“致良知”的具体方法,不外乎静时“存养”,动时“省察”,时时处处不忘“存天理,灭人欲”。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标举“知行合一”之旨,强调“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他晚年对“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肯定,开启了王门后学的一支流入狂禅,走向带有近代个性解放色彩的自然人性论思潮。

 

心学着重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就是强调应当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在本体论方面上,心学不纠缠于理气关系或宇宙结构的争论,直接从心性出发来谈宇宙本体;在修养论方面,心学反对客观知识的艰苦探求,要求直接返身内求,讲究所谓体认本心。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大体完成。

 

 

 

本课重点与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也可以各有详略,重点介绍一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参考答案:理学家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的境界。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应当就是所谓“孔颜之乐”。而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这体现在传统儒学家的言行中。

 

【议一议】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被官方打成“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参考答案: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一致,所以被打成“伪学”;而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议一议】

王守仁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表明了他对于文化作用的认识。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忧虑?

 

参考答案:他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

 

 

【自我测评】

简要说明韩愈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关系。

参考答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并最早提出重视太学,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韩愈的思想是宋明理学创立的先声,为理学创立打下了基础。

 

【材料阅读与分析】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参考答案:“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即是天理”(《与马子莘》,《明儒学案》卷一○),又是对孟子的发挥。他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良知”就在人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他还强调“良知”就是基本的“是非之心”,“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所谓“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王守仁“致良知”的命题,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然而更加明白简易,因此也容易获得更多的信徒。

 

 

【知识链接】

道统

“道统”指儒家学术继承的正统关系。强调“道统”,有总结学术源流的意义,也有宣扬自身正统,排斥不同学术意见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

过程评价法、撰写历史习作、学生自我评价法等。

 

【评价过程】

设计过程评价表格来记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等方面的变化。评价表格包括教师填写的内容和学生自我填写内容两部分。教师及时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学生,使其对自己的情况充分了解,有助于学生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

 

以课堂讨论的内容为基础,学生撰写相关历史习作,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总结】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灵活多样的选择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各个不同侧面进行评价,形成对每一个学生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