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历史学生用书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2

时间:2009-10-18 17:27:53  来源:人民版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其他网站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题小结

专题检测题

Ⅰ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1900年,人们出行可以乘坐的最新交通工具是( )

A气船     B 飞机     C 汽车     D飞机

2 与爱因斯坦创立的理论最早有直接联系的是( )

A 原子弹爆炸     B 人造卫星上天

C电子计算机发明  D收音机发明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是(  )

A科技与工业生产密切结合    B发生范围和领域更广泛

C新技术新设备的发明        D当权者的推动

4发明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分别是(  )

A 德国人、比利时人          B 英国人、法国人

C 美国人、德国人            D意大利人美国人

5下列通信技术发明的先后顺序是(1)无线电报(2)电话(3)有线电报(  )

A (1)(2)(3)          B (2)(1)(3)

C (3)(1)(2)          D (3)(2)(1)

6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跨入了(  )

A  蒸汽时代   B 电气时代    C 信息时代    D 电脑时代

7诺贝尔是哪个国家的著名科学家(  )

A英国        B法国         C 瑞典        D 挪威

8 他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每十五天,就有一项专利问世。他是谁?( )

A爱因斯坦    B 达尔文      C 爱迪生      D 瓦特

9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  )

A莫尔斯      B巴斯德       C林耐         D纽可门

10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是( )

A 原子能技术         B 航天技术   

C 无线电技术         D 电子信息技术

 

Ⅱ 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1:

材料1一些学者把科学进入工业作为现代工业工业的显著特征。这种说法有道理,但依然有许多人不敢苟同。18世纪,现代工业初期,科学知识本身很缺乏,不能直接用于工业过程。事实上,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化学和电子科学的繁荣科学理论才为新的方法和新的工业奠定基础。不管怎样,早在19世纪末期,科学的方法,尤其是观察和实验——已被付诸实施。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些进步并非皆归于专业技术人员。事实上,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科技进步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发明者中大部分是天才和修补工。自觉的机修工和工程师以及其他自学成才者。许多事例表明“实验方法”一词太正式和确定,不能准确描绘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研究,“反复实验法”也许更恰当。

——摘自 R·卡梅伦《世界经济史》

材料2 1870年到1900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19世纪最后30年,几乎没有什么部门围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虽说这不是传统的,来自经济方法大部分或全部被抛弃了。经验主义在许多工业依然占有统治地位,有些工业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但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的多。在这些早已建立的工业中,科学的应用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旧的生产方法,而不是建立新的生产方法。

——摘自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1 说明科技对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

2材料二的话说明科技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如何?

3科技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材料解析题2:

欧文·拉茲洛在《巨变》一书中写道:

“过去,可用的淡水储量远远超过人类所需,即便是在1950年全球每人的淡水储量也还有17000立方米。”然而,“到1999年时储量已降至7300立方米。”

“史前时代的证据显示,大气含氧量高于今天总量的21%。”

请回答:

怎样理解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发生的生态的恶化?

 

(三)问答题

近代自然科学发明的过程给我们那些启示?

 

 

 

第二部分 参考答案

 

一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提示:

1.C 2. C 3.C 4.5.B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提示:

(1)万有引力定律。

(2)微积分;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

(1)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英国科学家牛顿系统地阐述了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开创了经典力学体系。同时。他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力学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理论性的大综合,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2)量子理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在物理学中引入量子形成量子理论。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展导致量子力学的建立。量子理论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使整个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3)相对论的产生。美籍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05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从而揭示了时间、空间、质量同运动的内在联系。 1916年,爱因斯坦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结构,指出了物质间所存在的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而引起的。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提示:

1.A  2.C   3.B 4.C 5.C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提示:

(1)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2)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将天上和地上的物质运动第一次加以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19世纪晚期,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论,从而建立了量子力学,成为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开始从宏观到微观的探索;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揭示了时间、空间的可变性。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物理学的发展说明了物质运动的研究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

简述哪些原因推动了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

1思想观念变化。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

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 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 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 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是技术变革的保证

5 创新文化的建立为重大技术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的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及缜密的数学、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

科学家的个人品质:科学家在极端专制黑暗的历史条件下的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必要的条件。

 

 

 

二  追寻生命的起源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提示:

1C  2C  3B 4B 5A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提示:

(1)生物进化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2)牛顿力学把天上、地下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中把上帝从无生命的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把物种的演变看作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它从根本上推翻了“上帝创造世界万物”的宗教神学思想。证明上帝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把上帝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所以人们说他“最终逐走了上帝”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

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成为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哈维建立血液循环理论

林耐运用观察和分类的方法,将植物进行分类。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耐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提示:

1 A 2 B 3 B 4D 5D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提示:

(1)关于简单的位置变动的理论是力学。随后是关于分子运动的理论,即物理学。是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即化学。才能成功的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运动过程,是生理学。

(2)说明科学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动过程.不仅自然科学,自然界万物发展都经历这样的过程。同时说明人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一个由表及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

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垄断西欧,宣扬上帝创造世界万物。进化论认识到自然发展的规律,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进化论,系统阐述了生物接所以的动、植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计划来的规律。认为物种的演变看作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是物种的“优胜劣汰”,认为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是万物进化的根源。

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思想的“神创论”。对生物学是一次伟大综合,使生物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在方法上把“变化”、“发展”的观念引如科学领域,是人类的思想发生飞跃。恩格斯对达尔文进化论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同时,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进化论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生物学领域,而是对整个是世界都产生积极影响。

 

 

 

三  人类文明的引擎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提示:

1B 2B D3 4A 5A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提示:

(1)科技在转化为生产力是周期越来越短。(2)科技进步成为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源泉。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阶段的过渡。

1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物质生活。

2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3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4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5推动城市化进程。

6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时间观、金钱观、人才观、竞争观等),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提示:

1B 2B 3A 4C 5C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提示:

(1)机器代替手工业;(2)工业革命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3)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民主政治和劳工运动的兴起。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

1工业革命同时在几个国家进行; 2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3科技和生产的结合越来越密切。4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差进行。

 

 

 

四  改变时空的发明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提示:

1B 2C 3B 4B 5D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提示:

(1)贝尔。有线电话。(2)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

交通的进步,汽车、飞机的发明,是我们的距离相对缩短。

远距离的通讯,如电报、电话的发明拉近了人和人的距离

信息领域,计算机的发明推动了科技更广阔更深入的发展,使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提示:

1C 2C 3A 4B 5B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提示:

(1)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2)电子计算机的应用(3)科学和技术相结合成为最革命,最积极的因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是现代国际间的竞争的关键。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

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6——18世纪是兴起阶段。以牛顿力学、血液循环的发现为代表。牛顿力学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血液循环标志着现代生理学建立。19世纪是综合阶段。以电磁学理论、进化论、和相对论为代表。这一阶段,科技和生产结合密切,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40——50年代是飞跃阶段。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为代表。这一阶段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联系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专题检测题

 

Ⅰ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提示:1C 2A 3A 4A 5D 6B 7C 8C 9B 10C

 

Ⅱ 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提示:

材料解析题1: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技不够发达,科学知识运用于工业条件不成熟。因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技术改进和发明主要来源于实践的工人和工程师,科技影响不显著。(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发展迅速。科技新发现运用与工业部门中,促进生产的发展。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影响。尤其是电力与通信。(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

材料解析题2: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条件之一。生产力水平越低,生态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大。而生产力水平越高,社会发展导致的对生态条件的破坏则越严重。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人口的剧增和经济的跃进,可能使得这种影响呈现恶性的摧毁性的破坏的形式。面临当前的生态危机,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

1、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明都历经了长期的、曲折的复杂过程,是科学家们不断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晶。

2、近代自然科学是在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3、自然科学的成就反作用于生产,指导技术革命、开发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4、自然科学在反对封建神学和封建迷信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飞跃

 

 

 

第三部分 课外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链接

 

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牛顿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对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发明微积分外,牛顿对光学也很有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被称为牛顿力学体系。1687年,牛顿发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又称加速度定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所有外力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合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作用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之一。它是牛顿在当时天文学和力学成就的基础上,主要是根据开普勒三定律、落体运动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等,对天体的运动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进行长期观察和研究所得出的成果。

牛顿力学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它把过去一向认为是截然无关的地球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统一理论中,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理论性的大综合,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量子论

探索微观粒子运动所遵从的量子规律的初步理论,是量子力学的先驱。是从普朗克在物理学中引入量子概念开始,量子论仍然以经典物理规律为基础,但加上了一些反映微观运动具有量子特性的条件。它指出,在物体大、运动范围广(相当于量子数很大)的极限情形下,微观运动规律应该趋近于宏观运动规律,并且两种运动规律应该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对应原理)。量子论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原子、分子所发射的光谱和黑体辐射等现象,但由于它的半经典性质,其结果在数量方面往往不能与实验符合。量子论本身还包含着很大矛盾,在解释许多实验事实时都遇到严重困难。它的进一步发展导致量子力学的建立(1924~1926年),现在这一理论已被量子力学所代替,故有时称之为旧量子论,但由于它的直观性强,在解释某些现象(如复杂的光谱)时,还常被采用。人们有时也把研究微观运动的整个学科统称为量子论或量子物理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1879--1955年)是美籍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科学贡献可分为分子运动论、量子论和相对论三个方面,但最重要的是相对论。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1905年发表《物理学纪事》上,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从而揭示了时间、空间、质量同运动的内在联系,其要点为:(1)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是孤立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随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的,物质的质量也是随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2)质能的关系式为E=mc,即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平方。这是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为了对这一深奥的理论做通俗的说明,爱因斯坦曾经对一名男青年说:“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边坐了两个小时,你觉得只过了一分钟;如果你挨着一个火炉,只坐了一分钟,却觉得过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结构,指出了物质间所存在的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而引起的。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相对论的提出,使爱因斯坦成为继牛顿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达尔文(1809——1882)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1831年,他随“贝格尔号”考察舰进行环球考察五年。他总结了前人在分类学、比较解剖学、地质古生物学和进化思想方面的成就,再加上自己亲身考察以及对大量动植物变异所作的系统研究,形成了生物进化的理论,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确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他还通过《人类的由来及性的选择》和《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等著作,提出性选择及人类起源的理论。他的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由于繁殖过剩,不可避免地存在种内和种间的生存竞争。生物经常发生的微小变异,在生存竞争中,有利于个体生存和后代繁殖的变异被保留,不利于个体生存和后代繁殖的变异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有利的变异逐代积累,便形成新种。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一个原始的物种会发生性状分歧,演变为多数物种。他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性方面揭示了生物变化和发展规律。但他没有科学地回答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以及人类是怎样由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也没有彻底解释古猿怎样发展成为现代人的问题。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同时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的事件。它将“变化”、“发展”等观念引入科学领域,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飞跃。它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思想的“神创论”。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领域驱逐出去了。恩格斯对达尔文进化论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诺贝尔(1883——1896)瑞典的著名科学家。他出生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从小就喜欢自然科学,特长是物理、化学和机械工程学。诺贝尔科学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化学,尤其是炸药方面。对研究者来说,研究炸药危险的,每次的实验都存在生命危险,是对意志的严峻考验。虽然父母再三劝阻,但是诺贝尔从事炸药研究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在1864年9月间,实验室发生了打爆炸,五名助手被炸死,包括他的弟弟。他的父亲因悲伤过度而瘫痪。但是诺贝尔坚持实验。经过无数的失败,他成功的研制就硝化甘油炸药,并且发明了雷管,解决了引爆的问题。但是硝化甘油炸药遇到强烈的震动就会爆炸,为了解决炸药的安全问题,诺贝尔又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制成黄色炸药。解决安全问题的黄色炸药制成后,诺贝尔在世界许多地方建立了炸药工厂。1873年。40岁的诺贝尔成为拥有巨额财产、名扬四海的“炸药大王”。1875年。他又发明胶质炸药,这种炸药既安全又有巨大的爆炸力。1887年,他又制成了无烟炸药。

诺贝尔一生从事炸药的科学研究事业。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制造军火,而是希望用于为人类造福。他反对战争,拥护和平。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统计,他一生发明创造而获得的专利有225项。其中有关炸药的就有129项。他还爱好文学,写过小说和剧本,如《兄弟与姐妹》等。诺贝尔态度谦虚,有着永不止步的精神。在他临终前的几个小时还写信给助手讨论炸药的问题。他不赞同将大量的财产由亲属继承,所以在他临终前决定,将自己的财富献给社会——设立造福人类的诺贝尔奖励基金会,用来鼓励那些对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终身未婚,没有子女。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基金会从1901年开始,于每年的12月10日颁发一次“诺贝尔奖金”。其中物理学和化学两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生理或医学奖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研究所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所选的五人委员会评定。每个奖项奖金可以发给一个人,也可由几个人分得,还可因无适当的人选而空缺不发。从1968年又增加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金的设立和颁发。体现了诺贝尔对科学、艺术与和平事业的关心和热爱,也表达了人们对这位著名的科学家的永久纪念。与诺贝尔奖项相关领域的人士,无不将诺贝尔奖视为极高荣誉。                       ——《高中基本知识记忆》

 

 

 

自然科学 

是研究自然界各种具体物质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积累关于自然界的各种知识而形成的。

自然科学可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两大类。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目前主要包括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大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为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应用科学是研究自然规律在各个实践领域如何应用的科学,如建筑工程学、机器制造学、气象学等等,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应用自然规律为生产服务。应用科学又可分为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学,技术科学是以基础科学为指导,着重研究应用的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学主要研究各种专业生产中的设计、施工、研制的工艺技术等问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阶段的过渡。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时间观、金钱观、人才观、竞争观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于19世纪70、8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和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完成。他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显著特点。在电力的使用中,发电机和电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原理的基础是1819年丹麦人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以及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自激式的直流发电机。但是这种发电机还不够完善,经过许多努力,发电机逐步得到改进,到70年代,终于可以投入实际运行。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明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厂,把输电线联成网络。

另一方面,随着电能需求的显著增加和用电区域的扩大,直流发电机显示出成本高、事故多的特点,所以从19世纪80年代起,人人们又投入对交流电的研究,交流电具有通过变压器任意改变电压的长处。1885年意大利科学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转磁场原理,对交流电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创制出三相异步发电机。这种形式的发电机,现在还在使用。1891年后,可靠的三相制交流电得以推广,电力工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又一项重大成果。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很受欢迎的的小型动力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等特点,可以作为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第一台汽车,本茨被称为“汽车之父’’。这种启动方便的汽车有三个轮子,每分钟转速约为250次,时速约为15千米,带有一个用水冷却的单缸发动机,用电点燃。接着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加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这种柴油机比汽油机笨重,但是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它不仅用做船舶发动机,而且用于火车机车和载重汽车。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作为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发展很迅速。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是到了一战前夕,世界的汽车产量已经增加到50万辆。

内燃机发明和是使用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美国在内战前夕的1859年,已钻出第一口油井,但是石油最初只是用来照明。随着内燃机的广泛使用,对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们开始大量的开采石油和提炼石油,石油的产量迅速增长。

 

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1931年)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于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1862年8月,爱迪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救出了一个在火车轨道上即将遇难的男孩。孩子的父亲对此感恩戴德,但由于无钱可以酬报,愿意教他电报技术。从此,爱迪生便和这个神秘的电的新世界发生了关系,踏上了科学的征途。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每十五天,就有一项专利问世。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这里的“秘诀”是什么呢?他除了有一颗好奇的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当有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时,他却解释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他在“发明工厂”,把许多不同专业的人组织起来,里面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共100多人,爱迪生的许多重大发明就是靠这个集体的力量才获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和创造性才能以及集体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林耐

林耐(1707—1778)是瑞典植物学家、冒险家,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

17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家搜集到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化石等标本。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 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 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亟为迫切。林耐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林耐1707年生于瑞典。从1727年起,林耐先后进人龙得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林耐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1732年,林耐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1735年,林耐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那里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他的《自然系统》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书中,林耐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 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七年的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

林耐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一书是林耐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耐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林耐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 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耐的首创。林耐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耐(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耐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耐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耐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林耐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对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学精神,具有广博的经历以及有利的学习、深造条件等,还在于他重视前人的工作,虚心取人之长并加以发展。如在1729年,林耐读到法国植物学家维朗特著的《花草的结构》一书,受到启发,他根据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数目进行植物分类。再如,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动、植物命名法规已经具有双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耐才将双名制完善和推广。

林耐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成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耐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18世纪生物学的进步是和林耐紧紧相连的。瑞典政府为纪念林耐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耐博物馆、林耐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耐学会。

 

瓦特

瓦特(1736—1819)是世界公认的蒸汽机发明家。瓦特改进、发明的蒸汽机是对近代科学和生产的巨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36年,瓦特出生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附近的一个小镇格里诺克。少年时代的瓦特,由于家境贫苦和体弱多病,没有受过完整的正规教育。但是,他在父母的教导下,一直坚持自学,很早就对物理和数学产生了兴趣。瓦特从六岁开始学习几何学,到十五岁时就学完了《物理学原理》等书籍。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和制作起重机、滑车和一些航海器械。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好学,他很快学会了制造那些难度较高的仪器。1756年,瓦特的才能引起了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台克的重视。在他的介绍下,瓦特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当了教学仪器的工人。这所学校拥有当时较为完善的仪器设备,这使瓦特在修理仪器时认识了先进的技术,开阔了眼界。这时,他对以蒸汽作动力的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收集有关资料,还为此学会了意大利文和德文。在大学里,他认识了化学家约瑟夫·布莱克和约翰·鲁宾逊等。瓦特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科学理论知识。 1764年,学校请瓦特修理一台纽可门式蒸汽机,在修理的过程中,瓦特熟悉了蒸汽机的构造和原理,并且发现了这种蒸汽机的两大缺点:活塞动作不连续而且慢;蒸汽利用率低,浪费原料。以后,瓦特开始思考改进的办法。直到1765年的春天,在一次散步时,瓦特想到,既然纽可门蒸汽机的热效率低是蒸汽在缸内冷凝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不能让蒸汽在缸外冷凝呢?瓦特产生了采用分离冷凝器的最初设想。

在产生这种设想以后,瓦特在同年设计了一种带有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从1766年开始,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瓦特克服了在材料和工艺等各方面的困难,终于在1769年制出了第一台样机。同年,瓦特因发明冷凝器而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一项专利。第一台带有冷凝器的蒸汽机虽然试制成功了,但它同纽可门蒸汽机相比,除了热效率有显著提高外,在作为动力机来带动其他工作机的性能方面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就是说,瓦特的这种蒸汽机还是无法作为真正的动力机。瓦特以百折不挠的毅力继续研究。自1769年试制出带有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样机之后,瓦特就已看出热效率低已不是他的蒸汽机的主要弊病,而活塞只能作往返的直线运动才是它的根本局限。1781年,发明齿轮联动装置,终于把活塞的往返的直线运动转变为齿轮的旋转运动。为了使轮轴的旋轴增加惯性,从而使圆周运动更加均匀,瓦特还在轮轴上加装了一个火飞轮。由于对传统机构的这一重大革新,瓦特的这种蒸汽机才真正成为了能带动一切工作及的动力机。1781年底,瓦特以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置获得第二个专利。

由于这种蒸汽机加上了轮轴和飞轮,这时的蒸汽机在把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轮轴的旋转运动时,多消耗了不少能量。这样,蒸汽机的效率不是很高,动力不是很大。为了进一步提高蒸汽机的效率,增大蒸汽机的效率,瓦特在发明齿轮联动装置之后,对汽缸本身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他虽然把纽可门蒸汽机的内部冷凝变成了外部冷凝,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但他的蒸汽机中蒸汽推动活塞的冲程工艺与纽可门蒸汽机没有不同。两者的蒸汽都是单项运动,从一端进入、另一端出来。他想,如果让蒸汽能够从两端进入和排出,就可以让蒸汽即能推动活塞向上运动又能推动活塞向下运动。那末,他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一倍。1782年,瓦特根据这一设想,试制出了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由此瓦特获得了他的第三项专利。把原来的单项汽缸装置改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变为高压蒸汽,这是瓦特在改进纽可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三次飞跃。通过这三次技术飞跃,纽可门蒸汽机完全演变为了瓦特蒸汽机。

从最初接触蒸汽技术到瓦特蒸汽机研制成功,瓦特走过了二十多年的艰难历程。瓦特虽然多次受挫、屡遭失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终于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三次革新。使蒸汽机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

1784年,瓦特以带有飞轮、齿轮联动装置和双向装置的高压蒸汽机的综合组装取得了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四项专利。1788年,瓦特发明了离心调速器和节气阀;1790年,他又发明了汽缸示工器,至此瓦特完成了蒸汽机发明的全过程。

瓦特为蒸汽机的推广使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这样写道:“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瓦特个它加上了一个分离的冷凝器,这就使蒸汽机在原则上达到了现在的水平。”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

 

莫尔斯

莫尔斯(1791——年出生在美国一个牧师家庭。莫尔斯从在电线中流动的电流在电线突然截止时会迸出火花这一事实得到启发,“异想天开”地想,如果将电流截止片刻发出火花作为一种信号,电流接通而没有火花作为另一种信号,电流接通时间加长又作为一种信号,这三种信号组合起来,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数字,文字就可以通过电流在电线中传到远处了。

经过几年的琢磨,1837年,莫尔斯设计出了著名且简单的电码,称为莫尔斯电码,它是利用“点”、“划”和“间隔”(实际上就是时间长短不一的电脉冲信号)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标点和符号。

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一批科学家和政府官员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莫尔斯,只见他亲手操纵着电报机,随着一连串的“点”、“划”信号的发出,远在64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城收到由“嘀”、“嗒”声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电报。

电报机有人工和自动两种,还有有线发送和无线发送两种方式。人工电报机是由人来按动电键,使电键接点开闭,形成“点”、“划”和“间隔”信号,经电路传输出去,收报端接到这种电信号后,便控制音响振荡器产生出“嘀”、“嗒”声,“嘀”声为“点”,“嗒”声为“划”,供收报员收听抄报。

在无线通信情况下,发报端除有发报电键外,还必须有发射机,以便将电键发出的电脉冲信号变换(即调制)成高频载波信号,才能发送出去。在接收端,除了耳机外,还必须有接收机,它将发射端发送的高频载波信号接收下来,再变换(即解调)成音频信号,供人工收听抄报。

自动电报机的发报端在发报时,事先将准备发送的报文用专用的凿孔机凿成发送凿孔纸带,然后用快机发送出去。在收报端,使用波纹收报机来收报,即在移动的纸带上自动记录莫尔斯电码波纹信号。

电报的发明,为各地气象资料的迅速传递和集中提供了条件,使绘制当日天气图成为可能。

 

 

 

历史资料

 

爱迪生发明创造年表

1868年10月11日发明“投票计数器”,获得生平第一项专利权。

1869年10月与友人合设“波普——爱迪生公司”。

1870年发明普用印刷机,在纽约克自设制造厂。

1872—1876年发明电动画机电报,自动复记电报法,二重、四重电报法,制造蜡纸炭质电阻器等。

1875年发明声波分析谐振器。

1876年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它是现代的“研究小组”这一概念的创始。发明碳精棒送话器。申请电报自动记录机专利。

1877年在门罗公园改进了早期由贝尔发明的电话,并使之投入了实际使用。获得三项专利:穿孔笔、气动铁笔和普通铁笔。 8月20日发明了被证实为爱迪生心爱的一个项目——留声机。

1878年爱迪生宣称要解决电照明的问题。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留声机展览。改良留声机,设计微音器,扩音器,空中扬声器,声音发动机,调音发动机,微热计,验味计等。2月19日获留声机专利。7月与宾夕法尼亚大学派克教授赴怀俄明观察日全蚀,并用他发明的气温计测量太阳周围全体的温度。8月返回门罗公园,重新投入科研实验当中。英国批准爱迪生“录放机”专利申请。9月访问康涅狄克州的威廉·华莱士。开始进行发明电灯的研究。10月5日提出等一份关于铂丝“电灯”的专利申请。

1879—1880年经数千次的挫折发明高阻力白炽灯。改良发电机。设计电流新分布法,电路的调准和计算法。发明电灯座和开关。发明磁力析矿法。

1879年8月30日爱迪生和贝尔在萨拉托加溪市的市政厅各自演示了电话装置,结果爱迪生的电话比贝尔的清晰。10月21日发明高阻力白炽灯,它连续点燃了40个小时。11月1日申请碳丝灯专利。12月21日《纽约快报》报道了爱迪生的白炽电灯。12月25日对来自纽约市的3000名参观者在门罗公园作公开电灯表演。

1880年研究直升机。获得电灯发明专利权。制成磁力筛矿器。1月28日提出“电力输配系统”专利书。2月18日《斯克立柏月刊》发表了《爱迪生的电灯》一文,正式发表了电灯的发明。5月第一艘由电灯照明的“哥伦比亚号”轮船试航成功。

12月成立纽约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

1881纽约第五大街总部设立。成立一个白炽灯厂于纽约克。设立发电机,地下电线,电灯零件的制造厂。在门罗公园试验电车。

1882发明电流三线分布制。申请专利141项。9月4日成立第一所中央厂。 12月底美国各地建立了150多个小电站。

1885年5月23日提出无线电报专利。

1887—1890年改良圆筒式留声机,取得关于留声机的专利权80余份。经营留声机,唱片,授语机等制造和发售事业。

1888年发明唱筒型留声机。

1889年参加巴黎百年博览会。发明电气铁道多种。完成活动电影机。

1890—1899年设计大型碎石机,研磨机。在奥格登矿地亲自指挥用新方法大规模开发铁矿。

1891年发明“爱迪生选矿机”,开始自行经营采矿事业。获得“活动电影放映机”专利。5月20日第一台成功的活动电影视镜在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爱迪生实验室向公众展示。

1893年爱迪生实验室的庭院里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电影“摄影棚”。

1894年4月14日在纽约开辟第一家活动电影放映机影院。

1896年年4月23日第一次在纽约的科斯特—拜厄尔的音乐堂使用“维太放映机”放映影片,受到公众热烈欢迎。

1902年使用新型蓄电池作车辆动力的试验,行程为5000英里,每充一次电,可走100英里,获得成功。

1903年爱迪生的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车抢劫》。

1909年费时十年,蓄电池的研究,终于成功。制成传真电报。获得原料机、加细碾机、长窑设计专利。

1910—1914年完成圆盘式留声机,不损唱片和金钢石唱片。完成有声电影机。

1910年发明“圆盘唱片”。

1912年发明“有声电影”。研制成传语留声机。

1914—1915年发明石碳酸综合制造法,并合留声机和授语机为远写机,一方电话机可自动纪录对方说话。自行制造苯、靛油等。

1915—1918年完成发明39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和水底潜望镜等。

1927年完成长时间唱片。

1928年从野草中提炼橡胶成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