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历史学生用书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2

时间:2009-10-18 17:27:55  来源:人民版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其他网站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题小结

(略)

 

专题检测题

 

Ⅰ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大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出现了智者运动,下列哪位思想家不是智者运动的代表人物(  )

        A、普罗塔戈拉B、苏格拉底C、斯多亚学派D、亚里斯多德

    (2)下列哪位思想家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  )

        A、单丁B、彼特拉克C、薄伽丘D、莎士比亚

    (3)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首先开始于哪国(  )

        A、英国B、法国C、德国D、西班牙

    (4)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提出“三权分立”的思想家是(  )

        A、霍布斯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5)大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的智者运动中,经常运用“助产术”的思想家是(  )

        A、苏戈拉底B、芝诺C、西塞罗D、普罗塔戈拉

    (6)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思想家的著作和单丁的《神曲》并称为《人曲》,这位思想家是(  )

        A、莎士比亚B、彼特拉克C、薄伽丘D、马丁·路德

    (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家是(  )

        A、伏尔泰B、孟德斯鸠C、卢梭D、狄德罗

   

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27.他们宣传说,当钱币扔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

     28.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36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卷,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50.必须训示基督徒,假使教皇自己知道推销赎罪卷者搜刮的情形,他宁肯将圣彼得大教堂焚为灰烬,也不愿意用尽信徒们的皮、肉、骨来建筑它。

     83.例如:既然教皇为了募款修筑教堂这样一件极不重要的事情而解救了无数的灵魂。那么他何以不为神圣的慈悲以及解救灵魂的最高需要,而索性将一切灵魂都解脱,使炼狱中不留一人呢?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节选

    问答:

    (1)这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时间发生的时间?

    (2)这一历史事件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什么关系?

    (3)领导这场革命的人物代表哪个阶级?

    (4)这场革命有什么影响?

    (三)问答题

    (1)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第二部分 参考答案

 

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D 提示:A、芝诺是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B、苏格拉底擅用“助产术”、哲学上发现了“自我”; C、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

    (2)A 提示:B、西塞罗C、芝诺都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D、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材料解析题

    回答:

    (1)芝诺;

    (2)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

(3)主张:①“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恒的理性;②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③人是有理性的;④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有规律可循;⑤”人生而平等“。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D 提示:见课本第149页。

    (2)A 提示:见课本第149页。

    (二)材料解析题

    回答:

    (1)思想:①提出道德哲学的主张;②他反对智者摆脱道德,追求功利。

    (2)对理性的崇拜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三)问答题

    答:智者,最初是用来表示在一切智能方面都内行的人。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产生了反对旧的思想和传统的运动。哲学家们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题目,这场代表新知识倾向的运动被成为“智者“运动。

“智者“运动是和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随的;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了;个人主义得到成长,产生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略)

2、实践活动(略)

 

 

 

二  人性的复苏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 提示:14-16世纪的时代主题就是反宗教、反教权;而这起时期的主要社会运动就是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的性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2)D 提示:文艺复兴的主要对象就是教会。

    (3)D 提示:宗教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二)材料解析题

    回答:

    (1)反对封建神学、神权、宗教束缚和等级观念;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价值。

    (2)肯定人、注重人,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强调人的作用和以人为中心。

(3)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A 提示:文艺复兴的理论基础即使人文主义,即肯定人、注重人、;追求人的自由。

    (2)C 提示:14-16世纪文艺复兴发生的经济方面的历史条件就是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3)C 提示:文艺复兴时期各国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家,如法国的拉波雷、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通过文学作品来揭露封建教会。

(二)材料解析题

    回答:

    (1)指的是天主教的蒙昧主义;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出现。

    (2)指的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指的是加扼文教。

    (3)分别是文艺复兴、尼德兰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又推动了社会运动,社会运动有推动了社会革命;而社会革命反过来又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问答题

    答:(1)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目的: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以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2)首先爆发在意大利;而后扩展到西欧的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

(3)揭露教会的精神独裁,使文学、艺术获得了空前繁荣,促进了科技上的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略)

(1)(略)

(2)(略)

2、实践活动(略)

 

 

 

三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 提示:启蒙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2)D 提示: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所以在抨击封建教会之后,必将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另外,18世纪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3)D 提示: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所以在抨击封建教会之后,必将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另外,18世纪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

    回答:

    (1)主张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反对个人专权。

(2)18世纪法国正处于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作用:孟德斯鸠的主张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D 提示:18世纪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已经成为潮流;另外,启蒙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2)D提示:A反对封建等级B、反对君主专制C、主张实行法制三者都是启蒙运动思想的共同点;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个别思想家的主张。

    (3)A提示:C、它提倡“三权分立”为资产阶级法学奠定了基础D、它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叙述的是启蒙运动的作用;B、它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是卢梭的主张。

(一)材料解析题

    回答:

    (1)材料一谴责社会上贵族的特权;材料二谴责专制主义制度,歌颂自由。态度:表现了否定一切腐朽事物的勇敢精神,反映了强烈的战斗力。

    (2)启蒙思想家对专制制度和封建特权的谴责,表明其强烈的革命性,与封建势力决裂的勇气,封建统治者对启蒙思想家的恐惧。

(二)问答题

    答:(1)中心:意大利;法国。

    (2)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更直接、更系统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封建制度更加腐朽,思想界人才辈出。

(3)运动: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略)

2、实践活动(略)

 

 

 

四  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B 提示:三权分立的核心是“权利的制约与平衡”,可以防止个人专权。

    (2)C 提示:美国于1775-1783年独立战争后,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分属于议会、法院、总统。

(3)C 提示: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材料解析题

回答:(1)材料一的作者是闵采尔;材料二的作者是马丁·路德。

(2)反对天主教会的压迫,都具有反封建性质。

(3)路德只反对超越世俗权力的封建教会;闵采尔则反对包括世俗政权在内的一切封建剥削,并号召发动武装起义达到目的。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C 提示: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

    (2)A提示:B、倡导“人民主权”的是卢梭;C、提出“三权分立”的是孟德斯鸠;启蒙思想家没有提出废除私有制的主张。

   (3)A提示:美国于1775-1783年独立战争后,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分属于议会、法院、总统。

(二)材料解析题

回答:(1)因为封建庄园制的统治。是封建神学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结合。文艺复兴思想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2)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反封建专制主义起了进步的作用。

(3)对权力“平衡与制约”的思想,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立法规范起了积极的作用。

(4)启蒙思想家们宣传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封建、反神学、反专制的思想,对欧美资产阶级的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三)问答题

    答:(1)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

    (2)思想上法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涌现出的启蒙思想家有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等,其思想主张分别为“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科学与民主”。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1)(略)

(2)(略)

2、实践活动(略)

 

 

 

专题检测题

 

Ⅰ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提示:A、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主张;B、苏格拉底使用“助产术”; D、C、斯多亚学派强调“逻各斯”;这三人都是智者运动时期的人文思想家。只有D、亚里斯多德不是。

    (2)D 提示:A、单丁B、彼特拉克C、薄伽丘三位思想家都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只有D、莎士比亚是16、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

    (3)C 提示:1517年德国的神学博士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4)D 提示:A、霍布斯 17世纪的思想家,提出了“人有天赋的自然权利”、“防止争斗和斗争”、“订立契约、成立国家,维护公共权利”。 B、伏尔泰 主张“开明专制”、“天赋人权”。 C、卢梭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D、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主张。

   (5)A 提示:B、芝诺C、西塞罗都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逻各斯”的主张;D、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

   (6)C 提示:A、莎士比亚是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著有《哈姆雷特》等著作;D、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的发起人;B、彼特拉克C、薄伽丘虽然同属于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之中的两位代表,但是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称为《人曲》。

   (7)C 提示:A、伏尔泰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和神权”、“自然赋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 D、狄德罗属于百科全书派,主张理性和科学、人民是主权者等思想;只有C、卢梭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

 

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1)德国的宗教改革;1517年。

    (2)是文艺复兴的继续。

    (3)领导人物马丁·路德代表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4)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它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三)问答题

    (1)历史背景:①西欧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出现了文化的断层;②基督教在西欧确立了统治;③11世纪西欧经济获得了发展,城市兴起,人们要求追求世俗的乐趣;④14世纪意大利城市经济非常发达,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

    (2)历史条件:①14-17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②16世纪宗教改革的影响;③18世纪理性思想获得了发展;④近代科学的兴起;⑤新航路的开辟;⑥英国、法国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及其绝对君主专制政治的形成。

 

 

 

第三部分 课外拓展阅读

 

【史学前沿】和【史家争鸣】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繁盛于西欧各国。这是14至17世纪反映欧洲各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不是偶然的,因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意大利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维护封建制的各种传统观念。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也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在中世纪时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一些意大利学者,对意大利本土上的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和古典文化的手稿,作过一定的研究。意大利各城市长期同拜占廷、阿拉伯有着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使意大利人熟悉了更多的古希腊的文稿和艺术古迹。承袭了罗马帝国东半壁的拜占廷灭亡前后,它的许多学者纷纷逃亡到当时比较开明的意大利城市,这也促进了意大利学者对古典文化的了解和研究。  

  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两位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和画家乔托。但丁的代表作是长诗《神曲》。《哀悼基督》是乔托的名作。

  意大利早期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了讽刺教会贵族的糜烂生活,赞扬市民群众,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达.芬奇多才多艺,不但是个艺术家,还是个科学家。米开朗琪罗在建筑、雕刻、绘画、诗歌等方面都有不少杰作。他创作的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屋顶壁画,为世界上最宏伟的艺术作品。拉斐尔的作品秀美、典雅,他被称为“画圣”。他的《西斯廷对母》、《雅典学派》等作品,达到了构图和形象完美的极致。

这一时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还有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强调,为了达到目的,可以玩弄权术,不计采用什么手段。他的这一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相关知识链接】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大到西欧其他国家。"文艺复兴"的概念在当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这一名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中国曾有人直译为"再生"或"再生运动",但"文艺复兴"的译法已被普遍接受。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这表明了文艺复兴的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文艺复兴文化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这个名词的英文是Humanism,也译作人道主义。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科"。人文主义的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人性(humanity)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基本属性。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它冲破了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束缚,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支配自然,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然权利和社会发展的动因。它批判了封建教会视肉欲和世俗生活为罪恶的禁欲主义,肯定了人拥有享受人间一切快乐的权利,从而使征服自然、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和建立公正社会制度等进步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当时所起的进步作用,使它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专制的革命的思想武器。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发端于德意志,因为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1517年,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去兜售赎罪券,马西.路德起来反对,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还提出简化宗教仪式,驱逐天主教会势力的主张。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得到广大阶层的支持,引发了由闵采尔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16世纪50年代,德意志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臣民的信仰。路德新教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后来,它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宗教改革由德意志迅速波及西欧各国。法国的加尔文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加尔文派是新教中的激进派,影响遍及欧洲。加尔文派在法国称为“胡格诺”。16世纪下半期,胡格诺和天主教两大集团之间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宗教战争。16世纪末,法国国王宣布天主教仍为国教,但允许信仰新教。

  16世纪,英国王权加强,国王为打击天主教会势力,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30年代,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不再从属罗马教皇,但天主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不变。改革后的教会称英国国教。后来,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又出现了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的清教徒运动。

    在新教各派中,路德派为最大的一派。

  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从此,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新教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教改革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兴起于17-18世纪。它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兴起于西欧,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后来影响到全世界。

启蒙运动从兴起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世纪,它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和深入,广泛涉及宗教、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美学、史学和教育等诸多领域。作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心的法国,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是:梅叶(1664—1729)、孟德斯鸠(1689—1755)、伏尔泰(1694一1778)、卢梭(1712—1778)、狄德罗(1713—1784)、爱尔维修(1715—1771)、孔狄亚克(1715—1780)等。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

启蒙运动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他们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号召打倒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他们追求政治民族、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历史资料】

●百科全书派

法国的启蒙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它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流派,因参加编纂、出版《百科全书》的活动而得名。

一七四五年,巴黎出版商普鲁东决定新编一部法国的《百科全书》(原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大词典》),并邀请启蒙作家狄德罗和数学家达朗贝主持此事。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极为广泛,其中有文学家、医师、工程师、旅行家、航海家和军事家等,几乎包括各个知识领域具有先进思想的一切杰出的代表人物。除该书的主编狄德罗和副主编达朗贝外,启蒙主义作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为它写过文艺批评和历史的稿件,卢梭写过音乐方面的条目,哲学家爱尔维修、霍尔巴哈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马布利等人,都是《百科全书》哲学方面的撰稿人。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能相互协作,其中积极参加过《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又有唯物主义启蒙思想的人士,在历史上就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从一七五一年开始,至一七七二年完成,历时二十年。期间曾两度遭到当局勒令中辍,有的人被关进监狱,有的被迫流亡国外,达朗贝因恐受连累,于一七五九年宣布辞退,由狄德罗一人主持此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当时,检查官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反动当局把《百科全书》称之为“魔鬼的新巴比伦塔”和“异教徒以及神和国王与教会敌人的大集合”。但是,在狄德罗等人的据理抗争下,《百科全书》虽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七七二年问世了。全书共三十二卷,包括正文十七卷,附录四卷,图片十一卷。

 《百科全书》成了启蒙思想家们向封建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百科全书派的形成及其社会实践,充分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神,标志着法国的启蒙运动已经达到高潮。

 

【拓展阅读】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雅典。早年随父学雕刻,后专事伦理哲学探索。同柏拉图、亚里土多德共同奠定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对以后的哲学发展影响巨大。其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认为天地万物,生存毁灭,皆出于神意。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倡导“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即知识”,“作恶即无知”,鼓吹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一生自奉俭约,广招弟子,不收学费。好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

公元前399年以“传播异端”和“腐蚀青年”罪被判处死刑,从容饮鸩而亡。苏格拉底在法庭上慷慨陈词,锋芒毕露。或自辩无罪,或反诘原告,或抨击当局,或直抒人生哲学。辩词由其弟子柏拉图编撰成文。

    西塞罗

    西塞罗(公元前106一前43年)是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和演说家,他学识渊博,有胆有识,曾对凯撒的暴政和安东尼的野心进行尖锐的批评。后被安东尼派人暗杀。凯撒大帝当政时,古罗马的元老院对大政方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凯撒总是设法将亲信安插进去,这使一些老资格的元老很不满意。一天,一位新进元老院的元老来剧场看表演,找来找去,找到了西塞罗身边。西塞罗想冷落这位新贵,便说:“要是我已经觉得大拥挤了,我倒是很愿意请您坐在我旁边。”这位新元老很难堪,但他也不示弱,想到西塞罗在政治上一向反复无常,便反唇相讥:“既然你从来就是一人占两个位子,怎么还会觉得太挤?”

    但丁

    但丁(1265—1321年)意大利伟大的诗人。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从小喜欢读诗,曾经拜著名学者为师,学过拉丁文和古代文学,他特别崇拜古罗马的一位重要诗人维吉尔,把维吉尔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

但丁少年时曾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一位容貌清秀、美丽动人的姑娘贝阿德丽采。但丁非常喜欢她,宴会后常找机会去看望她。随着年龄的增长,但丁把贝阿德丽采当做自己精神上的爱慕对象。这种爱情给但丁以神奇的力量,他为她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篇。但不幸的是贝阿德丽采却与一位银行家结婚,不久死去。但丁为此悲伤万分,又写了一系列的悼念诗。但丁把为贝阿德丽采写的诗收集在一起,用散文串连起来,说明每首诗的写作动因,取名《新生》。 

青年时期的但丁还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活动。1302年,黑党在教皇的帮助下取胜,但丁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被赶出城邦,开始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大约在1370年,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时候,但丁开始了《神曲》的创作。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衰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带有喜剧的因素。

  《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

  长诗采用中古文学特有的梦幻形式,叙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在梦中,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和天堂。

  《神曲》也表明了但丁是个爱国主义者。他渴望祖国统一和平,反对分裂和纷争,即使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也和鬼魂们谈论意大利的政治形势和国家兴亡问题,有时禁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还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感情。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诗人,出生于佛罗伦萨。他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大部分著作是用拉丁文写的,但他最重要的作品抒情诗集《歌集》却用意大利文书写。《歌集》主要歌颂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诗人把劳拉写成美的化身,显示了爱情的崇高和圣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

    薄伽丘

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他出生在巴黎,早年在那不勒斯经商,后半后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萨。在这一城邦的政治斗争中,他拥护共和政体。他是彼特拉克的好友,和彼特拉克一样酷爱研读古代文化典籍。薄伽丘是个多产作家,写过传奇、叙事诗、史诗、短篇故事集等。

他的杰作是短篇小说《十日谈》。这部作品的开端叙述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通过这些故事,作者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赏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 。但其中有些故事有放纵情欲的描写,有对个人主义行为的赞扬,表现了作者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局限。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约1586年前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其主要成就是戏剧,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的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分别是历史剧《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喜剧《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这时期写成的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

  中期(1601~1607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哈姆雷特》(16O1)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治黑暗势力寡不敌众的惊心动魄斗争。《奥赛罗》(1604)描写了一幕冲破封建束缚又陷入资本主义利己主义阴谋的青年男女的感人爱情悲剧。《李尔王》(1606)描写刚愎自用的封建君王在真诚和伪善的事实教育下变为一个现实而具同情心的“人”的过程。《麦克白》(1606)则揭露权势野心对人的毁灭性腐蚀毒害作用。这时期所写的喜剧《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等也同样具有悲剧色彩。

晚期(1608~1612年):这时期的作品有《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暴风雨》(1611)。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1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他出身于图林根地区的一个农民兼矿工的家庭。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所修道院,以后在维滕堡大学教授神学。

    1517年,教皇的代表在德意志维滕堡出售免罪符,马丁·路德在维滕堡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露免罪符的欺骗性,从而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展开,农民革命的发动,路德成为改良派的首领,鼓吹用坚决的行动反对世俗的和教会的大封建主,表示拥护农民的行动。但是,实际上他并不拥护农民革命,只是想借农民的力量去实现资产阶级反对教皇和改革教会的要求。而当农民革命扩大和加剧的时候,他就公然站在大封建主的一面,主张镇压农民革命,残杀农民。

    卢梭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的高祖原是法国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16世纪中期来到瑞士。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生而丧母,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

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这虽使他一举成名,却也逐渐显示出他同其他启蒙主义者在思想立场上的分歧和差异。其后,他渐渐地与百科派决裂了。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绮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因《爱弥儿》同时激怒了当局和百科派,卢梭避难逃至瑞士等地,最后回到法国仍不得安宁。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康德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康德出生于柯尼斯堡,他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因此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二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尔》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

和许多伟大的德国学者一样,康德家境也很贫寒,以至在金钱观念方面给后人留下笑料。据说这位大学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钱。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漠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恰如康德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样,这本洋洋数十万言的大作非常晦涩难懂。一个读者对康德抱怨说:“读你的书十个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手指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用完了,一句话还没有读完!”但是艰深的语句掩不住思想的光辉,康德哲学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成了哲学领域内“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康德的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把它比作蓄水池,前人的思想汇集于此,后人的思想则从中流出来;也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歌德

    歌德(l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1775~1828)。

《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更遭封建势力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亨有世界声音。《浮土德》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

    歌德的大多作品现都有了中文译本。

    牛顿

    牛顿(1642-1727)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牛顿身体较弱,学习成绩也不好,还经常受到别的同学的欺侮。少年时期的牛顿,非常喜欢动手做玩具、小器械,他做的灯笼、风筝十分精巧。据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水钟”,他在水桶壁上划上均匀的横线,让桶里的水从桶底往外滴,水面不断下降,根据刻度线读出时间,水滴尽了,正好是中午时刻。这个钟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漏壶。  

1661年牛顿中学毕业,考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年牛顿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留校做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科学生涯。

  1665年秋,伦敦发生了可怕的瘟疫,剑桥大学关门,牛顿回到了家乡。在家乡的十八个月,可以说是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几乎他所有最重要的成就都在这个时期奠定了基础。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瘟疫过后,牛顿回到剑桥大学。1668年他取得硕士学位。1669年,他的导师巴罗博士辞职,并积极推荐他接替了数学教授的职位。他从这年开始,就成为全剑桥大学公认的大数学家,还被选为三一学院管理委员会成员。

  牛顿在剑桥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长达三十年之久。1703年他当选为皇家学会会长,以后每年都连任,直到去世。1705年英国女皇授予他爵士称号。

  1727年3月20日,牛顿因病在伦敦逝世,终年85岁。因为他一生对国家的贡献,逝世后被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

牛顿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力学方面:牛顿总结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个定律,即惯性定律、力和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他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光学方面:牛顿用三棱镜分析太阳光,发现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牛顿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牛顿还发现了一种光的干涉图样,被后人称为牛顿环。他还创立了光的“微粒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的运动性质。

天文学方面:牛顿制造了反射望远镜,用此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  

数学方面:牛顿提出“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1646~1716)几乎同时创立微积分学,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如果说我比笛卡儿(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1596~1650)看得远一点儿,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前辈巨人的肩上。”

    ●霍布斯

霍布斯(1588~1679) 英国政治学家、哲学家。1588年4月5日生于威尔特郡一个牧师家庭。1608年牛津大学毕业。此后,曾为德文郡伯爵当过家庭教师,1610年随其学生多次出访欧陆,结识伽利略、伽桑迪等思想家。1637年回国担任过培根的秘书,深受其思想影响。

霍布斯生活于政治、宗教激烈斗争的革命年代。他在政治上倡导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性本恶,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彼此敌视,出于理性而缔约立国,把包括财产所有权在内的全部权利交与一个主权者。这种“君权人授”说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需要。但他又提出绝对王权论,即主权不在于其归属,而在于其不可分割地持有,因此霍布斯被认为是“王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拥护者。其社会政治思想初见于《论自然和政治法则的基础》一书。其绝对王权论遭国会反对;而社会契约论又不为封建帝制派所容。遂于1640年出亡法国。

1642年出版《论公民》,提出教会和国家应合为一个以主权者为首的物体,教会从属于国家,为主权者服务。1651年,《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一书出版。该书全力攻击罗马天主教,批判教权高于王权以及“教皇无过论”。正当王子查理企图武装复辟,恢复旧王朝无望之际,霍布斯于1652年回国,归顺克伦威尔,但拒绝就任国务秘书。王政复辟后,受宠并得年金。但在恢复天主教和排挤国教的宗教纷争中,《利维坦》被视为“无神论”异端而遭迫害。1666年国会查禁《利维坦》。为此霍布斯撰写《关于异端以及对其惩处的历史论述》,进行申辩。不久议会撤销取缔无神论法案。但霍布斯的政论著作禁止在英国出版。晚年以研究古典作品自娱,84岁时发表拉丁诗体自传。1679年12月4日逝世。

    ●伏尔泰

   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年出生于巴黎一个法院公证人家庭。他天资聪慧,从小就热爱文学。中学毕业后,迫于父命曾进入一所法科学校学习,但他立志当文学家,后来便成为一名无业文人。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他首次以“伏尔泰”为笔名创作了悲剧《俄狄浦斯王》。出狱后,该剧的公演使他一举成名。他还以史诗《同盟》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
  1726年,伏尔泰因遭诬告再次入狱,获释后被逐出法国。他前往英国,考察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深入研究洛克的哲学著作和牛顿的科学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3年后他回到巴黎,积极开展启蒙宣传。1734年,他的第一部哲学名著《哲学通信》出版,首次系统地向法国人民介绍了英国的哲学、文学、政治理论和政治状况。该书一出版,立即被当局查禁并当众焚毁,伏尔泰也被迫离开巴黎。此后,伏尔泰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活动,在哲学、科学和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出版了史学名著《路易十四时代》,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实行开明君主制度的政治主张。他还创作了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不朽名著。
  随着启蒙运动的进一步深入,伏尔泰的声望越来越高。1778年2月,这位84岁的启蒙泰斗重返阔别多年的巴黎,公众对他的欢呼致敬远远超过对帝王形式上的礼遇。这是他一生事业和荣誉的顶点。同年5月30日,伏尔泰因病与世长辞。
  他一生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伏尔泰以其思想启迪民众的心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1689—1775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拉勃烈德城堡一个达官显贵之家。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18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

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

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法国哲学家、作家、启蒙思想家。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曾习法律。因发表无神论著作而一度被捕。1751年任《百科全书》主编,虽屡遭迫害而不废其志,历二十余年完成该巨著。1773—1774年间应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之邀访问俄国。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对世界的物质性作了带有若干辩证因素的探讨和猜测。提出“异质分子”说,认为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在质和量上的差异产生了物质的多样性;无机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有机界转化;万象日新月异,变动不居,不存在绝对的静止;人的认识开始于感觉经验;认识方法应包括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等三种。还认为,由于立法者的发明,使人们摆脱自然状态,结成社会;各国虽因条件差异而有君主制和民主制之分,但只有人民才享有主权;国家应为人民谋福利;法律万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应对封建旧法律进行根本的改革。他开创了近代文艺批评之先河。主要著作有:《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修女》、《拉摩的侄儿》、《达兰贝尔之梦》、《达兰贝尔与狄德罗的谈话》、《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等。

    ●洛克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是全面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及法国启蒙运动中的许多主要哲学家。

1632年洛克出生于英国灵顿。他就读于牛津大学,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青年时期的洛克就对科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36岁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他与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意耳过从甚密,晚年又同艾萨克·牛顿结成好友。他还对医学感兴趣,得过医学学士学位,但只是偶尔行医。

洛克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与莎夫茨伯里伯爵相识,成了伯爵的秘书和家庭医生。莎夫茨伯里是一位重要的自由政治思想的代言人,曾一度因政治运动而被查理二世国王囚禁过。1682年沙夫茨伯里逃往荷兰,翌年在那里去世。洛克因与沙夫茨伯里交往甚密,也同样被看作是嫌疑分子,被迫于1683年逃往荷兰。直到1688年的革命成功,查理二世的继承人詹姆斯二世已被赶下台去。1689年洛克返回家园,此后一直住在伦敦。洛克终身未娶,他于1704年溘然长逝。

洛克最初的成名之作是《人类理智论》(1690),在该书中他论述了人类知识的起源、性质及局限性,是著名的哲学经典著作之一。

洛克最重要的著作是《论政府》,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自由宪政民主的基本思想。它对所有讲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思想的影响更为深刻。洛克坚信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权力,这些权力不仅仅包括人生,而且还包括个人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力。洛克声言政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个人及臣民的财产,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更夫政治”。

洛克的思想强烈地影响了托马斯·杰弗逊和其他美国革命家。他对托马斯·杰弗逊的影响极为明显。洛克的思想也渗入到了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他的思想是导致法国革命和法国《人权宣言》的一个间接因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