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苏联1980年版高中历史教
最新热门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我们身边的文物

时间:2009-10-18 17:28:12  来源:人民版
 

 

二  我们身边的文物

 

(一)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掌握文物的概念,学会鉴赏文物,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知道如何用文物说明历史。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文物的两个标准,区分什么是文物,什么不是文物。通过文物鉴赏,培养审美意识和辨别文物的能力。文物代表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文物形成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识和文物保护的意识。文物的作用还在于它能够传承很多历史信息,能起到证史和补史的作用,应当重视文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学生课前搜集的材料,围绕什么是文物这一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重点掌握好判断文物的标准。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文物鉴赏,形成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的介绍和学生的讨论,认识文物对于历史研究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物是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本身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文化风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应当认真珍惜和保护。我国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应当以此为自豪。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文物”、“文物鉴赏”、“保护文物”、“用文物说明历史”四个条目的内容,表明了文物在历史研究当中的重要作用。文物不仅有着自身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认识历史有着独特的作用。

 

【什么是文物】

这一目介绍了文物这个词的来源,接着阐述了今天所讲的文物的含义及其两个标准。在这里,着重理解文物这两个标准的概念和两个标准。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

文物有两个基本特征,也是判断一件东西是否是文物的标准:一是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二是成为历史遗存的,不能再重新创造的。

 

按照国际上的一般惯例,文物指的是一百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时间限定在一百年以上。

 

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它的范围很广,涉及各个领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下列各项应由国家保护: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知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如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瓷器、珐琅器、漆器、竹木器、骨角牙器、书画、碑帖、善本书籍等。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在时代上,一般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在类别上,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归为不同的类。

 

中国文物包括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全部文物。古代文物的年代下限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计算到1840年鸦片战争,即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另一种是计算到1911年,即中国封建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近现代文物的年代起始,大都从1840年算起。

文物的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是明确的,但是它的范围确实是太广大了,以至于我们难以掌握其广阔的内容。但是我们只要认识到凡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性的人类创造物这个原则就可以了。至于其广阔的范围,我们可以慢慢体会。

 

知道了文物的概念和两个基本标准,还有必要了解文物一词的来源。“文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从记载看,文物当时主要是指体现礼乐典章制度的礼乐仪服等器物。唐代其概念已较前有了发展,杜甫的《行次昭陵》诗云:“文物多师古,朝廷半儒老”。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诗云:“文物衣冠尽入秦,六朝繁盛忽尘埃。”这里谈到的文物已经接近于今天意义上的文物概念,但是仍然有所区别。北宋时期,金石学兴起,把青铜器和石刻等称为古物、古器物,明清时期有出现了古董、骨董、古玩等词,其含义大体相同。但是在很多场合,古董、骨董、古玩是指书画、碑帖以外的古器物。

 

可见,古代的文物概念同今天的文物概念明显小的多,文物的概念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大。

 

 

 

【鉴赏文物】

"鉴赏文物"这一目,主要阐述了鉴赏文物对于真切的认识历史特征的重要性。文物鉴赏很久以前就成为一门学问,并且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而且这种影响今天仍然很强烈。通过对文物的鉴赏,不仅可以体味文物本身的价值,还可了解文物制造者生活的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通过鲁迅一篇《观境有感》的介绍,阐述鉴赏文物深刻的历史价值。同时,作者又以一个专业考古学者的眼光指出鲁迅先生的一种误会,体现了考古工作对于鉴赏文物的价值。

 

对于一般的文物爱好者来说,看一看中国古代的金石学研究的成果是非常有意思的。清代的金石学研究非常发达,对于古代文物的真伪鉴别、艺术水平、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考工创物小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捃古录金文》、《斋集古录》、《缀遗斋彝器款识考识》、《寰宇访碑录》、《金石萃编》、《古泉汇》、《金石索》等书是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著作。读这些古书,可以加强对于中国古代文物的鉴赏水平。如果想收藏古文物,做一个收藏家,那么这些知识必不可少,否则就难以做到辨别真伪,很容易上当受骗。

 

【保护文物】

在这一目里,课文首先阐述了文物作为民族文化象征人类社会发展见证的重要意义,然后指出由于人为及自然的因素,文物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有着保护文物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在今天应当科学的继承并发扬。

 

文物是稀少物品,是极其珍贵的。它的价格早已经超出了本身的价值,有些文物已经成为无价之宝了。对于这些无价之宝,人们总是把它小心珍藏,唯恐损失破坏。

 

文物是人类活动的物质遗传,具有不可再生性。它的形成,是古代社会劳动的产物。作为社会的产物,文物体现了通国家和民族长期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意识风格、生活习惯等。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同时各个时代生产工具、生活风俗等是有所不同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具有的一些特征能够反映出这些不同,因此,文物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害怕遭到破坏。但是如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因素显著增长,文物保护成为一个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成员国改进和保护文物技术、健全法制、加强宣传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保护文物的观念也是家喻户晓。

 

中国素来有保护文物的传统,封建国家对于盗墓者严加惩治,甚者砍头。明代法律还规定,不论是国有土地还是私有土地,在地下发掘到的古物,限期上缴国家,否则予以惩处,这些措施客观的保护了地下墓葬中的文物。

 

【用文物说明历史】

这一目通过几个典型实例,介绍了如何用文物说明历史,促进历史学的发展。

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符号,是现有中国最早的文字。过去中药铺里有称作“龙骨”的中药,其实是从地下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1899年,清朝国子监王懿荣发现上面的契刻符号,于是开始收购这种甲骨。后来经罗振玉访查,得知这些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由于罗振玉和王国维的研究,甲骨文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

 

王国维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在文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即用“地下之新材料”“补正史上之材料”的主张,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王国维通过解读甲骨上的文字,证明了《史记·殷本纪》,记录的商王世系的正确性。同时还根据卜辞文字,纠正了司马迁的错误。其他的甲骨文研究者也通过甲骨文这种文物上的记录,认识了很多历史文化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考古工作者有关古文字和古器物的研究,并不是就文字而文字,就器物而器物的研究,而最终都归结于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考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文物和古文字的研究如果停留在就物论物的问题上,那在这些文物在我们眼中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除了文字资料以外,许多非文字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原貌同样也有重要意义。课文举出多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今天读来仍觉兴趣盎然。

 

 

 

(二) 问题解答

 

【想一想】

答案提示:体现了一种对古代人的尊重,对先人,长辈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优秀文化成果的热爱。

 

【议一议】

答案提示对于某段或某个方面的历史,历史记录可能没有,考古发掘文物补充了。殷墟让我们知道更多有关商代历史,青铜器出土让我们知道商代手工业相当发达。玛雅文明的发现,让人们知道美洲人民在历史上也曾经创造了辉煌,打破了以往人们认为美洲没有文明历史的看法。同时,人们通过考古发掘,对于玛雅文明的突然消失,提出种种猜测和解释(如大瘟疫导致人口大迁移;祭祀盛行,大多数人都被当作人牲了。)这样的地方很多,应当鼓励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

 

【自我测评】

建议学生课外做一关于文物的历史讨文。

 

【材料阅读外思考】

古人和今人一样,都是为了亲身感受历史的真实。通过见证一些古代文物,加深了认识和理解。这种行为反映了他们尊重先人,重视文物的文物观,追求真实的历史意识。

 

【知识链接】

 

《唐律疏议》

(唐)长孙无忌等撰  三十卷

 

《唐律疏议》原名《律疏》,著录于两唐书志,首见于长孙无忌的《进律疏表》。宋元刊本,以其为前代典章,遂加一“故”字,题为《故唐律疏议》,至清初复刻时始去“故”字,名为《唐律疏议》。

 

此书是唐代仅存的一部唐代法律文献。成书年代据《进律疏表》,为永徽四年(653)十一月,是长孙无忌为《永徽律》所撰的《律疏》。但是,也有日本学者怀疑此书乃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新颁《开元律》的《律疏》。

 

唐代法典有律、令、格、式之分。《唐律疏议》存唐律500条,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包括民法与诉讼两个方面,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律文积极维护封建经济制度和封建等级特权秩序,“防范甚详,节目甚简”,分为名例、卫禁、职志、户婚、厩库、擅兴、贼道、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每条律文下都有疏,为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柳奭、唐临、段宝玄、韩瑗、来济、辛茂将、刘燕客、裴弘献、贾敏行、董雄、路立、石士逵、曹惠果、司马锐等人承诏修撰,引用律、令、格、式及其他文献解释律文,或设问作答,与律文具有同样的法律效能,为官员办案提供具体的法典依据。因此,此书不仅是研究唐代法律的一手文献,同时也是研究唐代社会问题,诸如土地田制、赋役形态、封建特权、官衙吏治、阶级结构以及社会风尚等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料。

 

唐代法典对后世影响甚大,《宋刑统》、《大元通制》、《元典章》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内容,一遵于唐律。唐律对中国周边国家影响也很深远,701年日本曾仿照唐律、唐令编制自己的律令《大宝律令》,918年高丽王朝建主后颁行的刑法,1042年越南李氏王朝颁行的《刑书》、1230年陈氏王朝制订的《国朝通制》,也是以唐律为蓝本的。

 

由于唐律在宋、元时仍生效,因此宋、元刻本均有流传,入明后才不再刊刻,到清代则作为古文献又重刻。《唐律疏议》现存版本主要有:(1)南宋刻元修补本《律》附音义,又据此本影抄本,均藏北京图书馆。(2)清嘉庆孙星衍《岱南阁丛书》覆元至正刻本,此本流传最广,有影印本、重刻本。(3)《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滂喜斋藏本并附印影宋抄本《律》12卷后的孙奭撰音义1卷,又用孙刻本与宋本对勘作出校勘记附后。(4)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本附音义。(5)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刘文俊点校本,以残宋本、元大字本、元刻本、至正本、岱南阁本和文化本作为主校,并参校敦煌、吐鲁番出土地唐写残本,成为现存最好的本子。另外,庄为斯编制的《唐律疏议引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为读者查检此书的法律条目和术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五)历史问题诠释

 

【金石学】

 

古代中国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近似欧洲的铭刻学,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研究对象属零星出土文物或传世品,未经科学发掘;偏重于铭文的著录和考证,以证经补史为研究目的。形成于北宋,至清代正式有“金石之学”的命名。

 

从西汉开始,已有人研究古代文字,考释古铜器,整理竹简,记述古迹。但研究者少,无专著问世,没有形成一门学科。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金石学逐渐产生。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已佚),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其后又有《宣和博古图》、《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等铜器著录书,《集古录》、《金石录》、《隶释》等石刻著录书,金石研究已相当兴盛。元明时期金石学成就较少,《河朔访古记》和《古玉图》为代表性著作。另有《格古要论》,是中国早期的文物鉴赏书。

 

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其后有《考工创物小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捃古录金文》、《斋集古录》、《缀遗斋彝器款识考识》、《寰宇访碑录》、《金石萃编》、《古泉汇》、《金石索》等书,均为有成就的金石学著作。这一时期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及明器和各种杂器。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的学者。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金石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著录、摹写、考释和评述,用以证经典之同异,正诸史之谬误,补经籍之缺轶,考文字之变迁。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但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仍有学者进行金石的整理和研究,但独立的金石学已不再存在,金石学变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文物】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遗迹。在时代上,一般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在类别上,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归为不同的类。

 

“文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从记载看,文物当时主要是指体现礼乐典章制度的礼乐仪服等器物。唐代其概念已较前有了发展。宋代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发展,把青铜器和石刻等称为古物,将古代器物称为古董、骨董、古玩、古器物。

 

在近现代,古物、古器物等称谓依然存在。同时,由于近代考古学、博物馆学的兴起,古物的概念不断发展,内容不断扩大。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的《古物保存法》,就包括了考古发掘对象。“文物”一词又开始使用,所指对象也扩大到古建筑、古器物、古物以至整个历史文化遗存。1939年,陕甘宁边区也使用了“文物”一词。1947年,胶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哈尔滨成立了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同时颁布了《东北解放区文物古迹保管办法》和《文物奖励规则》法令 。至此 ,文物一词的概念和涵义与现在已完全相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使用文物称谓历史文化遗存,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它的范围很广,涉及各个领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下列各项应由国家保护: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知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如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瓷器、珐琅器、漆器、竹木器、骨角牙器、书画、碑帖、善本书籍等。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中国文物包括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全部文物。古代文物的年代下限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计算到1840年鸦片战争,即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另一种是计算到1911年,即中国封建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近现代文物的年代起始,大都从1840年算起。

古代文物。指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也称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范围十分广泛。中国有着极其丰富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发现的文物史迹和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对研究中国及人类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例证。古代文物分两部分。其一是文物史迹,即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其二是文化遗物,包括内容很广,其中主要的是各种古器物、古书画和古文献。就古器物而言,包括石器、玉器、陶器、骨角牙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锌器、瓷器、漆器、竹木器、纺织品、工艺品等,而每一类器物中,又包括若干种器物。这些文化遗物,反映着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博物馆等文物收藏机构的主要收藏品。

 

近现代文物。主要有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等。革命文物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遗留下来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和纪念物。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内涵的文物,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民族文物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有些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或关于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遗物,就成为研究该民族历史的唯一可依据的材料,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民俗文物是反映民间风俗、习惯等民俗现象的遗迹和遗物。作为不同风俗的代表性实物,可使人们了解到一个民族或本民族某个地区风俗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了解到这些民俗现象怎样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简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11月16日,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目前有191个会员国。

 

组织之宗旨在于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为实现此宗旨,教科文组织的五大职能是:1、前瞻性研究:明天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学、文化和传播? 2、知识的发展、传播与交流:主要依靠研究、培训和教学。 3、制订准则:起草和通过国际文件和法律建议。 4、知识和技术:以技术合作的形式提供给会员国制订发展政策和发展计划。 5、专门化信息的交流。

 

教科文组织由三个部分组成:1、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是教科文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一般每两年召开一次。教科文组织的计划与预算,按一国一票的原则由大会投票通过。 2、执行局,由58个会员国的代表组成,一般每年开会两次,是一个行政机构,为大会的召开作准备,并负责大会决议的有效实施。 3、秘书处,是组织的执行机构,全体工作人员在当选后任期六年的总干事的领导下实施会员国大会通过的计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时也负责管理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World Heritage,又译为世界袭产,是一项由联合国所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执行的计划,以保存对全世界都有自然或文化价值的事物为目的。世界遗产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参与世界遗产的斟选和管理工作。斟选世界遗产的标准,简而言之,是真实性与完整性。近年来,世界遗产的概念与实践不断在发展。《奈良文件》确认了世界遗产对多元文化的尊重,2000年的《凯恩斯决议》提出新的提名政策,以期贯彻世界遗产战略的代表性和平衡性。

 

世界遗产的选出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World Heritage Committee)来投票开会决定的,这个小组于1976年成立。选出世界遗产的目的在于呼吁人类珍惜,保护,拯救和重视这些地球上独特的景点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种荣誉,或是旅游金字招牌,更是对遗产保护的郑重承诺。一项世界遗产在受到天灾、人祸时,可以得到全人类的力量协助救灾,保存原迹。中国的丽江古城曾由此受益。目前世界上共有世界遗产812项,其中文化遗产628项,自然遗产160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4项。总共有137个国家拥有世界遗产(另有1项世界遗产位于归属未定的耶路撒冷)。

 

中国也有类似的国家级保护名录: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王懿荣】(1845年-1900年)

 

金石学家。字正儒,号廉生,山东福山(烟台福山区)人。光绪六年(1880)年科举中进士,授翰林。1894年,王懿荣受命担任国子监祭酒(封建时代最高学府)。他酷爱金石,喜欢收藏古玩。光绪二十五(1899)年,王懿荣在从药店抓药时发现刻有文字的龙骨,自此对带有文字符号的龙骨产生兴趣,王懿荣经过长期研究,最终确定龙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古代汉字——甲骨文,并确定其时代是商代。光绪二十六(1900)年,义和团起义爆发,八国联军入侵,王懿荣任京顺团练大臣,负责抵抗八国联军。光绪二十六七月廿日(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投井自尽。着有《福山金石志》、《天壤阁杂记》、《汉石存目》、《求阙文斋文存》,皆收入《王文敏公遗集》。

 

 

 

 

【罗振玉】(18661940)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曾任清廷学部参事及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后又任伪满洲国参议府参议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是近代金石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所著《殷商贞卜文字考》,首先判明甲骨为殷人遗物,又考订安阳小屯为殷墟。还编着《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及《殷虚书契续编》,是殷墟正式田野发掘前零星出土甲骨的最重要集录。还着有《三代吉金文存》、《殷文存》等。并与王国维合著《流沙坠简》,是近代学者研究简牍的发端。

 

 

【王国维】(1877~1927)

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不久,以病归,相继在南通师范学堂及江苏师范学堂任教,并编译《农学报》与《教育世界》杂志。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次年,经罗举荐任学部总务司行走。这期间,他对哲学、文学有浓挚的兴趣,醉心于叔本华、康德等人的哲学,又潜心词曲,作有《人间词话》传世。辛亥革命后从事甲骨文及汉简的研究,并与日本学者多有往还。1916年回到上海,编辑整理旧籍,并继续致力于甲骨文及考古的研究。他所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周制度论》,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结合的开创性著作。他的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实物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互相印证的方法,系统地考明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名号、世系和称谓,立论精确,为学者所叹服。王国维在金文方面,解释文字极为矜慎,不为穿凿附会之说。此外,王国维对古音和训诂也有许多重要论著。1923年,被召为废帝溥仪充南书房行走。1925年被聘为清华研究院导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考订。1927年6月2日在颐和园投昆明湖而死。王国维一生著述甚丰,其主要著作结集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殷墟】

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洹水两岸。殷墟形成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前11世纪,自盘庚迁都于此到帝辛(纣王)亡国,273年间一直以此为都。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开始发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殷墟遗址的范围约30平方千米。至今未发现城垣,但以洹水南岸小屯村附近的宫殿、宗庙区为中心,分布有居民聚落、手工业作坊、王陵区及贵族墓地等,整个都城有一定的布局。小屯村北至洹水之滨是宫殿、宗庙区,宫殿基址成排或对称分布。其东、北两面以洹水为屏障,西、南两面有防卫沟壕与洹水相通,将宫殿区与外界隔开。小屯村南的苗圃北地和薛家庄一带有铸铜遗址,出土熔铜炉、陶范等遗迹遗物,当时这里主要铸造青铜礼器。小屯村西的孝民屯西地也有铸铜遗址,当时以生产礼器为主,也铸䌷、矛等工具、武器。在洹水北岸的大司空村和小屯村西的北辛庄还发现制骨作坊址。在小屯村北则有属于商王室的玉器、石器作坊址。

 

在孝民屯为中心的殷墟西区及大司空村、后冈分布着大批墓葬。其中殷墟西区已发掘的900余座墓,从铜器铭文可知分为8个不同族的墓区,反映了商代的“族墓地”埋葬制度。在洹水以北有侯家庄商王陵区,已发掘大墓13座及排列整齐的人祭坑等。殷墟出土的遗物有青铜、陶、玉、石、骨、角、蚌、象牙器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青铜器,包括工具、兵器、礼器、乐器、车马器及装饰品。著名的妇好墓中出土各种青铜礼器200余件。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千克,为世所仅见的重器,反映了当时的铸造业已达到成熟的程度(见司母戊鼎)。殷墟的玉器非常出色,在开料、钻孔、雕琢、抛光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别是人或动物玉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小屯南地还出土十余万片甲骨刻辞,记录了商王朝社会生活中许多方面的情况。殷墟代表商代晚期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其发掘促进了商史的研究。

 

【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殷代信鬼,经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最先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亡国时的遗物。后在郑州、洛阳等地商代遗址中亦有出土,在北京昌平、陕西周原遗址中又发现了西周甲骨文。甲骨文开始是自然流露,无人注意。1899 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辨认为商代文字,从事收集。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始于1928年,最大的收获是1936年夏发掘的第127号坑,得甲骨文1.7万多片。综合先后所得加以拼缀挑选,编印为《殷墟文字甲编》和《乙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汇集1899年以后80 年间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共41956片,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具体指导,编印为《甲骨文合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70年代在殷墟发掘所得甲骨4589片,由钟少林等5人编著《小屯南地甲骨》。甲骨文大约有 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许慎的六书来检验,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断代,早晚分明,从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国文字发展的知识。例如:简化,形体复杂的字,日趋简单,笔画减少;形声化,象形字增加声符,假借字增加形符,变成形声字。甲骨文原来专指安阳殷墟所出,经过许多学者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绩,在中国文字史上可以看作一个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地又发现了周人有文字的甲骨,其中以岐山、扶风所出比较重要。这些资料字形与殷墟不尽相同。

 

     【秦始皇陵】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园,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园,位于陕西临潼城东5千米处。据记载,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营建陵墓,前后延续30多年,秦亡时尚未全部竣工。20世纪60年代后,对该陵进行了多次调查和探测,未发掘。

 

 初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认为,该陵陵园为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夯土围墙。除内墙北墙辟二门外,其余每面各辟一门。内围墙四角有角楼,坟丘在中部偏南处。坟丘为覆斗形,夯土筑造,底部近方形,每边长350米,现存高度43米。坟丘底下是地宫,平面近方形,砖砌宫墙,四面有门。地宫内的构筑和埋藏,目前还不清楚。坟丘西侧有铜车马坑,南侧有府藏库,北部有寝殿、便殿和丽山食官建筑遗存。整个陵园布局,大体上是按照宫廷生活设计的。陵园外还有秦始皇陵兵马俑、马厩坑、陪葬墓群,建陵刑徒的墓地及陶窑等。对该陵的墓向,目前有向东、向北两种意见。此陵开创的陵园制度,对以后历代帝陵有很大影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