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澄迈中学岳麓版必修一试
高中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结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
人教版全国中考历史模拟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最新热门    
 
人教版必修一学案设计8

时间:2009-10-18 17:03:44  来源:人教版
 

 打开外交新局面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在联合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与学生一起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对中国和世界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分析图表,

问题探究。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改善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材料与照片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

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中日关系的改善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

与学生一起对问题探究。

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策略。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引言是以图表方式出现的,它表现的主题是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的情况。它隐含着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70年代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拒绝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美国扶持台湾国民党政府,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世界舞台,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两党两国的分歧越来越大,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心由“一边倒”转向“一大片”,即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获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到1970年,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第一次超过支持美国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的票数。

引言提出本课学习的任务: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探究三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是如何实现正常化的?中日是怎样建交的?三个概念:联合国、《中美联合公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本课教材写了三目,叙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在外交战线上的重大突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在美国纽约召开,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中美、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孤立、遏制中国20年之久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开始了新局面。

第一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了解: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从此中华民国结束了它的历史,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的与事实的根据。按照国际公认的原则,台湾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代表已经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应该立即从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排除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次致电联合国要求取消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新中国的要求得到苏联、印度等国家的支持。由于美国实行扶蒋反华政策,极力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的逐年增加,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1971年9月20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从10月18日起,大会就中国代表权问题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辩论,10月25日,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两阿”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投票结果是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这一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在76个赞成票中还有英、法、意、加拿大等13个西方国家。

这一提案的通过使得美国和日本提出的所谓“中国大陆和台湾国民党‘双重代表权’提案”,还没来得及表决就成了废案,这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在联合国遭受的一次“最惨重的失败”。

11月1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升起。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第一,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第二,它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大的发言权,并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第三,它有利于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我国统一大业的进行,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从此,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亲自参与联合国重要会议,广泛接触各国领导人,显示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鲜明地阐述我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得到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赞同。

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阐述了中国对世界局势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受到热烈欢迎。中国在联合国组织内坚定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共同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

第二目“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应了解: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再加上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的美国经济衰退。刚刚上任的尼克松政府不得不调整他的全球战略,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从根本上改善美中两国的关系。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境地区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开始对自己的战略、外交政策作出广泛的重新评估。改善中美关系,以对付苏联的威胁,同时,为了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需要适时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这样中美两国都有了改善关系的要求。

中美关系已经断绝20年,要改变这种局面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尼克松只能先下毛毛雨,他提出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年美国《外交》杂志发表了他的一篇题为《越南战争后的亚洲》的文章。文中写道:“从长远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让中国永远呆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不能让7亿有可能成为最能干的人在孤立和愤怒状态下生活”。到了尼克松竞选的时候可以说他的决心已定,他在1968年8月初的竞选演说中预言,不管谁是今后四年或八年的总统,“到头来必须同一个超级大国的共产党的中国的领导人谈判”。8月9日向记者发表谈话时又说,他“将会访问中国,如果中国肯发给我签证的话。我认为我们今后八年将看到同中国的对话”。1970年9月27日,已经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时说:“如果我在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要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这是他第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1970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1周年的庆典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被邀请上了天安门城楼,与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一起检阅了国庆游行队伍,第二天,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观礼的照片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显著位置。两个月后,毛泽东再次接见斯诺,他对斯诺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这实际上是毛泽东向尼克松发出了邀请。

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同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接着,两国几乎同时宣布一个震惊世界的公告:“……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问中国,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双方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双方同意扩大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并为发展贸易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便利。这样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所确立的两国关系的原则,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和两国关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对抗了20年的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随着两国关系的逐渐发展,中美建交的时机日益成熟,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影响双方关系最大的障碍是台湾问题。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分析《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有关台湾问题的内容,从中概括出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建议引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态度。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问题上抛出“双重代表权”问题。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并作出最终从台湾撤军的承诺,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在这个范围内,美国将同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其他非官方关系。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为两国关系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请学生思考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间结束敌对状态,将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第三目“中日关系的改善”,应了解: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于1972年2月访华的消息,震撼了日本,这使长期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佐藤内阁十分被动,他的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在这种形势下,有政治远见并勇于行动的田中角荣取代佐藤出任首相。他明确地说: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时机正在成熟”。

1972年9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29日,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派大使。这样,日本抢在美国之前,断绝了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从1970年到1972年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有十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包括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西方社会封锁新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铁幕终于被打破了。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的问题。建议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联合国是什么时间建立的?主要创始国有哪些国家?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恢复的主要阻力是什么?阻力是如何被层层击破的?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有什么意义?

“中美关系是如何实现正常化的?”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教师与学生探究的又一个重大问题,建议教师:从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着手。

纵观二战后中美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有两个基本的因素始终左右着两国关系:一是政治制度,另一个是共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两国疏远,共同的国家利益使两国接近。

二战后,中国一直受到美国的敌视,并被当成美国在意识形态上的主要敌人。为此美国在台湾扶持国民党政权,长期阻碍中国的统一。然而共同的国家利益会使两国忽视政治制度的差别,在共同利益足够大时,两国之间甚至可以建立一定的信任,结成战略伙伴。从1947年“冷战”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一直是遏制苏联。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重建了它的全球实力,显示出“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态势。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1969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后,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在亚洲采取的重大战略步骤之一就是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此来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

从中国方面去看:当时苏联在中苏边界争议地区不断集结军队,心怀叵测,中苏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中国越来越把苏联看作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者。为此,中国希望寻求一个协同抵制苏联压力及其在全球扩张的力量。

就这样,中美双方都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走上了恢复和发展双边关系的道路。

在学习这段历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和1979年的《中美建交公报》说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经历了一个尖锐、复杂、曲折的过程。

中日是怎样建交的?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间外交,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打下基础;其次外交上紧跟美国的日本,受到中美关系改善的极大冲击,日本朝野各界人士要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协定的签订,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两幅图片

图片1:中国国旗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飘扬

11月1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按照“中国”英文头一个字母C的排列顺序,五星红旗排在智利和哥伦比亚两国国旗之间,一周后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启程,赴美国参加正在举行的联合国大会。

图片2: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第26届联大会议上

11月15日上午10点,当中国代表团成员进入第26届联大会议场时,身穿中山装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成为各国新闻媒体追逐的对象。他潇洒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形容为“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

案例二  在介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展示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的照片(时间:1972年2月21日中午;地点:北京机场)。

1972年2月21日中午,在北京机场,摄影师摄下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身穿大衣的尼克松与夫人帕特两人走出机舱门,身后没有任何人跟随,长长的旋梯只有尼克松和他的夫人两个人走下,当离地面还有三、四个台阶时,尼克松微笑着伸出了他的手,急步朝离旋梯还有几步远的周恩来走来。周恩来站在原地也把手伸出来了。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在一片掌声中,周恩来意味深长地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2年没交往了呵。”尼克松说:“I am very happy.”(我非常高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松那震撼世界的历史性的握手,使历史在一瞬间骤然隆起了一道高坎:中美关系乃至世界关系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案例三  在学习中日关系的改善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日本曾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更深重的了。

在中国人心目中,日本人的形象是烧杀,是抢掠,是奸淫,是南京大屠杀,是蒙古的万人坑……

假如谁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日本人握手言和,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公敌,是汉奸。

而1972年毛泽东和田中角荣的握手,却被人称道──正是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又使得日本首相亲自跑到中国来,要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和田中角荣的握手,结束了一个时代,使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虽然这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今天我们重新提起这段历史,依然饶有兴味。

四、问题解答

【历史纵横】

上述场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被第26届联大通过时,亚非拉国家的代表一片欢呼,西方国家代表愁眉苦脸,说明了什么?

思路引领:为什么亚非拉国家的代表一片欢呼?为什么西方国家代表愁眉苦脸?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拒绝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美国扶持台湾国民党政府,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到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的日益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这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在联合国遭受的一次“最惨重的失败”。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思之窗】

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对中国和世界有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建交高潮的影响。

思路引领:建交高潮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提示:建交高潮的出现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中国的国际环境大为改善,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建交高潮的出现,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中国是怎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

解题关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经过。

思路引领:原因、经过

答案提示: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1971年9月20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大会就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投票结果是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这一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思路引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提示: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日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收集有关中国自联合国建立以来加入联合国的资料,写一篇中国与联合国的短文。

提示:此活动可在学习本课之前布置,在学习过程中可请学生做介绍或参与;也可安排在学完本课之后作为学习的拓展,安排学生全面搜集材料,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中国与联合国。

通过这次活动,能使学生加强对联合国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对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解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是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服务于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促进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当今世界国际机构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强化国际机制是各国战略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国际地位将不断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鼓励。

2.争鸣

结合中苏、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尊重对方的利益。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从中美、中苏关系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中美还是中苏,历史上的对抗也好还是隔绝也好,经过之后就更认识到和好的重要,双方都力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从地缘角度和经济角度看中美和中苏关系的发展都应从现实出发,求同存异。两国的经济将会在互补中继续发展,两国人民的友情也将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发展。

我们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始终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北京24中学  王若梅)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自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陪同总统的有尼克松夫人、美国国务卿威廉·罗杰斯、总统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和其他美国官员。

尼克松总统于2月21日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两位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访问中,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就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以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和坦率的讨论。此外,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和外交部长姬鹏飞也以同样精神进行了会谈。

尼克松总统及其一行访问了北京,参观了文化、工业和农业项目,还访问了杭州和上海,在那里继续同中国领导人进行讨论,并参观了类似的项目。

……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考虑到国际关系的上述这些原则,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

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

──《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节录)

(《人民日报》1972年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经双方商定,中美建交联合公报提前于12月16日因时差关系,美国方面公布的日期为1978年12月15日。上午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并再次强调: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双方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将于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

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发表的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范围内,双方同意,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继续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在此基础上,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二、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在两国谈判建交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解决。双方的立场不一致,中方声明在正常化以后将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双方认识到这一问题将会严重妨碍中美关系的发展,因而在赵紫阳总理与罗纳德·里根总统以及黄华副总理兼外长与亚历山大·黑格国务卿于1981年10月会见时以及在此以后,双方进一步就此进行了讨论。

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是指导中美关系的根本原则。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报确认了这些原则。1979年1月1日生效的建交公报又重申了这些原则。双方强调声明,这些原则仍是指导双方关系所有方面的原则。

四、中国政府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1979年1月1日中国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81年9月30日中国提出的九点方针是按照这一大政方针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进一步重大努力。

五、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它与中国的关系,并重申,它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美国政府理解并欣赏1979年1月1日中国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9月30日中国提出的九点方针中所表明的中国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台湾问题上出现的新形势也为解决中美两国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的分歧提供了有利条件。

六、考虑到双方的上述声明,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在作这样的声明时,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贯立场。

七、为了使美国售台武器这个历史遗留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最终得到解决,两国政府将尽一切努力,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以利于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八、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双方决心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其他方面的联系,为继续发展中美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共同作出重大努力。

九、为了使中美关系健康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双方将就共同关心的双边问题和国际问题保持接触并进行适当的磋商。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

联合公报(1982年8月17日)

(经美国国会通过并由卡特总统于1979年4月10日签署成为法律)

本法是为了帮助维护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并通过授权继续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之间的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以促进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为了其他目的。

美利坚合众国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兹集会制订。

简称

第一条 本法可称作《与台湾关系法》。

调查结果与政策宣言

第二条 (甲)鉴于总统已结束美国和它在1979年1月1日前承认为中华民国的台湾治理当局的政府关系,国会认为有必要制定本法──

(一)以帮助维护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和稳定;

(二)通过授权继续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之间的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以促进美国的外交政策。

(乙)美国的政策是──

(一)保持并促进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以及同中国大陆人民和西太平洋地区所有其他人民之间的广泛、密切和友好的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

(二)宣布该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符合美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并为国际上所关切;

(三)表明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

(四)认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

(五)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

(六)使美国保持抵御会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或其他强制形式的能力。

(丙)本法中任何条款都不应违背美国对人权的关心,特别是对大约1 800万全体台湾居民的人权的关心。兹重申,维护并促进全体台湾人民的人权是美国的目标。

美国对台湾政策的执行

第三条 (甲)为促进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政策,美国将向台湾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够自卫能力所需数量的防御物资和防御服务。

(乙)总统和国会应完全根据他们对台湾的需要的判断,并依照法律程序来决定这类防御物资和服务的性质和数量。对台湾防御需要做出的这类决定,应包括美国军事当局为了向总统和国会提出建议所作出的估计。

(丙)兹指示总统将对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威胁,并由此而产生的对美国利益所造成的任何危险迅速通知国会。总统和国会应依照宪法程序决定美国应付任何这类危险的适当行动。

……

──美国《与台湾关系法》(节录)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掠夺和剥削,使得贫国愈贫,富国愈富,贫国和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帝国主义是发展中国家解放和进步的最大障碍。发展中国家打破它们在经济上的垄断和掠夺,扫除这些障碍,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国家的经济资源和其他权益,这是完全正当的。……最近在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用石油作武器,狠狠地打击了犹太复国主义及其支持者。这件事做得好,做得对。这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帝斗争中的一个创举。它大长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它冲破了帝国主义长期以来垄断国际经济的局面,也充分显示了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进行战斗的巨大威力……我们认为,第三世界的国家要发展自己的经济,首要的前提是维护政治独立……没有政治独立,就不可能获得经济独立;而没有经济独立,一个国家的独立就是不完全、不巩固的。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发展经济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只要各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沿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完全有可能在工农业现代化方面逐步地达到我们的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生产水平……我们说的自力更生,就是利用本国的资源,努力增加粮食生产,有计划地、逐步地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脱离本国实际,而是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条件,区别不同情况,确定各国自己的自力更生的途径。在现阶段,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民族经济,首先必须掌握自己的自然资源,并且逐步地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自守”,拒绝外援。我们一向认为,各国在尊重国家主权、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条件下,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取长补短,对于发展民族经济,是有利和必要的……我们主张,各国的事务应当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发展中国家人民有权自行选择和决定他们自己的社会、经济制度……我们主张,国家不论大小,不论贫富,应该一律平等,国际事务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来管……

──邓小平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1974年4月9日)(节录)

2.课文注释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是1945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致电联合国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但美国从中阻挠,使台湾国民党当局得以继续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自1961年第16届联大起,联合国内外开展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一系列斗争。1971年第26届联大又展开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两项议案的争论。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终于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到达纽约,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

晚安。我要求在今晚利用电视台的这段时间,是为了宣布我们为了建立世界持久和平而作的努力中的一件大事。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派遣我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在他最近的世界之行中前往北京,以便同周恩来总理会谈。我现在宣读的公告将同时在北京和美国发表。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预料在这一宣布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有猜测,所以我想对我们的政策作最清楚的说明。我们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老朋友们的利益为代价。

这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我们谋求同一切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任何国家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而不致成为任何其他国家的敌人。我之所以采取这个行动,是因为我深信所有国家都将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改善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中得到好处。

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我将进行一次我深深希望会成为谋求和平的旅行──不仅谋求我们这一代的和平,而且谋求我们在其中共同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的将来世世代代的和平。

谢谢你们,再见。(1971年7月15日美国新闻处电。)

《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于上海发表的政府公报。公报阐明了中美双方各自的立场。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公报宣布: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同意,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等方面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的贸易提供便利。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前景。

中美建交

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一直采取敌视并拒不承认中国的政策。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美国一些人士和广大人民要求政府改变对中国政策的呼声愈来愈高。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国务卿罗杰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陪同下来中国访问。经过多次会谈,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从而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1973年2月15日至19日,基辛格再次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商定,不久将在双方首都互设一个联络处。1978年11月16日,华国锋总理和卡特总统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政府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同日,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1979年3月1日中美两国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从此,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杜勒斯

杜勒斯(1888—1959),美国前国务卿。他生于华盛顿,出身政客世家,毕业于普林斯敦和华盛顿大学。1911年他参加华尔街大垄断组织,是许多大公司和银行的董事,与洛克菲勒财团有密切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杜勒斯参加出席历次重要国际会议的美国代表团,对于恢复德国军事潜力和重新武装德国起了很大的作用。1944年起为共和党外交政策主要发言人,1950~1952年任美国国务卿的顾问。1953年1月至1959年4月任国务卿。他一贯敌视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解放运动,坚持不承认中国、非法排斥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明目张胆地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活动。战后以来美国的所有对外侵略和颠覆阴谋,他无不参与其事。他是“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的主要制订人,直接参与组织1950年对朝鲜的侵略战争。他是1957年3月美国侵略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的主谋者之一,1958年7月策动武装干涉黎巴嫩。杜勒斯著有《战争或和平》一书,是他的帝国主义侵略思想的自供。

尼克松

尼克松(1913—1994),美国第37届总统,共和党人。他毕业于杜克大学法学院,1937~1942年当律师,1942~1946年在美国海军部队服役。1946年当选众议员,1950年当选参议员,1952年起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副总统,伙同艾森豪威尔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政策。1968年下半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积极参与并当选为美国总统。在他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于1972年2月访华,发表了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

1972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长姬鹏飞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的发表,使中国和日本国之间存在的不正常状态得以结束。两国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东欧和亚洲东南部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经过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和改组。在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中,西欧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实力加强,已不甘心屈从美国。其中拥有核武器的法国,于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阵营,由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已不复存在,使人更为注目的是,随着殖民体系的陆续瓦解,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些亚洲国家纷纷取得独立,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演变,1972年2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他又说:“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提出后,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就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总方针。

中国同周边邻国关系的发展

中国同十多个国家接壤。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存在着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尤其是同有些国家的部分边界尚未划定、不断发生边界纠纷、影响边界安宁。中国一贯主张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双方应该通过和平谈判,取得友好解决,而不应该付诸武力。在谈判中既要照顾到过去的历史背景,又要照顾已经形成的现实状况,经过双方同意也可以作某些必要的调整。在解决以前,应该维持边界现状。1957年7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中国对解决边界问题的主张。他说:“我们要解决边界问题,其目的是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便于进行建设,而不是使我们同邻国的关系紧张起来。我们的国策是和平外交政策”。“就边界问题说,重要的在于我们应该做到双方真正在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而不在于我们必须多占一点地方”。“除守住原来应该到达的地方以外,便是根据历史上可以为凭的法理论点,并考虑到我们和有关国家的新的关系和我们的政策,进行谈判”。“不能用武力改变现状,因为这是与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的”。中国认真执行上述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区别对待各种不同情况,在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先后同几个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一)196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缅甸联邦在北京签订《中缅边界条约》。条约自1961年1月4日起生效。该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圆满解决了中缅两国边界上长期遗留的历史问题。(二)1961年10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尼泊尔王国在北京签订《中尼边界条约》,同日起生效。该条约的签订,使有关两国边界的一切悬而未决的问题获得了满意的解决。(三)1962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北京签订《中蒙边界条约》。条约自1963年3月25日起生效。(四)1963年3月2日,中国同巴基斯坦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地区之间的边界问题的协定》。(五)1963年11月22日,中国和阿富汗正式签订《中阿边界条约》,并立即生效。

3.学术观点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先是中苏两党就一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发生分歧,后是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并导致双方兵戎相见。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开始将国际上的反修扩展到国内,搞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外交工作受到“左”倾路线的严重干扰。与此同时,国际上,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及其追随者同时与中国为敌,中国外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种局面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改变,其标志性的事件主要有三个:一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二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三是1973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关于中国重返联合国,学术界一致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增高,在国际事务中表明它是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赞成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改善,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并公开发表尼克松应邀访华的公告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也使美国很难再将中国排斥在联合国之外,虽然美国还想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但最终不得不承认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事实。

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学术界都认为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因素。有的学者强调综合因素: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苏联因素、台湾、越南问题、国际国内局势变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产生了程度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使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有起有落。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国际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背景下,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外交突破之一。有学者强调毛泽东的因素:20世纪60年代末,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着眼,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腾飞,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感情樊篱,迈出了与美国解冻的步伐。毛泽东同志1970年的会见斯诺、1971年的乒乓外交、1972年会晤尼克松,始终亲自掌握着处理中美关系的主动权,推动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展。有的学者强调苏联因素:中美两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的对苏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苏联重兵压境促使中国对美政策作出战略性调整,对苏防卫作战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寻求与美合作的战略支点。苏联强劲的全球扩张势头,使美国的对苏缓和政策严重受挫,从而强化了中美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此外,还有的学者强调周恩来、邓小平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贡献,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台湾因素和美国国会因素等等。

关于中日关系正常化及其在这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学者们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人说:1972年9月中日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中日两国人民长期的愿望,使中日邦交最终走向正常化。在这过程中,日本的田中政府及田中角荣本人在这中间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有人说:20世纪70年代初中日邦交正常化,对20世纪后半叶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固然与当时世界的政治发展总趋势有密切关系,但也与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政治家们的远见卓识、英明决策和积极努力分不开。而在这些政治家中,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周恩来。还有人强调民间外交的作用:周恩来的民间外交思想与实践,作为官方外交的基础和补充,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同时,这一重大历史问题的解决,也是日本民间对华友好人士长时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日本创作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在中日两国关系走到历史“瓶颈”的关键时刻发表的“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为日本朝野指明了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正确方向和基本途径。另外,池田大作创建的公明党充当了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先行者,从原则与细则方面,与中国方面达成共识。

4.图画说明

中国国旗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飘扬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我国政府一直为恢复自己的合法席位进行斗争。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过许多亚非国家和其他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共同努力,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1971年11月1日,格林威治时间13点,中国国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从此,鲜艳的中国国旗──五星红旗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经过会谈,中美双方于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不但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图为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尼克松。

毛泽东、周恩来会见田中角荣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曾长期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在1972年初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下,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于同年9月25日对我国进行访问。图为毛泽东、周恩来会见田中角荣。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日建交,实现邦交正常化。中日建交,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的新篇章,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5.参考资料目录

《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关于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斗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陈敦德著:《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昆仑出版社1988年版。

 谢益显编著:《外交智慧与谋略──新中国外交理论和原则》,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甄言主编:《中国与联合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卞立强编译:《日中恢复邦交秘话──池田大作与日中友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李宝俊著:《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宏等著:《新中国外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解力夫编著:《国门红地毯──新中国外交5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林利民著:《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

《〈纵横〉精品丛书》编委会编:《共和国外交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杨公素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论与实践》,香港励志出版社2002年版。

 徐之先主编:《中日关系三十年(1972—2002)》,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梁建增主编:《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七天访华揭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孔寒冰著:《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

 李捷著:《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刘天纯等著:《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姬秉新  孔凡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