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林桂平:教学设计时应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林桂平:古代中国政治制
林桂平:2007年中考模拟
李怀平:高考试题分章汇
最新热门    
 
谢国平:《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4:56  来源:谢国平
 

 

北京市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教学研讨会纪要

 

2007年秋季,北京市要全面启动课程改革。为了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把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2007年4月20日,由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历史教研室、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大峪中学联合组织召开了“北京市新课改历史学科教学研讨会”。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张志东校长、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历史教研室张桂芳老师和张增强老师,以及全市各区县历史教研员和历史教师60多人。张志东校长代表门头沟区教委和进修学校致欢迎词。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首先由大峪中学的谢国平、张学勇两位老师分别做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两节课,然后由全体教师针对两节课进行分组研讨。其中,张桂方老师负责研讨《五四运动》,张增强老师负责研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研讨过程中,各位教师主要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以及对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充分发表了意见,应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研讨会。

 

在本次研讨会上,大家更加关注的是《五四运动》这节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研究课。谢老师上的这节研究课很成功,给全市历史教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用历史教研室主任张桂芳老师的话说就是:“非常成功,既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又突出了谢老师的风格。”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一节课中应该给学生什么?怎样给?如何更好的把握课程改革理念?如何比较有效的将课改理念与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等等问题都是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思考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五四运动》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当然,与会老师也针对本节课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也正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作为一次北京市的大型研讨活动,会给人们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愿大峪中学的两节研究课给大家有所收获,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能够促发大家进一步探讨。

 

本次研讨会结束后,全体教师考察了富有浓厚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风景区檀柘寺。

 

 

情感对话:《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北京市大峪中学  谢国平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在学习中理解或掌握巴黎和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等。

2、学生在掌握五四运动相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提高形成用唯物史观综合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挖掘和学习五四精神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学习五四运动历史背景的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把握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探索历史真实面目的方法。

2、学生在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依据历史材料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在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中,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国情,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逐步形成对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学习,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青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弘扬的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背景

(2)五四精神

2、难点:理解五四精神

 

学习过程

 

播放映电影《我的1919》中中国外交团代表驳斥日本代表的片段,师生共同欣赏。

师: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是什么会议的场景?涉及到了中国的什么问题?影片中的这个人是谁?

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的巴黎和会的场景,涉及的是中国山东的主权问题。驳斥日本代表的中国人是顾维钧。

师:(PPT展示巴黎和会会场与顾维钧肖像,并对顾维钧进行简单介绍)顾维钧为什么这么愤怒? 他如此愤怒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先了解一段背景材料。(展示PPT材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参加协约国一方,……英、美、法等国许诺战争胜利后,在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待取消中德条约及战前中国给予法国的一切特权。所以,中国人对一战后战胜国召开的“和平会议”,抱有很大希望。

——新课程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1第14课引言

生:(阅读并理解材料)

师: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共同商讨战后问题,中国外交代表团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向会议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展示PPT材料)

(1)取消列强在华特殊性权的七项希望(放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

(2)取消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

(3)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原德国在山东占有的特权。

生:(阅读并理解材料)

师:但是,欧美列强并不把中国视为大国,不但减少了中国代表团的会议席位,而且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无理的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真是“弱国无外交”啊!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一、巴黎和会和各界民众斗争

师:1919年4月24日,以学者和社会名流的身份,远在巴黎担任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的梁启超以愤怒的心情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发电报司法总长林长民。所以,有人说梁启超是五四运动的助产士、是五四导火索的引燃者。(PPT展示梁启超的电报,梁启超之肖像)

“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以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指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生:(阅读材料,感知当年梁启超面对中国外交失败的心情)

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一起了解梁启超的电报在国内引起的反响,把握历史细节)

5月2日林长民在《晨报》头版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一文,大声疾呼: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面对这样的消息,首先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坐不住了。5月2日晚,北大学生许德珩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5月3日晚7点,北大1000多学生全体集会,张国焘(北大学生会讲演部部长)、邓中夏等学生代表言辞激烈,慷慨激昂。谢绍敏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裂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学生决定5月4日示威游行。

师:(放映历史资料片段,了解5月4日北京学生斗争场面)5月4日,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口号,发表演讲,情绪十分激动。5月5日,上海《民国日报》总编辑邵力子在复旦公学向全体学生介绍并宣传了北京的运动。他激动的说:“北京学生有这样的爱国思想和行动,难道我们上海学生就没有吗!”上海学生响应,爱国运动由此开始。

师:(PPT展示《五四运动形势图》)这样,这场运动由北京到上海、天津、山东、武汉、长沙、台湾等,波及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乃至国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同时,在青年学生的带动下,工人、农民、商人、报界、留学生、省议会等各界民众都广泛的参与进来了。工人阶级在这场运动中也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请大家阅读“学习材料一,并讨论问题)

生:(阅读“学习材料一,思考并相互讨论思考题)

 

 

 

 

阶层

学生

全国各地学生罢课,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惩办卖国贼,拒绝签字。

6月17日全国学联电告政府“签字问题,未经正式民意机关通过,全国人民誓不承认!务速电陆、王撤回,以免贻误大局。”

工人

6月3日上海六七十万工人大罢工;长辛店等地工人大罢工。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商人

6月5日上海商人总罢市;许多店铺门口贴着“国家将亡,无心营业”、“罢市救国”等标语。

山东商人联合声明:“如若青岛问题的挽救方法,必须从偿款废约着手,鲁人情愿倾家荡产,担负筹还之责,也不使政府为难。”

报界

报纸在当时有独立于政府的地位,能凝聚人心,并对政府行为有制约作用。

“据理力争,万勿签字,以保国权”。“青岛问题,日人有必得之心,故以退出和会相要挟。如不尽力争拒,杜其贪欲,恐日后抱蔓摘瓜,祸至无日。”

农民

山东农会:“青岛交涉,日趋陷恶,和会签字期迫,东人誓死否认。”

各阶层联合会

上海各阶层联合会发表《对内宣言》:“国民速起,实践天职,共谋抗拒签字,争毁中日条约《二十一条》及其他一切密约。”

山东各界代表联合到北京请愿,静坐前门大街……放声大哭,时适大雨,1小时后尽陷于水污、泥泞中,痛哭失声,闻者悱恻!

政府个别代表

5月2日早晨司法总长林长民发表《外交警报警告国民》,晚上向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以抗拒日本人的无理要求和蛮横行为。

各省议会支持五四运动,致电政府释放学生。部分省长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台湾民众

这股冲击波使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民族自信心逐渐恢复,反对日本殖民运动的启蒙运动深入开展。

留学生、华侨

旅法华人联合会在巴黎不断游行、阻止、抗议中国代表团签字,会长肖克杰在巴黎广场自焚。

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首先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对五四运动的决策和实施起了关键的作用。

“五四运动传到海外,华侨热血沸腾,群起声援,与国内遥相呼应。

请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阶层广泛参与到运动中来呢?你有什么感想?

生:(主要结合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维护国家主权等内容发表意见)

师:(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并对学生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20世纪初的中国,伴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新思想的传播,更多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了!这种民族意识直接体现为爱国,体现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只要是有良知的中国人,面对这种被列强肆意欺辱的的现状,能不产生愤怒之情吗?能不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吗?。

师:有人说:“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就没有五四运动。”你怎样认为?

生:(结合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分组展开讨论,并积极主动的发表意见,个别学生谈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也分析得出了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是这场运动爆发的根源)

   师: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在变化。同时,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启迪了人民的思想觉悟,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再加上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中国的思想界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即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变化。人民对于自由民主、发展经济的要求与军阀统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北洋军阀统治使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可以说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火线。

师:在广大民众爱国的斗争下,最后的结果怎样?

生:(阅读“学习材料二”,并加以理解)

材料一   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民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

材料二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的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材料三  1919年6月28日,当签约仪式在凡尔赛宫举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为中国全权代表准备的两个座位上一直空无一人。中国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签约仪式进行的同时,顾维钧乘坐着汽车经过了巴黎的街头。中国第一次坚决地对列强说“不”,终于打破了“始争终让”的外交局面,最后没有退却。这也是中国外交胜利的起点。

师: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结合自己材料和已有的认识做答)

师:说明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近代中国在外交上终于敢说“不”了。同学们,作为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上的一次伟大运动,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

 

 

 

 

二、五四精神

师:(让学生阅读亲身经历了这场运动的人对五四精神的表述材料,加以认识、体会)

生:(阅读“学习材料三”,认识、理解“五四精神”)

材料一  1919年5月26日北大学生领袖罗家纶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认为五四精神是“奋空拳,扬白手,和黑暗势力相斗争的牺牲精神。”预言“这样的牺牲精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元素。”

材料二  李大钊说:“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但是这一回的演出(指五四运动)将永久存在。”

材料三  瞿秋白说:“五四运动徒然爆发,我于是卷入旋涡。孤寂的生活打破了。”当时的知识青年“都和我一样,抱着不可思议的‘热烈’参与学生运动。”

师:你认为五四精神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

生:(结合对以上内容的学习和原有的认识,在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发表意见)

师:(倾听学生的认知结果,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赞赏学生的思维成果,然后归纳总结)

1、爱国主义精神是泉源

这种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强调:五四精神中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各界民众始终围绕着中国的主权问题,从高官到平民,从国内到国外,他们之所以挺身而起,一切都体现了对国家的爱,体现了对国家的认同,体现了对国家尊严的维护。

2、民主和科学精神是核心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一脉相传,没有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推动,五四运动是发动不起来的。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3、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五四运动是20世纪的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五四时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大胆地冲破旧传统,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主张,出现了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并有力推动了其他领域的大解放。

孙中山说:“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生:(与教师共同理解和把握“五四精神”的内涵,并逐步形成认识)

师: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社会各界团结了起来,尤其是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干部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展示材料)“一种精神得以永恒,不仅在于它的精髓与内涵超越了时空,更在于它在时代的变更中能不断的被赋予新的色彩,这才是其生命力强大所在。”

今年是五四运动88周年纪念日,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呢?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学校准备召开一次主题校会,面向同学征文。请围绕“弘扬五四精神,展示青春风采”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PPT展示诗歌“追忆五四”,在师生共同朗诵中结束本节课)

      追忆五四

五月——这鲜花盛开的季节,

曾经留下红海的足迹

五月四日, 

多么不平常的日子,

曾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来,

使母亲从睡梦中醒来,

赋予中华儿女光荣的使命

五四,多么美好的日子, 

让青年点燃熊熊的火炬。

映在中华大地上, 

让母亲流下“伤心”的泪,

滋润年青的儿郎,

燃起生命的曙光。

是他,给大地点燃烈火

赋予满腔热血的儿郎

掀掉吃人筵席的力量

熊熊的烈火啊,

从四面八方涌来,

没有谁能扑灭;

没有谁不知道——

胡同那边出现了一丝光圈

胜利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再还母亲青春,

儿女生命的曙光也更加灿烂辉煌!

(注:诗歌中加重部分正好是点题并突出五四运动意义的部分)

 

课后反思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一节课中应该给学生什么?怎样给?等问题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在课程改革的当前中应该怎样把握呢?从中应该挖掘哪些更加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东西?在教学设计当中主要着眼点是什么?这是教学设计时首先面临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中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这些理念与《五四运动》的学习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现行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岳麓版教材关于五四运动的内容设置不一致,角度也不一样,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怎样办?既然是课程改革探索课,那就要摆脱传统框架的束缚,力求回避一些令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结论,尽可能走出教材,对本节课进行重新设计。我思故我行。在查阅资料、细心揣摩中,我最终确定用“爱国主义”作为这节课的主线,紧紧围绕着“巴黎和会与各界民众斗争”与“五四精神”两个问题展开。我力求围绕着“爱国主义情感”与学生进行对话。第一部分注重历史细节,主要是通过一些历史细节的铺垫,尽量使学生在学习中见人见事,有人有事,有一些历史感,让学生能够直接触摸到、感受到当年的爱国行为。比如,梁启超给国内的电报,林长民在《晨报》的疾呼,社会各界的爱国行动等等,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场从高官到平民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第二部分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主要是通过对五四精神的挖掘和理解,让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也就感受到了学习历史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些问题 。我也一直在思考,五四运动到底给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什么作用?关于五四运动在教学最终要落脚于何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通过学习、思考与研究,我还是果断的以五四精神以及弘扬五四精神为落脚点。也许,这正是值得广大同行需要探索的问题,也是课改中争论比较集中的问题。

我总是认为,一节课中不在于准备了很多东西,而在于给了学生什么,满足了学生的哪些需要;不在于深入挖掘或分析问题,而是要通过对久远的、深奥的历史素材进行比较恰当的处理,让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变化,让学生学得明白,并有所收获,哪怕是一点点。

 

专家点评

 

 

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历史室主任张桂芳老师在总结时也对这节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说:“这是一节非常不错的课,上出了谢老师的风格。突出的表现是学习目标是自己思考的结果,真正做到了用目标指导设计;这节课很好的反映了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侧重于在调动学生情感上下功夫,可以说打动自己也打动了学生;这节课是谢老师读书与思考相结合的结果,教学设计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而是整合了各种版本的教材,采用了大量的鲜活材料和一些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材料充分的反映了历史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石景山教育分院的特级教师成学江老师感慨的说:“首先,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看,谢老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与他本人所具有的称号是名副其实的。其次,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将三维目标紧密的糅合在了一起,侧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即历史课堂上到底应该怎样落实教学目标,也许这节课能给我们启示。再次,这节课展现了大量的真实而鲜活的历史材料,有利于学生通过获取、解读材料中的信息而完成学习目标,这是‘带着问题走向学生’ 的课的典型。第四,这是充分体现师生之间尊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他自始至终都很关注学生,都处于和学生对话的状态。第五,紧紧把握了人文素养的形成,贯彻了‘历史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把复杂的历史变成简单的道理。”

 

宣武区教研员梁老师说:“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体会,尤其是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以及对历史的理解。同时在培养能力方面,老师能够和学生之间勾通,主要是老师能够不断地比较到位的处理学生升华出来的问题,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这也应该是新课程改革中要很好把握的东西。”

 

东城区教研员孙永杰说:“这节可的设计很大胆,主要依据了心理学理论,能够层层设问,大胆的把一些素材给学生。这节课应该成为青年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依然要注意教学的规范性,要放下架子多鼓励学生,比如说自己读材料或让学生读材料。”

 

当然,与会老师也针对本节课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也正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