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孟祥栋:问题中心教学法
王国英:07年高考历史模
王国英:必修三《孔子和
从邦国到王国再到帝国:
最新热门    
 
王国栋:听郭富斌历史公开课有感

时间:2009-10-18 17:04:59  来源:王国栋
 

 

王国栋:向先进看齐,努力提高执教水平

          ————听郭富斌、史曼丽老师历史公开课有感

 


陕西西安未央区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3/71173/index.shtml


陕棉十厂中学(西安市未央区)   

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九日


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特别是一名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最为期盼的莫过于能在工作之暇,有机会多多的向其他的同行们请教、学习,特别是从一些授课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骨干教师那里汲取营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最近,由新城区教育局主办的“西安市名师大讲堂”活动,无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向先进学习,从实地教学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法、学法的机会。这次活动历史学科邀请的是特级教师西安中学的郭富斌老师及交大附中的高级教师史曼丽老师主讲。其中,郭老师讲授新课——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古史);史老师讲授的是一节高三复习课——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课堂实效教学的成功给我产生的巨大冲击久久挥散不去,也使我在课后有了长久而深入的反思,在此,我很感谢市、区教研室给了我这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现将这次听课的一些所得所想简单的总结如下:

郭老师的历史课,我的一个直观感觉——舒服。

一、历史知识渊博,善于运用课本相关知识链接。

听郭老师的课,给我的最初印象,他的知识非常渊博,决不仅仅是拘泥于课本那些固定的知识点,让我感觉就像在听百家讲坛,除了课本之外,还能收获很多东西。历史课本来知识性就非常强,知识点繁杂众多,可是因课文篇幅所限,有些知识点前后联系并不紧密,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误区,这就需要历史老师本身要有相当的历史功底,能够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情景补充。郭老师在授课之中,正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明朝建立的背景,还是明朝法律方面的建设,再至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方面的内容,对课文已有的知识点进行了非常必要的补充和扩展。这些知识对于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书中内容,拓展知识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显而易见,这些补充材料,一方面说明郭老师平时致力于历史知识的再学习,再积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补充的材料不仅仅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而且选材得当,这从另一方面更说明了郭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繁多历史材料的准确选择与搭配。丰厚的历史知识和生动的讲授,使这节历史课,真正成为一节富有营养的历史课,而不是一节教教材的历史课。

二,教学理念新颖,深刻体现了大历史的教学思想。

关于黄仁宇先生大历史的教学与学习理念,我也是在最近拜读《中国大历史》中刚刚接触,认识尚浅。而在这次听课中,却真正感受到了这种从宏观入手,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来学习和感受历史的教育学习理念,也感受到了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所带来的巨大成功。上课伊始,刚刚开始上课的十几分钟里,我的直观感觉,郭老师没有去讲书上我认为必讲的重点、难点,反而总是在绕着课本兜圈子,没有直接插入课本,我一开始还怀疑郭老师是不是讲偏了,可他为学生拓展的那些书中没有的历史知识,又好像与书中的主体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后听着听着,才逐渐拨开云雾见青天,恍然大悟,明白授课人匠心之所在,特别是在看似松散的圈子,越收越紧,最终郭老师将这些拓展的知识与主体知识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全部联系都一一点名之时,一节关于明朝建立和专制制度加强的课,完整的呈现在听课人眼前,这决不是简单的听懂了,更重要的是对整个这一节课有了最宏观的认识,而且真正理解了原先课文中有的、甚至是课文中没有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以诸如专制制度加强方面,法律的建设方面、反贪污方面等入手,对比当时的中西方世界,对比中国古代与现代,让我们从宏观与对比之中真正学习了历史,感受了历史。

三,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与其说是教学环节流畅,不如说是没环节——准确的说,是让人感觉不到刻板的教学环节。从头至尾,顺畅自然,俨然这45分钟就是浑然一体的,感觉不到教学个环节带来的呆板的条块儿分割。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的话,就像武侠小说中的独孤九剑,无招胜似有招。授课中虽然师生互动不多,但气氛轻松活跃,各个知识点都得到了学生有效的学习和理解。直观的说,让你分不出,当下这是刚上课10分钟,还是临下课10分钟。整个一堂课以知识为主线,宏观为视角,教师为核心紧紧的凝聚在了一起,让整堂历史课无论是从授课,还是从学习,效能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史曼丽老师的历史课,我的直观感受——扎实   

一,充分运用联系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实在

    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史曼丽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琢磨出用发现联系、构建联系、理解联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历史,效果很好。在本节课讲授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之时,史老师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史老师让学生们随机的选择几个历史中的小问题,小知识,而她则从小处着眼,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对每一历史事件寻找内在联系。在这些联系中,一般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当然是因果联系,这也是历史中最重要的一种联系,比如因为一战的非正义性,所以巴黎和会的非正义性,所以战后的体系中肯定蕴含着矛盾等等;其次是某一历史事件对另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作用,比如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最终影响了二战的爆发等;还有诸如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时间段中内在联系等等。通过联系,使得学生逐渐能够认识到课文中零散繁杂的知识点之间的表象的或是隐藏的联系,最终能够让繁多的历史知识点趋向一个“大一统”。

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知识点太过繁琐,学生光是记忆就已经要花掉很大的精力了,何况还要理解,还要思维,负担是比较重的。史老师授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师生互动非常充分,将大量的问题都交给了学生,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将主要的动手和思维都留给了学生。表面上,好像是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可是,实际上却恰恰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她在讲课中,将构建各种各样联系表的方法和原则告诉了学生,循序渐进,帮助学生自己去建立联系表。虽然我们听得只能是一节课,但可以想象,在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对学生的督促中,学生通过她长时间的培养,逐渐就会养成一种将任何单个的知识点,都想方设法的放到一定的联系中去,通过联系,反过来再去记忆和理解知识点,这样的学习,效率高了,记忆的负担却降下来了,特别是在实际复习中,效果会很实在。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任何离开联系的单个知识点,最终都是无效的记忆”。

三,课后功夫扎实,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效能

    虽然听课是只能听课堂的,但是学习史老师的联系学习法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在西安中学听史老师讲述这种复习方法时,就接触过一次,尤为令我印象深刻地是她给学生留的作业。紧密围绕着掌握这种联系的办法,作业新颖,方式多样,大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有不要求形式和联系的绝对统一。这不仅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看得出,要想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办法,必须不断的让他们动手,动脑,特别是要独立自主的运用所学知识去将两个或多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史老师不断的指导、监督和纠正,那么批改作业的量和所花的功夫和精力,自然是相当大的。正式因为她的勤劳工作和不断的钻研,才能最终使学生掌握和理解这种方法,并转化为优异的成绩。

 

 

最后,通过这次听课,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对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了很大的启发,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自身教学中的误区和不足,在这里,简单的总结几条,与大家共勉。

一,进一步丰富历史知识,提高自身知识和理论修养

  老师的教学环节,一般都是围绕着课本的,通过自己在大学的学习和现今的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再加上教参上的一些知识补充,基本上就是我们给学生授课的“老本儿”了,同样的内容和知识,在讲述了好几遍以后,仍然没有更新,与社会实际渐渐脱节,讲课当然了无生趣,脱离实际。这对于我们来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正如课后闫璟老师语重心长的总结到,“为什么历史老师不读书”?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谓联系实际教学,所谓培养学生的基本历史观,在我们对学生要求逐渐上升的同时,我们老师不能坐吃山空,而是要花大力气再学习,再提高,郭老师每年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看书上,而我却只是在业余之时,寥寥无几的看了那么几本书,别的暂且不谈,光是知识的积淀,就已经差之千里了,想来真是惭愧。

二,既要出新,更要科学和讲求实效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等等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一线老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高效学习的新模式。但在不断的教学尝试与改革中,既出现了研究性学习、联系式教学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难免也有不少教师走向了片面化,在出新的同时,忽略了实效。比如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同时还要紧密围绕课本,风筝放的再远,最终都紧密围绕着课堂的实际教学目的,郭老师与史老师在教学中熟练的掌握着这个启发与探究的“度”,既让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课本,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又最终达到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目的。而有些老师,特别是我们一些年轻教师,片面的追求讲课的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在不经意中,使课堂教学中走向了庸俗化,单方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和气氛,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老师讲课成了单口相声,而最终学生学的一塌糊涂,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三,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不仅要博采众长,最终还是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骨干教师、老教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高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这个学习中,不仅仅有着感性的学习,更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的理性的思考,将各种理念、方法、经验的效能发挥到实处,切实结合我们自己教学中的实际,比如授课风格,学生的整体素质等等,不可生搬硬套。否则,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个四不像。用了大历史的教学观,最终却变成了只重宏观,没有微观,用了探究式学习,最终却成了只有研究,没有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重教学手段的翻新,什么讨论式、兴趣组、多媒体统统用上了,最终地结果却是教学环节松散,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反倒把课堂搞得乱七八糟难,以形成合力,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提高。

愿以这节课作为我教学生涯的转折点,通过不断的吸收、借鉴与学习,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市、区的领导和组织下,有更多像这样的学习机会,使更多的历史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使我市、区总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