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林桂平:教学设计时应注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戴加平:历史调研手记 
林桂平:古代中国政治制
林桂平:2007年中考模拟
李怀平:高考试题分章汇
最新热门    
 
林桂平: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时间:2009-10-18 17:05:11  来源:林桂平
 

 

“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林桂平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安徽滁州,239000)

2003年10—12月,我校高一年级历史备课组结合教材内容“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开展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从前期准备到活动暂告一段落,历时两个月。现将组织该活动的过程与体会简要整理如下,敬请学界前辈、同仁赐教。

研究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辨别、分析历史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尤其是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写作、演讲、辩论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知识创新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等。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研究方式

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问卷调查、模拟学术讨论。

3、研究计划

(1)时间:2003年10月13日——12月14日。

(2)参加人员:高一师生660余人,指导老师林桂平、钮昕华等。

(3)活动时间安排:

10月13日——11月2日:完成教学进度;选择研究课题;自愿划分课题研究小组(每组2—8人为宜);教师开设辅导讲座。

11月3日——16日: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

11月17日——30日:学生写作、修改历史小论文;开展问卷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12月1日——7日:分班级组织模拟学术讨论会,选拔成绩优秀者参加12月6日的全年级“‘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模拟学术讨论会”。

12月8日——14日:展示研究成果;学生写个人研究体会和总结;教师完成总结报告。

4、研究课题与研究子课题

研究课题: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子课题(仅供学生参考):

(1)辛亥革命成败之比较;

(2)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民主化;

(3)辛亥革命与民族工业的“春天”;

(4)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

(5)评价革命成败的标准;

(6)孙中山的让位与辛亥革命的失败;

(7)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风尚;

(8)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局与辛亥革命的成败;

(9)历史终极意义与辛亥革命的失败;

(10)辛亥革命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比较;等等。

5、研究参考资料:

(1)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

(2)《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10/9)

(3)《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1/10/9)。

(4)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2年。

(5)何小燕:《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史研究综述》,《中学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

(6)天虎新闻—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http://application2.tyfo.com/newstanfo/zhuanti/xinhairevolution/revolution.jsp

(7)故乡—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http: //www.guxiang.com/zhuanti/xinhai/

(8)人民网—时政—专题—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6534/

(9)辛亥革命纪念馆网站

http://xhgm.china1840-1949.net.cn/

(10)湖南在线—新闻中心—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http://www.hnol.net/gb/special/node_1012.htm

(11)中国辛亥革命首义网

http://www.cn1911.com.cn/inhex.html

(12)搜索引擎—辛亥革命—网页:

雅虎:http://cn.yahoo.com/

搜狐:http://www.sohu.com/

百度:http://www.baidu.com/

 

 

研究过程

(一)、第一阶段(2003.10. 13—11.2)是前期准备阶段,即引导学生步入研究情境。

在准备阶段,我们主要做了四项工作:

一、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完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四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等有个系统了解。

二、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我们要求学生可以选择原先设计的研究课题与研究子课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另行设计研究子课题。

三、根据选择的课题进行分组,每组少则2—3人,多则6—8人,每组指定一名负责人。全年级学生总共分为130多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四、教师开设研究性学习辅导讲座。开设讲座时,我们首先将近年来学术界辛亥革命研究的主要成果、学术动态等向学生作了简要介绍;对收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建议;又对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作了具体要求:一要观点鲜明,切忌泛泛而谈,不知所云;二要论据充分,广泛参考各种文献资料和论文专著,史论结合,切忌论之无据,言之无物;三要结构严谨,切忌七拼八凑、胡编乱造;四要借鉴前人成果,切忌剽窃抄袭,毫无新意。

(二)、第二阶段(11月3日——12月7日)是具体研究阶段,即师生共同实践体验。在这一阶段,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研究性学习活动:

1.收集整理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11月3日——16日)

收集整理资料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真正开始。刚开始,学生收集资料遇到诸多困难。因为在中学里和对于中学生而言,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相当匮乏,学生能够直接获取的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相当有限。为此,一方面,我们延长了收集资料的时间,将原先计划的一周时间延长为两周。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多方指导和帮助。我们建议学生在业余时间到滁州市图书馆、在滁州的大专院校图书馆等地查阅各种书刊杂志;上互联网搜索,广泛查找有关资料,还向学生推荐了上述资料和六家有关辛亥革命的网站以及网上搜索的具体方法。经过近两周的紧张忙碌,学生普遍获得了不少对于写小论文有作用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要对获得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淘汰边缘资料;要对获得的资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学会有逻辑、有条理地整理和归纳资料,仔细研究内在联系。经过综合整理有关资料,为写作历史小论文作了充分准备。

2.写作、修改历史小论文;开展问卷调查。(11月17日——30日)

在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之前,我们在讲座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棱面展开论述;二要力求不同观点“百家争鸣”;三是提倡合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学生的论文初步成文以后,我们又指导学生修改充实。针对逻辑混乱、内容干瘪、无深度、错别字病句多等不同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要求学生对小论文进行加工润色,精雕细琢,努力使之成“一家之言”。

由于小论文写作和修改持续时间较长,我们又组织学生开展了辛亥革命有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经过集思广益和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

 

问题

选项

1.你知道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巨变”的三大历史事件吗?

A.不知道  B.知道

如果你知道,请写出来。

 

2.你知道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是谁?

 

3.你对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有哪些?(可以多选)

A.教材及课堂 B.报刊杂志

C.网络资源   D.其它途径

如有其它途径,请写出。

 

4.你知道你所在的家乡在辛亥革命中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吗?

A.知道  B.不知道

如果你知道,请举例说明。

 

5.你知道你的家乡有在辛亥革命中涌现的革命英雄人物吗?

A.知道  B.不知道

如果你知道,请举例说明。

 

6.你参观过有关辛亥革命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吗?

A.有       B.没有

如果你参观过,请举例说明。

 

7.你看过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说、电视剧、电影吗?

A.有       B.没有

如果有,请写出小说、电视剧、电影的名称。

 

8.你知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有参加过辛亥革命吗?

A.有       B.没有

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9.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研究性学习有无必要?

A.有必要   B.没有必要

10.你在学习之余有没有时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A.有       B.没有

如果回答没有,原因是什么?

 

 

 

此次调查的对象涉及我校及兄弟学校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分五个小组分头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750份,实际收回673份。调查结束后,经学生协商,由六名负责撰写调查报告。从调查报告来看,反映的问题不容乐观。表现在:

其一,当代中学生知识面狭窄。例如第1问,三大历史事件都知道的学生占16.63%;知道其中一个的占33.57%;知道其中两个的占29.38%;另有20.42%的学生一个都不知道。再如第3问,65.32%的学生只选择A,可见教材及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选择两项和三项的分别占27.32%和9.52%,居然没有一人回答还有其他途径。学生狭窄的知识面给开展研究性学习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其二,地方史的教育亟待加强。例如第4和第5问,分别只有39.36%和42.64%的学生回答知道,即使回答“知道”的学生中,能写出两个以上的也很少,可见有必要开设选修的地方史课程,或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地方史教学。

其三,研究性学习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例如第9问回答“有必要”的只占42.65%,第10问回答“没有”的竟占73.55%,在回答原因时,竟有89.28%的学生回答是:课业负担过重。(本段要点和有关数据摘自学生写的调查报告。)

3.分班级组织模拟学术讨论会;12月6日举办全年级“‘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模拟学术讨论会”(选拔各班级的成绩优秀者参加)(12月1日——7日)。这两项活动将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分班级召开模拟学术讨论会,讨论辛亥革命的成败,并选拔各班研究性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参加12月6日举办的全年级“‘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模拟学术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学生大都能够大胆发言,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得失成败。现摘录在全年级模拟学术讨论会上部分学生及老师的发言如下:

教师(林桂平):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革命究竟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今天,我们举行“‘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模拟学术讨论会”,就是为了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得失成败。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

学生1:我认为辛亥革命胜利了。辛亥革命以后,在政治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方面,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思想文化方面,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因此,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伟大巨变,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丰碑。

学生2:我也赞成辛亥革命胜利了的观点。辛亥革命发生在“皇族内阁”的骗局被揭穿以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它的爆发犹如“及时雨”,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绵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诚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优点与不足犹如孪生姊妹,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终究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学生3:我不同意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辛亥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完成了这一使命,革命才能算成功。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从1913年解散国民党到1914年底修改总统选举法,袁世凯很快把孙中山确立的民主共和制度一步步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不是辛亥革命的推动,而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随着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因此我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只能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学生4:我也有同感。从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来看:政治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在中国没有实现;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思想文化方面,封建思想依旧根深蒂固。因此,辛亥革命并没有实现以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奋斗目标,我们只能说它失败了。

教师插话(钮昕华,滁州二中教导处主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学科专家组成员):刚才几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辛亥革命的得失成败,抛砖引玉,开了一个很好的引子,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探讨,不要拘泥于一种观点。

学生5:革命领袖列宁这样论述资产阶级革命面临的历史任务:“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因此,根据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革了封建帝制的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据有关资料: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五十年的总和。因此,从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学生6:生产力标准不能作为评价辛亥革命成败的唯一标准。刚才已经有同学说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造成的,与辛亥革命的推动关系并不大。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究竟怎样?1924年初,孙中山主持起草的《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承认:“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孙中山这里所述的“革命第一次失败”,很明显是指辛亥革命的失败。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也明确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

学生7:我们不能把领袖的一两句话当“圣旨”呀!事实胜于雄辩。就拿政治方面来说: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田。清朝皇帝退位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旧时代结束了。无论是袁世凯的83天“洪宪”帝制梦,还是张勋的12天“丁巳复辟”闹剧,都宛若过往云烟,丝毫没有阻碍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车轮。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例如《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权结社,一时间,中国出现了建党热潮,大大小小的政党有312个之多,这反映了中国民众参政意识的增强。这些事例都有力地证明了: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它没有失败。

教师插话(林桂平):刚才这位同学发言的角度很独特。他从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角度阐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希望同学们尽量把研究的视野拓得更宽一些,研究才能见深度。

 

 

学生8:我不赞成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只能说它对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有作用,但不能就此说明辛亥革命胜利了。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早在酝酿革命之初,就确立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目标。1903年,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宣传家邹容,在《革命军》中就提出要“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建立“自由独立之国——中华共和国”。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等倡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未实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以后,很快将孙中山等倡导的民主共和制度一步步破坏殆尽。从1912年3月第一届责任内阁组建到1914年12月袁世凯修改《大总统选举法》,前后两年零九个月,孙中山等奋斗十几载的革命成果很快付之东流。被孙中山视为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的两块“挡箭牌”——国会和责任内阁,在袁面前很快失去了效力。解散内阁他可以不通过国会;为了阻止宋教仁组织国民党内阁他可以行暗杀的卑鄙之举;为了当上正式大总统他可以改变《临时约法》中规定的法定程序而逼选总统;为了便于专制独裁他干脆解散国会,后来甚至利令智昏地当皇帝。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只挂了一个“空招牌”,能说它推动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吗?

学生9:我认为评价辛亥革命不能仅仅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否实现这一方面。现在,我从辛亥革命与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比较的角度来谈这一问题。我们过去经常称赞英法的革命是如何彻底。实际上,辛亥革命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比起英法毫不逊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时48年,资产阶级专政才稳定下来。法国大革命从1789年开始,到1879年最后度过封建复辟的危机,前后90年,才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与两者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在铲除封建帝制这一问题上,远胜于英法。1911年武昌首义一声炮响,第二年就赶跑了清朝皇帝,绵延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至此永绝。从1912年到1917年,中国虽然历经两次复辟闹剧,但仅仅维持了83天和12天,中华民国没有中断。因此,辛亥革命胜利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接力第一棒。

教师插话(林桂平):你能把英法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过程说得具体一些吗?

学生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但直到1688年 “光荣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稳定下来,前后历经48年。法国大革命从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开始,到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以后历经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反反复复,到1879年最后度过封建复辟的危机,前后90年,才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相比之下,中国在辛亥革命以后不久即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学生10:我认为刚才这位同学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角度不能说明辛亥革命最终结局的成败。评价任何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功过成败,不仅要看到它有没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还要看它有没有最终用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落后的封建制度,使社会性质发生质的飞跃。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辛亥革命以后,在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其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而非辛亥革命的推动。在政治方面来看,辛亥革命以后,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只是个“空招牌”。因此,仅仅就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辛亥革命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

(注;讨论会持续两个多小时,共有26位同学发言,限于篇幅和不少发言内容大同小异,故仅摘录其中10位同学的发言。)

教师总结点评(钮昕华):刚才二十多位同学的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来探讨了辛亥革命的成败。观点大体分两类:一类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主要从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清王朝、结束了绵延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改良了社会风气等方面论述;另一类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从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等方面阐释。尽管同学们由于专业水平的限制,发言欠深度、广度,但在角度选择、发言立意、研究方法等方面仍有许多新颖、可取之处。

辛亥革命究竟是成是败?在这里,我也参加到同学们的讨论中来,谈一下我的观点:辛亥革命是一场在历史终极意义上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谓终极意义,是指最后的结果和影响;所谓历史终极意义,是指某一历史事件所产生的最后的结果和影响。现在我来具体阐述辛亥革命成与败的具体层面。从其历史功绩来看,它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推翻了绵延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一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鼓舞了亚洲各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勇气,推动中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但是,我们必须从历史终极意义的角度来定性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史、抗争史上的地位。众所周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攫取,孙中山呕心沥血、精心设计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中华民国仅挂了一个“空招牌”;辛亥革命后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仅仅是短暂的春天,转瞬即逝;封建思想在中国依旧根深蒂固。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因此,它只能是一场在历史终极意义上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已经证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和农民革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一样,不能挽救中国命运。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制定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翻身求解放,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新中国。历史已经证明而且终将还会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富强、民主、文明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有关活动到此基本上告一段落。它是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将研究性学习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大举措。研究性学习如何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摸索,同学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勇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

 

 

第三阶段(12月8日——14日):展示研究成果和总结评价阶段。

为了展示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性成果,我们首先要求各班级出一期“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主题的墙报,并进行评比。接着,我们主动与学校《南台周报》(校报)编辑部联系,选择部分优秀历史小论文编辑两期以“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为主题的《南台周报》。同时,我们还指导学生写个人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和总结,并要求学生之间、各研究小组之间要多多交流经验,以利于今后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体会

通过组织“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实践,笔者个人体会颇多,有几个问题很值得深思。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属性和在中学课程改革中的地位究竟应当如何定位?

过去,许多学校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排上了课表,由“专职教师”讲授,结果导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操作。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没有特别赖以存在的学科领域,只能依托现行学科为课程载体而存在。换句话说,现行中学各个学科,包括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都可以围绕学科内主题或者跨学科主题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任何一位专业教师不可能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所有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它强调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是一种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所属的学科层面来审视:历史学是人文社会学科;历史教学是历史学科的教育学;而研究性学习则是现行各个学科的教学“方法论”;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则是历史学科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论”。

因此,研究性学习只能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它是改造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良药和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的“催化剂”。它不可能最终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必然要走向死胡同,而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已经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因为一旦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初涉“研究天堂”的学生就会遇到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许多学生会中途打“退堂鼓”。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在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式两个问题上加强指导力度。

选择研究课题是研究性学习准备阶段的关键性步骤。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事关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败。笔者认为,选择研究课题与研究子课题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实际,这样才能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课堂。研究性学习选题必须具有开放性,教材中涉及的所有问题并非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些早有定论的事实性问题就不能用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例如辛亥革命在哪一年发生,主要领导人是谁等。我们选择研究课题必须考虑其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可操作性。2002年4月新版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设置了16个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都是结合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学术研究动态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而确定的,与课堂教学紧密攸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因此,这些课题可以用来研究。此外,任课教师还要仔细认真研究新大纲、新教材,充分挖掘本学科体系中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美关系的过去与现在”、“20世纪德国的冒险、失败与崛起”等。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还要注意选择科学的方式。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有多种形式: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查找历史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模拟学术讨论、表演历史剧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选择研究方式。有时是单一的研究方式,有时可以采用多种综合研究方式。本课题采用的就是综合研究方式。

第三、研究性学习如何与高考文科综合相结合?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在中学里遭遇了高考的瓶颈,开展情况举步维艰。那么,研究性学习与高考真的是完全对立的吗?下面就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与高考文科综合的关系来谈这一问题。

我们有必要先比较一下高考文科综合的考核要求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观念。”“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内容并未脱离开高中学生已具有的各单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或背景,或是在提供新情境的条件下,分别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可见,高考文综测试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学科内综合与跨学科综合的学习能力。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普遍认为是: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开展研究性学习与高考文综测试的考核要求在目标体系上是并行不悖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自2000年开始进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来,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无论考查学科内综合,还是跨学科间综合,命题思路都已经明显渗透进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上海试题十分明显。近年高考中考查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例如,西部大开发、党的建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科技革命、工业化问题、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印巴问题、中东和平问题、伊拉克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巴尔干问题等等,我们可以围绕这些热点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比较辨析、归纳概括、综合评价等学科能力,从而使研究性学习为高考服务。

【收稿日期】:2003年12月

【作者简介】:林桂平,男,安徽天长人,现为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历史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

编后语:在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教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课题。研究性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哪些问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依照教育部目前颁发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的要求,选取哪些内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达到哪些目标?另外,研究性学习可以搞成多大规模?是规模大了好?还是规模小些好?用什么方式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还有,研究性学习应该选择什么时机?初、高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仔细思考,还能提出许多有待论证的课题。安徽滁州二中搞的这次研究性学习有预先设计的目标,有教学准备过程,有大课题,还有小课题,有分班分组的活动,还有整个年级的集中。读了他们的文章,你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那种执著精神。我们的国情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多。一个班级五六十学生,怎样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年级六百余人,两名教师,如何指导研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应如何运作?当然也必须鼓励教师发挥创造性。本刊已经并将陆续发表一批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案例分析,同时也介绍一些类似本篇的活动,这些都还是素材,怎样利用这些素材,我们欢迎更多的研究者加盟。

《历史教学》 2004年第2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