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南京大屠杀”在中日历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日历
中日韩:学者合编东亚历
中日韩:合编近代史中的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日战
中日能同用一本历史教科
[环球时报]合编教材中日
高思超:“甲午陆战”评
军报:解放军须牢记甲午
中日试题折射不同历史教
最新热门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及习题)

时间:2009-10-18 17:07:33  来源:王智慧、…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王智慧   李烨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政策;战争的性质和后果;《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思想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并进而入侵中国挑起的战争,它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在甲午战争中,中国爱国官兵英勇斗争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三、能力培养:通过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用具:地图、教材插图、史料、多媒体

1.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

2.中国:统治更加腐败,避战求和――可能性

3.列强: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催化剂

4.朝鲜:1894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力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实质上是日本旨在侵略中国和世界的政策。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就已迈出了实施“大陆政策”的第一步,虽未得逞,却尝到了甜头。日本从台湾撤军,却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

1885年起,日本进行十年扩军计划,到1892年提前建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

1892年,日本外务相大木在议会中演讲,公开说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作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

 

2.中国:统治更加腐败,避战求和――可能性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国一败再败,清政府内部虽然有人主张抗战,但当时掌握清政府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为了保持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政治地位,保存北洋陆海军实力,长期以来就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战前李鸿章在军事上极力避战求和,在外交上则推行“以夷制夷”,把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列强的“调停”上。战争爆发后,继续奉行这一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3.列强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催化剂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对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问题上,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

 

 


4.朝鲜:1894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为反对本国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迅速席卷朝鲜南部三个道。朝鲜统治者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向清政府求援。日本则怂恿清政府出兵,阴谋把清政府拖入战争的陷井,为自己出兵制造借口。与此同时,日本政府秘密下达动员令,准备出兵朝鲜。当清政府派兵入朝后,日本则以保护使馆为由,把军队开进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两国同时撤军,反而增兵。后来日本

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回忆说:日本政府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就是促成中日关系的“彻底决裂”。

 

1、战争的爆发

对照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说明: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2.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2)黄海战役:引导学生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说明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装备相差不大。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指图讲解,在李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利用小字和插图,揭露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联系洋务运动,加深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理解。

 

                    战争的过程

阶段

战场

主要战役

战况

重要人物

第一阶段

(1894.7-9)

朝鲜半岛

平壤战役

平壤失守

战火至华

左宝贵

黄海海域

黄海战役

丧失黄海制海权

邓世昌

林永升

  第二阶段

(1894.10-1895.4)

辽东半岛

辽东战役

占旅顺大屠杀

赵怀业

山东半岛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丁汝昌

 

 

 

 

三.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1.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2.《马关条约》和以往的条约相比,有什么不同?

内容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不同点

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地方一区

辽澎台及其附属岛屿

增多

赔款

2100万元

600万两

1600万两

2亿两,另3000万两赎辽费

增加

开口

五口通商

十口通商

天津

沙市重庆

苏州杭州

深入

其它

协定关税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准许华工出国

开设工厂

新增

 

            3.《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内容

危害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割地增多

国家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刺激了列强的瓜分野心

赔款增加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便利列强制中国的经济

开埠深入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设厂新增

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输出的需求,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思考:

1.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主观原因(内因)

客观原因(外因)

①    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落后(根本原因)

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

③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④清军装备落后

①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②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③装备先进

 

2.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教训: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3.如何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大大加深←侵略进入新阶段←侵略新要求←割台湾和设厂。

适当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马关条约》内容、危害和影响三者间的关系,加深理解。

 

4.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为何说其危害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

    ①台湾岛战略位置更重要;②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分割世界新要求下,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贪欲,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四.三国干涉还辽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在华的侵略权益。

①沙皇俄国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影响其在太平洋的霸权,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

②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

③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2.过程及结果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已耗尽军事力量,无力与三国作战,被迫放弃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地议和的态度。割台消息传来,举国哗然,各阶层人民纷纷表示抗议。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台湾人民更是痛心疾首“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上层人士草拟的《台民布告》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2.日军侵入台湾。日本急于占领台湾,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专使,到台湾办理交割事宜,李经方不敢踏上台湾土地,美国顾问科士达出主意,把割台清单送到日本军舰上,台湾就这样被清政府出卖了。

 

3.台湾保卫战。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一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两支部队互相配合,由北到南,抗击日本侵略者。台湾军民在连续苦战之后,面临严重的困难,但是,清政府却传令沿海各省禁目援助台湾军民,甚至封锁去台湾的船只。台湾最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后记: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直接起源于朝鲜半岛,而这一次中国向朝鲜半岛出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军事失败,此次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不仅导致了随后的朝鲜亡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直接导致中国长时期的衰败几近亡国,朝鲜半岛上中国的战争失败足以颠覆中国大陆上的内部秩序,至此已经有了明确的历史印证。中国人民在甲午战争后浴血奋战半个世纪之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重新恢复了自己因甲午战争失败而一落千丈的国运。

 

扩展延伸:

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败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还会造成什么影响?

A. 甲午战争的惨败,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这为战后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B.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大量战争赔款和其它侵略权益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亚洲强国。

C.对其他帝国主义来说,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习题精练

1.(04上海24)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日:“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平?”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败最全面的表述应为D。

 

2.(05黄冈3月)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B.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C.俄国对朝鲜虽有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采取不干涉政策

D.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

答案:D  解析:当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日本则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D与史实不符。

 

3.“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结果是

A.被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

B.为俄、德、法三国瓜分

C.表面收回,但仍被日本控制

D.置于俄国势力范围之内

答案:D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三国干涉还辽”知识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选项可知:A项中“维护了国家主权”说法不准确。C、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正确,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湾,将长城以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4.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最远可以到达:

A.汉口   B.九江   C.重庆   D.宜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方位,需联系地理知识作答。

 

5.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分说明

A.德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激烈

B.日本已不能独霸中国

C.德俄法利益完全一致

D.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答案:解析: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德俄法相勾结与日本进行争夺对辽东半岛的侵略权益,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既相勾结又相互斗争的情况。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6.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所谓“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就是指突破了封建的范畴,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只有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政治运动,我国才真正开始了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7.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具有的相同特点是①战争前夕的经济实力超过中国  ②发动战争时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

③都采取了制造事端、突然袭击的手段  ④都攫取一部分中国领土为其殖民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发现,①③④与史相符,②日本发动战争时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是不符合史实的。

 

8.(2004广东7)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

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

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

C.日俄关系得到缓和

D.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

答案:A  解析:清政府为偿还对日本赔款和“赎辽”费用,大借外债。故选A。而B项中内容的实现,是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的结果;C、D两项可以通过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一事来判定它是错误的。

 

9.(2004江苏7)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中的中央机构

B.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近代工业

C.海军重要舰船是由中国自己制造

D.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答案:C  解析:北洋海军重要舰船是向英德两国购买的,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成。

 

10.甲午战争后,经三国干涉,日本被迫交还辽东半岛。这反映了

①列强在华争夺趋于白热化

②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得成效

③清政府国际地位极端低下

④日本无力对一国的联合威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选项②是错误的,“三国”干涉成为还辽的主要原因而并非清政府积极外交的结果。据此可排除A、B、C三个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1.“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满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从诗中所表现的悲愤心情和“割台湾”一词,可知它指的应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岛屿给日本。

12.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均是有利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只是主次关系有差别。考虑到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阶段及其决定的经济侵略方式,不难看出A、B两项是商品输出的要求,D项是赤裸裸的经济掠夺,只有C项是资本输出的要求。本题旨在考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阶段特征。

 

13.(2004·湖南、湖北、重庆)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 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 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 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答案:B  解析:题为评述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和运用理论思维评述历史事实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一是依据《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二是对照选项进行比较;三是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选项A“全部”、C“没有规定”、D“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等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14.《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

A.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B.它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大举向我国东北扩张经济势力

C.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割离五十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它使清政府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答案:A  解析:《马关条约》中规定在通商口岸开工厂及大面积割占中国领土,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和瓜分领土的要求

 

15.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为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干涉“还辽的三个国家除法国之外,还有:

A.俄、德   B.德、英   C.英、美   D.美、德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严重损害了俄国、法国、德国的在华侵略权益和计划,于是,三国联合起来出面干涉还辽。

 

16.《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句话反映了台湾人民:

A.坚决反对割地议和

B.斥责清政府投降卖国

C.誓死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D.对击败日寇充满信心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两句话体现了台湾人民誓与台湾共存亡,誓死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信心和勇气,故选C。

 

17.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之前40~50年代所签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

B.索取的赔款数量最大

C.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最多

D.列强获取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答案:D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本题所列的四项中,A项为错项,BC两项只是数量的变化,不是最根本的不同,只有D项表明列强由过去的商口输出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变化。

 

18.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把朝鲜变为殖民地

B.向中国东北扩张

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答案:D  解析:考题考查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本质上看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日本发动战争不是偶然的,要联系日本的国情和资本主义发展对市场的需要。

 

19.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此款的经济作用是 ①有利于日本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②有利于日本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③有利于日本在华攫取高额利润     ④有利于日本占领中国内地广大的市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该款内容实为准许中国投资设厂,日本利用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

20.在中日《马关条约》中,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领土是:

A.辽东半岛  B.库页岛  C.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D.长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引起了三国干涉还辽。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3月15日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邱逢甲的诗《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还引用一位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家钟理和的诗句:“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1)《春愁》写于哪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①1896年②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强占台湾。③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2)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公元3世纪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大将军率1万多名士兵到台湾。

    ②公元7世纪,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琉球”。     

    ③元朝设立行政管理机构“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④1662年,名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设置府县,管理台湾。

    ⑤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统一台湾并将其正式收归版图。1684年台湾设立了台湾府归福建省管辖。

    ⑥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省,并命刘铭传为台湾的第一任巡抚。

 

     (3) 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针是什么?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其理由是什么?

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我国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武力,主要是针对台湾独立和外国干涉而言。

 

22.概述李鸿章的主要活动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案:(1)主要活动:

 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

②洋务派主要代表。比较成功地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近代企业,建成北洋海军和旅顺、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

③在思想上有开明的一面,但政治立场是顽固坚持封建制度。

④在中法战争中,他的指导方针导致了福建水师的失利,又在中方取胜的局面下求和,签订了《中法新约》。

⑤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方针,致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2)评价。

  ①共同观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大官僚,一生活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②正方观点:

A.所办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B.所创办的近代海军增强了国防实力。

C.两次对外战争求和,均与慈禧太后的态度有关。李鸿章的战争指导思想是消极的,但他只是执行者。

D.思想上有开明的一面,看到了时代的潮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他不能过份苛求。

 

③反方观点:

A.所办企业均采取封建式管理,李鸿章又中饱私囊,这些企业不是近代意义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企业,它只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所掌握的近代化军队在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没能发挥国防作用。是否增强国防实力主要不是看装备,而是看掌握军队的人。

C.李鸿章迎合慈禧太后,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是千古罪人,他既是清廷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决策者。

D.思想上与顽固派没有本质区别。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