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推荐:文化史专题4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5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6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7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8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1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2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3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4习题
最新热门    
 
精品推荐:叶小兵教授评苏德条约签定

时间:2009-10-18 17:08:32  来源:叶小兵教…
 

精品推荐:叶小兵教授评苏德条约签定

一、背景介绍

    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史学界争论十分激烈的一个问题。上海市高中历史教材对此未做任何评判,而是放在“思考与练习”中,请学生一起来参与这个讨论。我认为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好课题,在让学生作好准备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堂正反双方的辩论会。
           
    二、研究过程
          
    教师:1939年的欧洲形势,风云变幻,战争危机不断加深。纳粹德国在制定“永远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以后,为避开两线作战,于8月23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互不侵犯;一方与他方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十年。在这个条约签订的一个星期后,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发动了对波兰的突然袭击,二战爆发。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对苏联该不该签订这一条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正方:分析条约签订的背景,我认为苏联签订这一条约是应该的。因为英法到最后关头,还没有放弃对德绥靖、祸水东引的阴谋。英法苏谈判破裂,完全是由于英法毫无诚意。所以,苏联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粉碎英法阴谋,与德国签约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是在特殊条件下被迫作出的自卫行动。
           
    反方:从表面来看,苏联签约有其合理性,但从本质上来看,却是完全不应该的。因为与苏联签约的是德国法西斯,是当时欧洲惟一的战争祸水。不应该因为英法祸水东引,你就祸水西推,这有违国际主义精神,有损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老弟,你被表面现象蒙住了,看不清事物的内在本质了,哲学学得不行啊!(大笑)
           
    教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现象和本质问题,这很好。我们研究分析历史,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才能弄清事实的真相。不过用词不能太嚣张。(大笑)
           
    正方:我们小组也认为苏联签约不仅应该,而且有利。它保证了苏联不首先遭到法西斯德国的疯狂进攻,使英法自食其果,苏联可抓紧时间做战争准备。
           
    教师:那么你认为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准则是什么?
           
    正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教师:难道为了国家利益,就不惜放弃国际主义基本原则吗?
           
    正方:老师你讲过,外交政策既要遵循原则,但更要讲究灵活。伟大导师列宁在一战期间不也是与德国签订了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吗?这条约充分体现了列宁在外交政策上的灵活性。做为列宁的继承者斯大林同志又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反方: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的苏维埃俄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之下。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必须做出暂时的让步。而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的苏联,工业生产欧洲第一,军事力量十分强大。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正方:大家知道,早在1937年,德、日、意三国法西斯已结成了三国军事轴心,日本军国主义也早已制定了“北攻苏联,南夺南洋”的战略。如果苏联拒绝与德签约,德国就会首先进攻苏联,那么日本北攻苏联的战略就会占上风,苏联就要首先面临法西斯东西夹击的可能,而英法必定坐山观虎斗。
           
    反方:我不同意,他所说的可能性等于零。
           
    教师:你的根据在哪?
           
    反方:众所周知,日本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到1938年10月占领武汉后,它再也没有兵力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进攻,此时日本又何来兵力与德国联合夹攻苏联呢?
           
    反方:而且根据德国速战速决计划,也绝不会选择苏联为首攻目标的。这一点历史上的教训,希特勒应该是明白的。
           
    教师:这历史上的教训,你具体指什么?
           
    反方:如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一战中德国进攻东线,都无法使俄国屈服。因此我也认为,苏联的强大以及领土的广阔,希特勒是绝不会进攻苏联的。那么苏联签约就显得绝不应该,它使德国避开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使纳粹势力猖撅一时。
           
    正方:如果不推迟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卫国战争能取得胜利吗?如果英法美不遭到法西斯的进攻,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会形成吗?如果不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能取得最后胜利吗?二战结局充分表明,苏联外交战略无可厚非。
           
     反方:请问对方,你是否知道由于苏联缺乏警惕,卫国战争初期苏联遭受了多大损失?是否知道由于苏联的行为,在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了多少混乱?是否知道苏联的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还与德国签订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附加协议书》?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该条约不仅麻痹了苏联人民,也反映出苏联的行为是十足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
           
    教师:你这些材料来源何处?可靠不可靠?
           
    反方:我从《第三帝国的兴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两本权威著作中都看到了这方面的详细资料。而且后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苏联在德国突袭波兰后,出兵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带。
           
    教师:好!历史探索研究就是要有根有据,尽量多占有史料,增强说服力,做到史从证来,论从史出。
           
    学生:我们几个人已经决定把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利弊得失,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做进一步探讨,并请你担任我们的指导老师,好吗?
           
    教师:这是我的职责,我一定尽力和你们搞好这一课题。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学生投入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来,丰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丰富大家的学习生活。
            
   

 

三、教师说课
           
    高中历史基础型课程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案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辩驳探究,我认为除了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外,主要是具备了三个重要前提条件:一是这个问题有探索研究的空间。本案选择史学界争论十分激烈的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通过正反比照、因果剖析、旁敲侧击、析疑解答得到方法操演和思维训练,有效地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这个问题有知识建构的过程。讨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按照“史从证来,论从史出”的原则,学生必须在自己的知识背景中审视,必须以自己已知的史料(主要指通过学习发现的)予以论证,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整合,将讨论引向深入。问题如果过易或过难,过简或过繁,脱离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自我建构能力,都难以引发探究。三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本案在我的质疑、追问、点拨下使学生的辩驳一步一步推向深入,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设计要求,凸显出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诚然,我在本节课上导得还不多、不深、不全面,需要不断地实践总结,使其真正地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和判断者向学习的引导者和协作者的转变。
            
   

 

四、专家点评
           
    叶小兵(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这一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探讨,以辩论的形式发表各自的见解,对历史问题进行评说。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问题的研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进行考察,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联系的方法,不仅与苏、德两国的国家利益相联系,还与当时英、法和日、意等国的情况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并与历史上的情况进行对比(如拿破仑远征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等)。能够以历史的视野来全面地、客时地方所具体的问题,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这正是历史学习和探究所需要的。教师在组织这一活动时,注意了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探究问题,尤其是把这场辩论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一种跳板,引出了继续深入学习,即学生主动要求研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利弊得失。
           
    略显遗憾的是,这一辩论活动还没有充分地展开,学生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所依据的证据还较为单薄,论证也没有深入下去。如果提出建议的话,可有以下几点:
           
    1.从研究问题的视角上讲,应该明确认识主体的角度是现在我们对这一历史问题的考察的前提条件。这种考察既要考虑到当时和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情况,又要考虑到苏联当时所面临的局势。如果一方是站在当时苏联的立场上论述问题,另一方是站在现在国际关系研究的角度上论述问题,角度不一样,双方就很难对等对话了。
          
    2.从对问题的探讨上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这一历史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评述,还需要深入研究,掌握大量的村料,并把材料作为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从研究的方法上讲,无论是辩论的正方还是反方,都应该力图全面地分析该条约签订的背景、内容、意义及对以后事态发展的影响。
           
    4.从辩论活动的组织上讲,辩论双方应对本方的观点有综述性论述,并对对方的观点有直接的评论,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驳。教师在组织课堂辩论时,可以把学生分为正、反方,也可以分为三方,即有一第三方──评论方,他们可以对正、反方的观点进行质疑或评说,随时加入到辩论之中。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