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推荐:文化史专题4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5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6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7习题
推荐:文化史专题8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1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2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3习题
推荐:政治史专题4习题
最新热门    
 
精品推荐:“走进金字塔”探究性学习及点评

时间:2009-10-18 17:08:32  来源:寇秋红
 

精品推荐:“走进金字塔”探究性学习设计

感谢上海菊园实验学校寇秋红老师

一、背景介绍

2002年9月17日,机器人“金字塔漫游者”探访胡夫金字塔,同时,考古学家打开被称为胡夫金字塔“监工中的监工”的石棺。由于传媒的宣传,开学伊始,学生们在课堂内外纷纷谈论有关金字塔的话题。我及时抓住学生们的这一兴奋点,依托九年级第一学期的《历史》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和互联网等搜集有关金字塔的材料,并针对教材提出相关问题,要求他们做到“问题的提出源于史料,问题的解决依据史实”。

学生的疑问是多方面的:“金字塔究竟是法老的坟墓,还是古代的天文台?或者是外星人来到地球的落脚点?”“金字塔究竟是古埃及的奴隶、平民所建,还是地球上某个消失的文明所留的遗迹?或者是外星人所建?”“金字塔的建设者是被迫参加的吗?”“法老的咒语真的有效吗?”……有的问题虽然很幼稚,但却都是对教材所陈述的观点或结论的挑战,闪耀着思维的火花。

经过筛选,我发现“金字塔是谁建造的”这个问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又有利于实现让学生学习搜集信息、筛选信息、运用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意识的课程目标。于是,我以此为主题,实施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过程

(一)第一次研究课

1.分工协作,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根据对“金字塔是谁建造的”这一问题所持的观点,自愿组合为不同的小组。要求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对本组观点进行完善,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驳。如果在准备中改变了观点,可重新加入相应的组。

2.辩是论非,启发点拨

 
上课伊始,让学生用5分钟通过大屏幕展示课前做好的课件,陈述金字塔在选址、布局、规模和数字等方面的种种神奇之处,激发大家更大的兴趣。

教师:任何正确的历史结论都应来源于历史事实,但历史事实已经过去,因此,我们只能依据反映历史事实的材料(即史料)来了解历史。教材中说,胡夫金字塔是“被强征来的民工和奴隶,每十万人编成一班,每班服役3个月……前后用了30年才建成”的,其依据的材料是什么呢?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学生甲组:教材的结论所依据的材料源于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希罗多德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他曾多次去过埃及。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载,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从“阿拉伯山”(西奈半岛)开采来的,修饰其表面的石灰石,是从河东的图拉开采运来的。古埃及人用钢或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眼,然后插进木楔,灌上水,当木楔子被水泡胀时,岩石便被胀裂。他们将开采到的石头装在木橇上,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就这样,砌一层石,堆一层坡,逐渐加高金字塔。古埃及的奴隶花了整整30年的时间建造了胡夫金字塔。我们同意希罗多德的观点,因为他在两千五百年前到过埃及,而且他对其他地区历史的记述基本上都是准确的。

学生乙组:我们不同意甲组的观点,虽然希罗多德早于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到过埃及,但那也毕竞是在金字塔建成后两千年了,他没有亲眼见到古埃及奴隶建造金字塔,因此,他的记述只能算二手材料,不一定可靠。考古学家测算,建设金字塔时,埃及当时的居民至少有五千万人,否则难以提供工程所需的粮食和劳力。而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地势狭长的尼罗河流域所有的耕地根本不足以维持五千万人的生存。再者,利用滚木固然能将庞大的石块运到工地,但滚木需要大树的树干才能做成,可尼罗河流域树木稀少,而且尼罗河流域生长的棕搁树质地较软,无法充当滚木。因此,金字塔不可能是埃及人建造的。我们更倾向于柏拉图的说法,金字塔是消失的大西洲(传说中的陆地,后沉没于大西洋中)文明的遗迹。正如柏拉图所记述,在我们人类文明产生以前,大西洲人已创造出远远超出我们今天能想象到的文明。百慕大三角区之谜正是我们观点的佐证,许多轮船、飞机都神秘地消失于这一地区,以致今天我们仍不敢进入这一地区。

 
学生丙组:甲、乙两组的观点我们都不同意。按照甲组同学所陈述的方法,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很难建造出同学们在大屏幕上已展示的充满种种神奇之处的金字塔,更何况五千多年前。乙组同学的说法也不可信,既然在我们人类文明产生以前地球上就已出现远远超出我们今天所能想象到的文明,为什么我们今天的考古发掘对此一无所获?早已绝迹的恐龙我们不是都发掘出并复原了吗?为什么大西洲文明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正如乙组同学批驳甲组同学运用的是第二手材料一样,乙组同学也用了二手材料,因为柏拉图也出生于金字塔建造之后两千多年。因此,我们认为金字塔不可能是地球人所为,只能是我们现在还不熟悉的外星人所建。

学生丁组:在考古发掘没有找到新的证据以前,我们虽然还不能回答乙组、丙组同学的疑问,但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我们更倾向于甲组同学的观点。虽然甲组同学运用的是二手材料,但不是所有的二手材料都是不可靠的,更何况希罗多德记述的其他地区的历史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对甲组同学的观点有所修正,即金字塔不是奴隶被迫修建的,而是平民自愿修建的。因为在修建金字塔时如果修建者不怀有一颗虔诚的、精益求精的心,只要有人,哪怕是极小的一部分人有懈怠或破坏行为,金字塔就不可能保持我们今天也难以保持的精度。埃及的纸草文书上也记载,古埃及人认为他们的法老是上天的神仙,若能为法老修建一架通往天堂的阶梯,那么在来世,法老就会保护他们。因此,古埃及所有出色的雕刻家、泥瓦匠、工程师以及数不尽的平民都是心甘情愿花费毕生的精力去为法老修建金字塔。

教师:同学们陈述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甲组同学的追根求源,乙组、丁组同学的质疑求真,丙组同学的大胆设想,都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所必须运用的方法。历史注重的是证据,即“史从证出”。我认为各组同学都还缺乏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乙组和丙组的同学。9月17日的考古探险会有什么新发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第二次探究课

 
9月17日,学生观看央视的现场直播后,组织他们继续讨论。

学生丁组:今天的考古探险虽然只得出“石门后面还是石门”、“石棺内没有木乃伊,没有任何陪葬品”的结论,但它更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同学们在电视中已看到,考古发现,五千多年前的吉萨高地是一个大工场,来自于埃及各地的2万名劳工生活、工作在这里,他们的食物不仅有面包和啤酒,而且还有鱼肉和牛肉。他们享受着较好的医疗,一位男子的前臂被压伤后,医生还对他施行了截肢手术。在金字塔的一些石块上发现的标记也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证据。专家们认为这些标记是劳动者写明他们的工作,以表达他们为建造金字塔而感到自豪的印记。这些标记是以古代象形文字书写的,它们是劳动者的人名。正如埃及金字塔博物馆馆长、古埃及学专家哈瓦斯博士所说:“如果你发现了金字塔建造者的墓地,你就可以改写历史”,“石棺中发现的遗骸充分证明了,正是古埃及人民修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金字塔。”

今天的考古发掘确实改写了历史:劳工建造了金字塔!

教师: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材料和历史记述来看,我倾向于丁组同学的观点,但我期待着丁组同学能发现新的证据解释乙组、两组同学的疑问,同时我也期待着乙组、两组的同学能找出证据证明自己观点。历史学科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寻求新的证据中得到发展的。同学们,你们的探究精神和行动将是历史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教师说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围绕“谁建造了金字塔”这个切口比较小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渠道,特别是从网上搜集材料,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展示时,我要求他们用口头的形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完善或辩驳,这些目标基本达到。本课的最大不足是课堂辩论时间太少,未能充分展示学生们的辩才,使他们感到意犹未尽。

四、专家点评

 
走进金字塔,走进历史,走进历史学习和探究!本案例充分利用了不可多得的世界级考古活动,融形象、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与理性的主题探讨于一炉,使学生经历了一次从挑战权威(教材中的解释)提出问题,寻找材料分析问题,到“现场”感受考古过程,深化历史认识的研究性学习。由此,学生感受到了金字塔的神秘莫测所透出的神奇魁力以及留给人们的无穷遐想,观察到现代史家考古发现、探寻证据的智慧、艰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体会到史学“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的精髓所在。可以相信,这次研究性学习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然而,就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而言,本案例尚有可深化之处:

首先,学生的辩论涉及了史学的思维方式或规则,很有典型意义,不知寇老师为何没有着力指导。甲组强调了希罗多德的记述,理由是希氏“早于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到过埃及”,而且他的其他历史记述是正确的。乙组虽然看到了甲组第一个理由的错误,却没有看出错在希氏对金字塔的这个问题也是一种尚待证实的假设,根本算不上“二手材料”;甲组的错误还在于从希氏的彼正确不能推出希氏的此正确,这是一个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而且,希氏其他的记述也并非都是正确的;另外,“两千五百多年”应为两千四百多年或近两千五百年,距金字塔的建成约两千多年。乙组对柏拉图的假设用了“倾向于”是谨慎的,但没有具体说明为什么倾向于柏拉图?更有意思的是用“百慕大”的类推来作佐证,这不正是借此帮助学生懂得类推思维的创造力和容易出现的误区的机会吗?丙组的推论出现了大前提错误,当今的考古并未发展到能发现一切被淹没的历史的水平,恐龙的发现不仅不能证明我们已发现了过去,相反,却证明了我们还有许多未发现。丙组对自己的“外星人”解释用了“只能是”一词,这又犯了非常武断的逻辑错误,既然是假设,就不应当把话说绝,是不是可以建议他们用“可能是”来假设呢?丁组再次犯了甲组“二手材料”的错误。从其修正案上看,却有明显进步,有了更多的依据,应当给予指出,假设的正确率与其依据的质、量是成正比的。更何况后来看到的考古情况又为丁组的假设增加了依据。如再仔细一点,丁组原先假设是“平民”,后改为“劳工”,何不问他个为什么?

其次,课前及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各组成员是否出现过由于观点的变化而发生的调整?小组成员是如何协作、探究、交流并取得一致意见的?小组之间是如何听取他人意见,如何用事实来坚持己见或修正结论,或反驳他人的?就研究性学习而言,对这些过程性问题的认真观察、指导和说明是不可缺少的。

其三,在观看实况录像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想、讨论与问题似乎还可以作些介绍,这里面往往会有深化研究性学习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