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余洋:人文化·人本化·
余洋:历史配套地图册理
杨洋:人教版《明清君主
于洋:“电气时代的来临
最新热门    
 
刘洋:纳粹德国二战大屠杀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8:33  来源:刘洋
 

刘洋:纳粹德国二战大屠杀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2005第6期编译 
 
 
      学科:历史
      年级:八年级
      类型:抛锚式历史教学案例
    “锚”:《魔鬼数学》(影碟);《待我们再次相逢》(书)
      参与者:八年级教师和八年级学生


      主题学习计划
      本单元利用这两个“锚”作为学习大屠杀历史事件的催化剂,促进学生了解大屠杀爆发背景和起因,体验当时参与者、受害者和救助者等不同人们的经历,反思这段特殊时期的政治决策引起的相关后果。
      学习结束时,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完成相关的终结性学习项目。
  
       学习目标
      ◆学生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纬度探究大屠杀发生的缘由,进一步明晰大屠杀发生的大环境。
      ◆学生能列表比较救助者和参与者的性格特征。了解在这一历史事件中,不同的人(救助者、抵抗者和犯罪者等)分别承担的社会角色。
      ◆学生理解决策错误导致的后果,并学会作出明智的决策。
  
      终结性学习项目指南
      学习方法:可用调查访谈法。
      学习方式: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
      学习成果展现形式:学生用多媒体展示调查研究内容,可用博物馆陈列展形式展出,以便其他学生浏览时充分体验调查内容。

      教学步骤
     
第一阶段,设置情景
      1.学习目标:
(1)向全班介绍二战纳粹德国大屠杀历史主题的学习和抛锚式教学的理念。
(2)定义、列举学生需思考的问题类型。
      2.学习资源:
无。
      3.教学程序:(1天)
(1)教师介绍高水平问题的概念,指导学生进行一种新的、更有深度的思考。
(2)学生向教师提问,在整个单元鼓励学生进行高水平质疑,即问题须具有一定水平。(询问事实的客观性问题或私人问题可不予回答)可让全班同学评价问题是否具有高水平,例如将全班分为两组,每组提出一个高水平问题得一分。
(3)教师描述抛锚式学习。为全班学生能真正地受益于共同经验,强力推荐学生花两个星期阅读“锚”情景书——《待我们再次相逢》。
(4)教师了解学生关于大屠杀最初想法和可能产生的疑惑。
      4.学习小结:(学习笔记)
通过学习本单元,你想了解大屠杀哪些内容?
     

 

第二阶段,观看“锚”
      1.学习目标:
观看电影《魔鬼数学》,感受“锚”情景。
      2.学习资源:
电影:《魔鬼数学》影碟。
      3.教学程序:(2~3天)
全班同学利用两天时间观看《魔鬼数学》,体验影碟“锚”情景。
      4.学习小结:(学习笔记)
(1)从影碟第一部分挑选一个人物,考虑此人能否在大屠杀中幸存。(第2天)
(2)你对这部电影有何感想?喜欢此电影吗?为什么?(第3天)
       
第三阶段,复述“锚”故事或片段
        1.学习目标:
(1)分享对“锚”的共同认识/理解。
(2)确定“锚”中重要场景与片段,并标示以便日后使用。
(3)将“锚”作为了解大屠杀的窗口。
(4)思考大屠杀发生缘由。
(5)比较/对比影碟和书这两个“锚”情景对大屠杀的描述。
        2.学习资源:
(1)电影:《魔鬼数学》影碟。
(2)书:《待我们再次相逢》。
(3)大屠杀相关报纸。
(4)记分牌。
(5)学生在影碟中的标示。
(6)学生在书本中的注释。
(7)准备讨论的卡片。
       

 

3.教学程序:(4~7天)
(1)全班学生在观看电影、阅读书本“锚”情景后,在教师指导下复述或重构事件。
(2)教师可用以下指导性问题辅助学生复述:
①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主要人物是谁?
③人物的角色/地位如何?
④事情发生时间和地点?
⑤你喜欢还是厌恶故事?为什么?
⑥故事唤起你什么情感?
⑦故事讲述了有关大屠杀什么内容?又是如何讲述的?
⑧故事中最重大、最有意义的事件是什么?
⑨故事中最关键要素是什么?
(3)将影碟或书“锚”情景讲述的内容分成不同场景。首先教师列举一个对学生理解、共享“锚”有重要作用的场景。然后,进一步解释选此场景原因及它如何有助于学生理解整个事件。
(4)学生分组。要求每组从“锚”情景中选出最重要场景并阐明理由。
(5)学生按事件发生顺序排列“锚”情景中重要场景,命名各场景并写出表明这些场景重要原因的关键词。
(6)小组与全班共享所选情景。教师把每组精选的重要场景按年代顺序贴在墙上。
(7)最后全班使用卡片进行高水平质疑与讨论活动。如将全班学生分两方,给每个学生五张正面卡片,发一次言就翻一张卡片,一旦五张卡片都翻成反面,此轮讨论中就无发言权。假如所有学生卡片都翻完了,就开始下一轮讨论。可见,卡片有助于全班学生平等参与深层次/投入性讨论。学生应尽量提出能引人深思的高水平问题,讨论主题可包括影碟与书两个“锚”情景有何异同,这两个“锚”分别展现大屠杀哪方面,为什么人们体验有天壤之别等。
      
4.学习小结:(学习笔记)
写下《待我们再次相逢》的读书笔记。
(1)你从书中了解大屠杀哪些内容?(第4天)
(2)影碟与书两个“锚”情景,你与哪个接触更多,获得更多知识?为什么?(第5天)
(3)分解“锚”情景能否引导你对故事有更深层次理解?(第6天)
(4)你认为最重要的情景和片段是什么?(第7天)

      

 

第四阶段:学生调查研究并陈述
       1.学习目的:
(1)思考、理解大屠杀爆发原因。
(2)从大屠杀中选一个小主题,归纳相关资料,分析意义,整合呈现。
        2.学习资源:
(1)电影:《魔鬼数学》影碟。
(2)书:《待我们再次相逢》。
(3)图书馆书籍。
(4)电子资源/网站。
(5)展示软件(如Hyperstudio,
PowerPoint)。
(6)粘贴板。
(7)记分牌。
(8)指导每个主题的问题。
        3.教学程序:(8~12天)
(1)将学生分成六组,分别从社会、技术、经济、政治、科学和地理六方面调查大屠杀爆发原因。为每组调查主题提供相应指导性问题。例如,对政治小组,辅以这样问题:大屠杀期间哪个集团在纳粹德国掌权?目的是什么?如何达到目的?
(2)为学生查阅图书馆书籍或电子资源提供充足时间。要求每组从影碟或书“锚”情景中至少选一个与自己调查主题相关的情景,并将其作为促进调查因素,分析效果。
      4.学习小结:(学习笔记)
      记下最初有关大屠杀知识/理解上疑惑。
(1)你将如何发觉事实?(第8天)
(2)对大屠杀因果有何推论?(第9天)
(3)与你而言,学习大屠杀历史有意义吗?为何觉得对你付出时间和努力是有意义或没有意义?(第10天)
(4)通过调查,你了解到哪些重要事件?为什么?(第11天)
(5)哪些是你从其他同学陈述中了解的最重要的事件?(第12天)


      

 

第五阶段,情景决策
       1.学习目的:
(1)通过影碟或书“锚”情景所表现的人物性格,阐明从犯罪者到受害者等一系列人物性格特征。
(2)根据他们的结局分析其性格特征。
(3)明确促成两难境地决策时所需因素。
(4)理解“替罪羊”结局,分析不干涉“替罪羊”有何影响。
(5)解释“替罪羊”是如何促成大屠杀。
       2.学习资源:
(1)电影:《魔鬼数学》影碟。
(2)书:《待我们再相逢》。
(3)大屠杀报纸。
(4)记分员。
(5)用信封封上指导性问题,即六个两难问题。
       3.教学程序:(13~15天)
(1)介绍人物性格连续统观点。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根水平线,一端写“具有牺牲精神的援助者”,另一端写“凶残的参与者”。全班学生考虑“锚”对各种人物性格特征的描述,根据人物行为,将其填入人物性格连续统表中相应位置。
(2)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要求他们从“锚”中选择两个以上人物进行分析。对每种性格建立一个鉴定其特征的性格网,网上得有支持性格的证据。按性格连续统排序性格网。组建人物性格网时可考虑以下问题:
①此人物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分别表现出哪些性格特征?
②如何描绘这些人物性格特征?在哪些场景中进行描绘?和谁一起描绘?
③时代背景对这些人物性格有怎样的影响?又如何表现?
④你所观察情景中有怎样的社会烙印?
⑤性格特征对人物造成什么结果?
⑥除了实际后果还有何潜在影响?
(3)全班学生分成六组进行处理两难问题活动。全班学生需要考虑:影碟中人物决策两难问题时,所必须面对的潜在和实际后果。从“锚”情景中挑选一个两难问题并用信封分给每组学生。学生沉浸于信封所限定情景中,通过小组形式辩论、决策应做什么?
(4)全班共享决策两难问题过程。鼓励学生挑战他人观点,辩护自己观点。各因素如何影响他们决策?对同一两难问题,什么因素促使学生作出不同决策?
(5)本单元最后陈述的概念——“替罪羊”。全班集体讨论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替罪羊”例子,及他们在“锚”情景中看到的“替罪羊”。思考今天生活与大屠杀有何联系?是否曾经有类似大屠杀的事件再次发生?作为个体,学生应如何履行世界公民的义务?学生能在自己的小社会关系圈里产生影响吗?学习大屠杀后如何使学生发生变化?
       

 

4.学习小结:(学习笔记)
(1)勾勒一个自己性格拓扑图。(第13天)
(2)陷于两难处境时,你通常有何想法?你的小组是否认同你的观点?什么因素促成你进行决策?(第14天)
(3)回想他人受“替罪羊”之苦时,你扮演什么角色?你做了什么,没做什么?现在你又会做什么不同的事?(第15天)
(4)评价单元。你喜欢以这种方式学习大屠杀历史吗?你将发生什么变化?你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又是如何变化?学习大屠杀历史最震撼你的内容是什么?(最后小结)
       资料来源:http://www.vanderbilt.edu/icp/lessonplan/Holocaust/holocaust_home.html2005-3-30

(译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33002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