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大家评说诸葛亮(1)
大家评说诸葛亮(2)
大家评说诸葛亮(3)
大家评说诸葛亮(4)
大家评说诸葛亮(5)
大家评说诸葛亮(6)
大家评说诸葛亮(7)
大家评说诸葛亮(8)
大家评说诸葛亮(9)
大家评说诸葛亮(10)
最新热门    
 
诸葛众:《六国论》学科电影整合文本

时间:2009-10-18 17:09:23  来源:佚名
 

《六国论》学科电影整合文本

临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宋秀丽  甄立国  李艳梅

刘淑杰  鲍美英  黄俊玲

 

编者说明:尽管这是一节语文课,但与历史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希望历史老师能从这节语文课教学设计中获取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为了响应国家教委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充分利用影视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我们临河一中高一语文组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在电教组老师的支持下,集体创作了《六国论》学科电影整合教材。

 

创作意图

一、系统把握历史,深刻理解教材

先秦时期的历史是一段错综复杂的战争史,史料纷繁,学生很难系统地把握它,而高中语文教材中又选取了许多与先秦历史有关的篇目,这就要求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宏观的、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我们开展了这项工作。

二、开拓发散思维,培养唯物史观

《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观史察今有感而发的史论性文章。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认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苏辙以为“(六国)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自相屠灭”,“致使秦得伺其隙以取其国”;李桢则以为“六国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视秦无异”,这些观点皆为一家之言,对秦灭六国这段历史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如何看待古人的观点?六国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六国论》学科电影整合教材将一段繁杂的历史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以便学生能够宏观地了解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培养学生辨证思考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制作这部学科电影整合教材的推动力。

三、借鉴历史教训,投身今日发展

七国之间的攻打杀伐、缔交结盟无一不是为了保全发展自己。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也许都会想到,倘若六国联合一致,协同作战,那还会迅速亡国吗?可见,在那个战火四起的时代,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多重要。现在,这种精神依然没有过时,在这个社会日益精细的今天,学会合作是成功的一大前提,所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分外重要。

战国时期,统一是大趋势,只有看清形势的发展,积极发展壮大自己才能在统一大业中处于有利地位,秦统一天下就是一个证明。顺应历史的发展在现在依然具有借鉴作用,只有投身于世界发展的大潮中才有可能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史实,让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这也是我们创作这一作品的初衷之一。

 

影片特点

一、史料的系统性

战国时期,国家众多,战争频繁,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不断涌现,这些庞杂的历史史料难以在短时间内理清头绪,以致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将此段历史以国别为经、时间为纬进行了宏观的、系统的整理,将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转变为脉络清晰的历史画廊。

二、教材的形象性

学科电影整合教材是集图片、声音、文字于一体的现代教学教材。它将繁杂、错综的历史以一种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应用的广泛性

战国历史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屡有涉及,有许多篇目以其为背景,或与其有关,如《过秦论》、《阿房宫赋》、《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荆轲刺秦王》等,《六国论》学科电影整合教材对这些篇目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

 

 

 

创作过程

基于以上创意,我们选取《六国论》这篇文章制作课件,经过认真的讨论研究,我们确定了以下制作步骤:

一、搜集史料

战国历史在众多史书中都有涉及。为查找史料我们阅读了《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大量书籍,观看了《中华历史五千年》、《东周列国·战国篇》、《秦始皇》、《荆轲刺秦王》等影视资料。在查寻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后,写出脚本,为制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筛选信息

获取大量文字图片资料之后,我们按照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变法图强和战国风云的顺序分头整理。容量最大的是“战国风云”部分,这部分又以国别、时间顺序来整理,并将它们系统地组合在一起,以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

三、图文组合

图文组合工作是创作教材工作中最关键、最复杂的部分。在整理好文字材料的基础上,配以相关图片并配音,使教材转化为图、文、声并茂的学科电影整合教材。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将系统性、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作为这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变抽象复杂的历史史料为感性具体的影音文件,以此作为最高宗旨。在制作过程中我们精益求精,力求制作出出色的电影教材。   

 

 

创作内容

一、课文朗读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已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及写作意图

1、作者简介

苏洵(公元1006——公元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一生卓有才识,但郁郁不得志。在治国方面,他针对当时的形势,主张用强政。在军事与外交方面,公开反对向辽、西夏进行贿赂。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有力推动者,他主张文贵自然,他的文章新奇、别致、角度独特,以政论见长。苏洵的一生,以其独到的思想和创作,影响了时人,对改变北宋文坛风气起了巨大的作用。“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表达了人们对苏洵父子的仰慕与钦佩。

2、时代背景

北宋初年,宋太祖鉴于唐、五代十国的历史教训,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象一把双刃剑,在巩固皇帝专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散宰相的权利,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国家机器运转不灵;武将频繁地调换,使得兵将不识;军队人数虽多,但战斗无力。公元1005年,北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公元1044年,又与西夏讲和,靠大量的白银和绢帛求得苟安。凡此种种,使得北宋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写作意图

针对北宋统治者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苏洵用这种“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事人物或评价经史之言,正其谬误”的史论文体,将六国破灭的原因定位于“赂秦”,借此讽刺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辱,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三、变法图强

继春秋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生产力飞跃的发展起来,生产关系也跟着转变,地主封建政权社会逐步形成,各国统治阶级为适应这种形势变化,纷纷进行改革。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国力的壮大,都是通过变法获得的。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历史洪流,构成了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历史最长、成效最为卓著的一次社会改革运动。

魏国:李悝变法  三家分晋,魏国除奸,年轻的魏国有了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魏文侯,由于魏国处于“四战之地”的地势,这种忧患的环境使魏文侯成了战国时期最早推行变法的国君。他任用翟黄为相,改革弊政;用乐阳为将,攻略中山;以李悝为国师,教授《法经》,以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机。(接着介绍几个精彩片段:李悝献《法经》及文侯看后的感受;拜李悝为国师;传授变法内容。)

 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两次变法。内容有:改变井田制,国家承认井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军功越大,爵位越高,所赐田宅越多。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建立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接着播放一段关于变法的精彩片段,大意是:秦国老臣、太子岳父——甘龙坚决反对变法,商鞅执法严明,当众斩首,太子出面阻止无效,恼羞成怒。)

赵国:赵武灵王推动了胡服骑射的重大改革,他学习少数民族的骑兵战术,改穿胡服,也就改变了商周以来车战为主的军事传统,把骑兵战术引入华夏,意义深远,这无疑增强了赵的力量。(之后插入一段关于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精彩片段,使人们能够更形象、生动的体会当时的情形。)

楚国:公元前391年,楚悼王任用卫国人吴起主持变法。内容有: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力行法制,严明法令,裁减无能无用的官员:整理财政,节省费用,奖励耕战,加强国防,建设国都,重视人民生计。吴起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改善财政和增强军事力量方面,缺少改革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内容,更未对土地所有制问题有所改革,所以,他的改革阶级基础不深,没有获得新兴地主阶级和人民的广泛拥护。

齐国:威王图治,内容有,修明法令,整顿官吏;注重选拔人才;注意整顿军队和发展生产。通过改革齐国的国力不断强盛,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燕国,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听取大臣的建议,筑黄金台,招贤礼士;重用乐毅实行改革,在政治、军事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古老的燕国焕发了青春,  提高了燕军的战斗力,增强了燕军的士气,使燕国跻身于强国之列。

韩国:公元前354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改革。内容有:通过法治实现君主专制独裁,通过法治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统治,剥夺旧贵族的特权,但改革未能使韩国社会的落后因素得到改变,没有给韩国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四、战国风云

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发生了三家分晋的事,诸侯中的晋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了,而周王却承认了这一犯上作乱的事实,这件事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战国,顾名思义就是频繁的兼并战争。春秋的局面被打破了,天子既然没有了威力,那么谁有实力都有可能威慑天下,打来打去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并列的强国,史称战国七雄。

由于七个强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逐渐强大,因此七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就转化为封建统一的战争,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魏国独霸时期,秦齐对峙时期,秦赵大战时期,秦统一时期。

 

第一阶段:魏国独霸中原时期

1、魏国的强盛

战国初三家分晋,魏占据今山西西南部,在魏文侯时任用李悝变法使国力迅速增强。魏国依靠三家分晋时与韩赵的联盟,而且分别于公元前408年占秦国河西,公元前404年攻入齐国,公元前371年占楚国鲁阳,魏国势力的急剧壮大引起韩赵两国的不安,公元前369年,韩赵趁魏国争王的内乱而在浊泽大败魏军。三家联盟破裂,魏国陷于孤立。但新继位的魏惠王凭借雄厚实力打退了韩赵,巩固了政权。

2.魏和赵齐韩的战争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战国的局势发展为越来越激烈的兼并战争,地处列国包围之中的魏国在魏惠王统治时期西战于秦韩,北战于赵,东战于齐,成为著名的四战之地。在连绵不断的征战中,魏国出现了一位熟悉兵法的军事家大将庞涓。此时的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重用田忌、田婴等人实行改革,国势强盛,成为同魏国相抗衡的大国。公元前356年齐国联合赵国建立了以反对魏国向外扩张为目的的“齐赵联盟”,公元前354年起兵包围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袭击内部空虚的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回兵自救,在桂陵遭到齐军阻击,魏军大败,这就是战争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是齐国军事家孙膑的一条妙计。当魏国攻打赵国邯郸时赵向齐求援,齐国派孙膑为军师救赵。孙膑不是直接发兵邯郸,而是围困魏国首都大梁,使魏国回救疲于奔命,然后大败魏军。马陵之战是孙膑直接对垒魏将庞涓,并用减灶计诱敌深入,最后致庞涓于死地。      

3.齐魏马陵之战争和魏的衰落

公元前342年,魏惠王派兵大举进攻韩国,魏大将庞涓率10万大军连败韩军。韩向齐求救。齐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孙膑利用 庞涓轻齐的弱点。确定了“退兵减灶”,“设伏歼敌”的方针。以逐日减灶的办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当魏军追至“马陵”的险要地方时,被齐军伏兵包围,十万魏军被歼灭,庞涓自杀,俘虏魏太子申,魏从此一蹶不振,齐国至此强盛起来。

 

第二阶段:秦齐对峙时期

1.对峙局面形成

    自魏被削弱后,齐强大,而秦国也在实行商鞅变法后日益壮大,这样就出现了秦、齐两大强国东西对峙的形势,两大强国彼此展开斗争,而赵魏韩等国内也分成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两派,从而展开了“合纵和连横”的活动。战国后期由于秦国的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于是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魏国公孙衍,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这叫合纵;而秦国则利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其中的一些国家,帮助秦国进攻另一些国家,这叫连横,这些代表人物统称为纵横家。六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时而加入连横,时而加入合纵。                                

2.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

公元前322年,魏用张仪为相,张仪提出联合秦韩攻齐楚的策略未被采纳,反被逐出秦国,而于公元前319年魏改用公孙衍为相,联合韩赵魏三国和秦交战,但结果是秦迫使韩国屈服。当秦国在西方扩张时,齐国于公元前314年趁燕国发生内乱而迅速发兵攻下了燕国国都,加强了齐与秦争雄的力量。

3.张仪拆散齐楚联盟

    楚国国土最大人口最多,楚联齐抗秦,秦派张仪向楚献六百里土地为代价换取楚与齐断交,楚怀王贪图便宜不听屈原劝阻而和齐绝交。楚怀王向秦索要土地遭秦拒绝后,于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秦在丹阳消灭楚军八万,使 秦国力更强盛,由于楚背齐,公元前301年齐魏韩联合攻楚,楚大败,大受挫折。

4.燕攻破齐国

燕昭王即位改革内政,励精图治,使国殷富。燕昭王派苏秦入齐进行反间活动,破坏合纵。公元前284年燕王派乐毅统率燕秦韩赵魏王国兵分五路攻齐,“济西一战”大败齐军。后来燕惠王即位改用骑劫代替乐毅领兵继续攻齐,而齐将田单用“火牛阵”夜袭燕军大获全胜,齐转危为安,但国力损失严重,秦齐对峙局面被打破。

 

 

 

第三阶段秦赵大战时期

1、秦远交近攻策略

齐楚的削弱为范雎在秦国推行“远交近攻”策略创造了条件,秦首先向实力最强的赵发动进攻。赵惠文王时期,得到楚国和氏璧,秦王原以秦十五座城相交换,面对这个阴谋,赵国大臣蔺相如持璧见秦王,当庭据礼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在渑池会盟中,蔺相如随侍赵王与骄横十足的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较量,面对强秦不辱国体升为上卿。他又谦恭忍让,处理好和大将廉颇的关系,使廉颇大为感动,形成了难得的一文一武拱卫赵国的局面。

2、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派大将白起攻韩,韩将上党献给赵而引起秦国不满,秦于公元前260年派白起、王纥进攻长平,秦久攻不下,便派人扬言“秦之所畏,独畏赵奢之子赵括”,赵王中计,以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急于进攻,而被白起围困长达46天,突围失败,赵括被乱箭射死,四十万大军全被活埋。

3.邯郸之战和窃符救赵

长平之战使赵主力丧失,公元前259年秦王派王陵领兵包围赵都邯郸。赵王派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为使者到楚国请求救兵,平原君在门客毛遂的协助下成功的和楚王歃血为盟合纵抗秦。魏王虽派兵救赵,但畏惧秦国围而不救。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窃取魏王调兵的虎符,假造王令夺得统兵权,楚与魏合力救赵,大败秦军,但秦军势力未减,仍向前发展。

第四阶段:秦统一六国时期

1.秦统一六国时机的成熟

战国末期,除秦以外的其它六国互相征伐,彼此争权夺利,连年的战争使各国实力受到极大削弱。而此时“远交近攻”蚕食诸侯”的秦国经过百年的积蓄,到秦王嬴政即位后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战略条件,秦王任用李斯、尉缭制定了“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策略,从各国内部进行分化瓦解,谋士带上重金财物被秦王分别派到赵、燕、楚、齐进行贿赂离间,使其不合纵,同时又收买六国重臣作为秦国内应。这一策略在秦统一过程起到很大作用。

2.秦统一六国的经过

秦于公元前230年首先进攻六国中最弱的韩国,俘虏韩王,灭韩。

秦破赵: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灾荒之机派王翦攻赵。赵派李牧御敌,连连击退秦军。但是秦军用重金收买赵重臣郭开,离间赵王与李牧,赵王杀李牧,而王剪趁赵国君臣上下离散之机攻入邯郸,到公元前222年赵彻底灭亡。

秦破燕:赵灭秦后进一步攻燕,燕太子丹无力抵抗强秦而于公元前227年派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现,秦以此为借口派王翦、辛胜率军在衍水击败燕军,燕王杀死太子丹向秦称臣。

秦灭魏:公元前225年,王贲率军十万包围魏都,引黄河水灌魏都大梁,三月后魏王投降

秦灭楚:灭魏之后秦军挥师南下派李信带兵20万伐楚失败,又于公元前224年派王翦率军60万迅速消灭楚军主力,公元前222年彻底灭楚。  

公元前221年,秦攻齐,齐王不战而降,秦灭六国设郡县,天下终归一统,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教学论坛

 

战国烽火硝烟弥漫,历史车轮滚滚前行,统一的趋势不可阻挡。在战国纷争的舞台上,秦何以能独当统一大任?六国为什么走向衰亡?苏洵以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苏辙以为六国“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自相屠灭”,“致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李桢以为“六国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视秦无异”。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么看待这段历史,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呢?

(学生讨论见影视材料,学生习作见文本材料---教学论坛·学生篇)

 

创作后记

 

《六国论》学科电影整合教材一经在课堂应用,便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听着那一段段图文并茂的史实解说,看着那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历史画面,学生对于战国时期那段纷繁芜杂的历史有了一个系统的全新的认识。各国的变法图强,国君的励精图治,文臣的奇计妙策,武将的决战疆


场,说客门人的奔走游说……这种种努力莫不是为了加强国力,以求统一天下的主动地位,而七国之间也就以此为目的,在天地之间,以中华大地为舞台,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剧。

看过电影教材之后,学生对六国灭亡的原因也有了各自不同的认识。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是为了表明他的写作意图——告诫北宋统治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苏洵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爱国激情使他发出了那样虽稍偏颇却更真挚深沉的由衷呐喊。学生说,七王合一其实是一个历史的必然的过程,百姓对统一的渴望,分久必合的趋势,诸侯国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天下一统的天、地、人的全部条件。

学生还纷纷表示,看过《六国论》学科电影整合教材,使他们更深更广的了解了战国历史,使思维得到拓展,视野得到开阔,知识得到加强,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把握史实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学生的由衷赞扬激励着我们,更使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充满信心和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开展电教改革工作——不要让孩子看所有的电影,要让所有的孩子看最好的电影。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