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德国人为什么选择了阿道
佚名:用联系的方法学历
9•11如何写入美国
把握教材内在联系  搞好
韩健平:为历史学辩护—
乡居•镇居•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郭店‧緇衣》考
TARİHTEN BUG&Uum
最新热门    
 
联系•渗透•点评•检测——文科综合中历史一轮复习四步教学法

时间:2009-10-18 17:53:42  来源:胡军哲
 

联系•渗透•点评•检测——文科综合中历史一轮复习四步教学法   胡军哲

 

 

众所周知,与“3+2”历史单科考试相比较,文科综合卷历史学科的试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从命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看,高考文科综合命题均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另一方面,从命题的内容和形式看,综合卷考查的知识,不再顾及知识考查的覆盖面。据统计:综合卷中实际考查的一级标题的覆盖率仅为44%,而二级考查的标题覆盖率仅为16%,也就是说综合卷中所考查的历史知识,仅仅是高中阶段所学的绝少部分的内容,若以课文的“章“统计,则不到20%。而且我们还可以明显地看到,试题的命制实现了由以前的“小切口、深分析”向“小专题、重记忆”的方向转变。毫无疑问,这些重大变化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尤其是高三历史复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适应这一形势也就成为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以往各地通行的三轮复习模式是否仍然行之有效?或者说这一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这几年,我一直在教高三历史,也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高三历史教学无论是复习内容还是复习步骤都必须“减肥”!基于此,我们便进行了一轮复习的教学模式(即由以往的三轮复习程序简化为一次性进行)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纵横联系、学科渗透、试题点评、综合检测四个步骤进行。本文试对其内容作一具体阐述,以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联系

        第一步是纵横联系,即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以某一知识为生发点,最大限度地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分散的历史知识类化,并经过提炼,进行理性思维,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是一轮复习中最重要的一步。

    举例来说,当我们在复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它为生发点,最大限度地联系到如下内容:首先,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就可联系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以及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全球化。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又可联系到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其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殖民扩张的过程。由此可以联系到世界近现代史上殖民扩张的主要阶段及突出史实,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崩溃过程。由殖民扩张又可联系到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过程。再次,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到欧洲的启蒙思想,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马列主义的诞生。由思想解放还可联系到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还有,新航路的开辟又是一次航海体验的过程。由此可以将它与中国明朝时的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分析,从中获得一些深刻的历史认识。总之,我们要做“联系”的有心人,如果学生每学习到一个知识点后能自觉地进行扩散联系,那么,经过一年的复习,就会做到对历史知识的运用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如下两点:

1.依托教材,整合知识。复习时首先归纳出本堂课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好本节知识内容。然后在分析本节重点问题时,引导学生打破教材原有体系,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之中的相关知识有序地加以类化、聚合、整理。如,在复习“隋唐文化”时,就可抓住“隋唐时期科技的新发展”这一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并从这些基础知识中分析认识到这一时期科技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由以前对自然和自然现象的认识发展到科技与社会实践的初步结合并推运动人类文明的进程。这一特征在宋元时期更加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有关史实加以说明)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到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及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历程。这里应指出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整合”,决非是对所有知识点的简单累积、罗列,其关键是要捕捉那些在历史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结点”(即我们所说的主干知识),形成知识链,织成知识网络,从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2抓住点,连成线,铺成面。 “点”即构成历史事物的“关结点”,“线”是历史事物之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面”则是反映历史时期或阶段的整个内容。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的废除、三大改造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等是“点”,由这些“点”就构成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条“线”,理解了这一点,也便掌握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这一专题的主要内容,并能从经济基础这一角度来审视中国近代社会各阶段的社会画面。这些也是高考能力要求所特别注重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点”“线”“面”之间的纵横联系。如:我们在复习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节的基础知识后,便要引导学生联系到资本主义的简要发展历程,以及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后给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关系(特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构筑起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整幅画卷。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教学程序中,我们必须坚持如下二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所“纵横联系”的内容应该针对《考试大纲》,针对学生实际,针对本节的重点、难点、疑点,而不是学生在课堂上信步由缰,乱联系一切。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理解《考试大纲》,掌握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2.主体性原则。即在复习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到“联系”中来,切忌教师包揽整个课堂,而使学生没有回旋的余地。这是我们复习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原则。我们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联系与思考,然后师生一起共同探讨订正,最后在下一节上课之前检查其掌握的程度。

二、渗透

     第二步是学科渗透,即在历史复习中渗透跨学科的综合思想,运用政治、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这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一轮复习中要自始至终树立的意识。具体说来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

    1.阶段特征的归纳体现跨学科综合思想。历史阶段特征是对具有阶段性的长时段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是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性。在“文科综合考试”的历史复习中,对阶段特征的归纳一定要体现跨学科思想。如,综合分析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的日益腐朽(政治)。(2)商品经济活跃,在此基础上,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3)“均田”口号的提出,表明农民反封建斗争已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阶级斗争)。(4)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及文学作品盛行(思想文化)。(5)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进步潮流(外交)。这样的分析,便很好地体现了历史与政治学科综合的思想,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史论结合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和诱发。

2.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历史问题。多角度是指从某个或几个特定的视角对同一事物进行分析;多层次是指从表象、内容,感性、理性等不同认识层次对同一事物进行分析。如,分析“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这一历史问题时,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进行:(1)经济基础。美国较好地利用了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垄断组织高度发展更易于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与盲目性。(2)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即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了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3)资源与市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源源不断的欧亚移民提供了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领土扩大和西部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美国领土两边濒临大洋,战争威胁少,发展环境好。(4)历史条件。封建历史残余(如法国小农经济、俄国农奴制残余等)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小。毫无疑问,这样的分析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历史问题。人类的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一定的地理环境在一定时期内对人类历史活动的范围和方式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人类的历史活动又是与政治活动紧密结合的。运用地理、政治知识来理解有关的历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验历史的现实感和责任感。因此,我们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如,对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圈地运动”进行分析,从地理学角度看,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年温差小,全年多雨。这种气候不利于小麦、玉米等谷物的成熟,但对多汁牧草的生长却十分有利,所以牧羊业得以迅速发展。从政治学角度看,“圈地运动”的推行体现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料羊毛,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这就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政治和法律手段,大规模推行“圈地运动”。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复习中运用历史知识来说明有关地理、政治现象。

三、点评

    第三步是试题点评,即在复习中,教师选择一些示范性例题(最好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命题意图、审题思路、解题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评析、指导,培养其对历史问题的感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复习过程中“授之以渔”的目的。这是一轮复习的飞跃。

    1.揭示命题意图。高考命题都有其独特的命题意图:或以一个知识点来考查深层次的理论思维,或以对特定历史阶段的重要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考查对历史发展本质问题的认识,或通过类似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纵横比较来考查深层次的辩证思维,或借助深远的历史影响来考查对重大方针政策的历史认识,等等。试题点评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揭示出了其独特的设计意图,学生答题时才会思路通畅,切中要害,想其(命题者)所想之言,答其(命题者)所答之语。如“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革命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该题是一道重在考查比较能力的宏观概括题,第一问旨在考查考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和阶段性特征的能力。第二问旨在考查考生逻辑推理能力,第二问的

 “不同”是由于第一问的“变化”引起的,即由于两次革命发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而引起的,这些正是考生难以把握的。又如,2004年文综全国卷关于“《国际联盟盟约》与《联合国宪章》”题,学生首先应该认真阅读好材料中的每一句话,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格老秀斯的主要观点,再来分析其外交主张的积极意义。此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有时命题者还故意把易混、易错知识点夹杂在一起来迷惑考生,给学生埋下“伏笔”、设下“陷井”,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时时在意,步步留心”。

    2.介绍基本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交给学生,使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解释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也是整个高三复习的统帅和灵魂。其次,适当介绍历史思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集中和发散等,会大大加强对学生的方法论指导。再次,适时介绍一些解题的技巧。如解答选择题的排除法、辨优法、求同存异法、逆推法等。为此,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指导,并且印发了相关的资料,其中就有关于审题与解题的方法指导。

    3.展现思维过程。教师在点评时,必须注意向学生展现自己解题的具体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历史问题所采用的“史观”和“史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引导,使他们获取解题的金钥匙,最终架起思维的彩桥。如,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其思维过程应是:⑴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个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⑵各派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是什么?⑶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⑷不杀蒋呢?⑸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逼蒋抗日,实现抗敌御侮的目的。

四、检测

     第四步是综合检测。检测可以采用笔试,也可以采用师生问答、讨论、质疑等形式。这是一轮复习的巩固阶段。我们极力反对在琳琅满目的资料中搞“题海战术”,而大力提倡“精选精练”。尽管文科综合中的历史试题突出的是对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的考查,而且突出的是对历史知识的再认与再现,但我们仍极力主张教师在复习中应最为细心地选题设题,努力创设出一些精妙的好题来,充分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具体说来,选题设题应注意三点:

    1.知识的高含量。即要求我们平时的检测题要最大限度地增加覆盖面,尽可能囊括最多的知识点,并充分融合、充分运用。如,2004年高考文综卷第12题:最早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开凿于(其中的四个选项分别为A.战国时期;B.秦朝;C.汉朝;D.隋朝),此题要求我们首先回忆到秦汉时期珠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越族,然后考虑到秦始皇为了征服越族而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联系了今天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真可谓曲径通幽、匠心独运!再如第39“能源问题”题之历史部分,就涉及到洋务派举办民用工业、民族工业的发展、晚清政府不同时期对民用工业的不同态度、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力作为一种新兴能源的出现等知识内容,它不但要求考生要仔细地阅读具体史料并从中概括出观点,而且要综合运用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并上升到规律性的总结与理论的高度。其知识容量可谓大矣!因此,我们平时的检测就应该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2.思维的开放度。高考试题以教材为依托,但不会照搬教材。高考试题一般选取新的角度甚至超出教材的观点来命题,并尽可能有效地测量出考生的思维个性,为其个性的张扬提供尽可能宽阔的发挥空间。这就要求考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具有开放性思维。如1997年“西进运动”题,旧教材对其积极作用并未涉及,而此题材料则恰恰是对其积极作用的描绘。又如1998年第45题,“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从材料内容看,中国代表团顶住美英压力,以不屈的姿态进行外交努力,这是很明显的,但学生往往因“反动政府”这一思维定势而对其全盘否定。文科综合考试实行以来,几乎每年都有这一类型的题目,如,2001年第41“非洲独立运动过程”题、2002年第39“清明上河图”题、2003年第37“长城”题、2004年(浙江卷)第37“西方人了解世界的变化”题等都充分地体现了思维的开放度。其实这也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因而我们在检测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见精神的培养,鼓励其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

    3.努力创设新情境。高考命题都注意创设新情境,或者将重大现实问题引入历史分析,让考生在全新的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这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尤其是近年的上海历史卷,图文并茂,诗词歌赋,雅俗共赏,充分展现出历史命题崭新的面貌,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如,2004年卷第28

 题,通过复旦大学赠予美国副总统切尼标有孔子图像的礼物来考查孔子的历史影响;第30题,以清末诗人邱逢甲的诗《春愁》为情境考查台湾问题;第31题,要求考生通过观察《老建筑与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来见证分析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第36题,要求考生就“文明新旧能相互,心理东西本自同”的对联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来谈谈自己对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的理解。这些试题仿佛使我们置身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让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起历史的角色,令人拍手称快!如果在综合检测中能设置一些这样的试题,既可使学生在高考复习中紧绷的神经得到松弛,也可使其领略到历史的魅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复习任务。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四步教学法”在教学步骤的时间安排上,每一个教学步骤可以安排一课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也可以在一堂课内完成四个步骤,具体情形要视教学内容而定。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们相信:经过不断探索与辛勤耕耘,文科综合中的高考历史复习一定会开出艳丽的奇葩来!

 

    主要参考文献

----------------------

    1.胡军哲:《归纳••选析点评••检测——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四步四课法》载《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

    2.胡军哲:《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文科综合中历史复习的三维释义》,载《中国考试》2003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1期全文复印转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