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张波:换一种角度把握中
孙显林:如何做好初高中
潘传振:例说利用教材训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佚名:谈谈乡土教材与国
校本教材开发中如何关注
刘向荣:如何开发作为课
林金木:如何使用历史新
兴化一中历史组:高三历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最新热门    
 
把握教材内在联系 搞好历史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25:09  来源:刘向荣
 

把握教材内在联系  搞好历史教学设计

                                                        宁海中学  刘向荣 董艰

    教无定法,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课堂教学设计就具有规律性意义。特别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因师、生及环境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各显其妙。如何系统地把握教材内在联系这个角度出发,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呢?本文试以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三册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为例,谈点粗浅的认识,求教于方家。

一.把握教材内在联系的重要性

1.把握教材内在联系是吃透整个教材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家都有这一共识:吃透教材是教师教学最起码的要求。教材没有吃透,谈不到很好的教学设计,更谈不到教学的艺术化。那么究竟怎样才算吃透教材呢?方法很多,笔者认为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就是吃透整个教材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 才能从宏观上了解教材编写意图, 掌握教材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揭示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由于历史教材的编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可能把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及过渡写得很清楚。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讲清历史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有一个联系的完整的印象,就必须深挖教材的内在联系。

    2.把握教材内在联系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内在需要, 也是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启发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应贯彻的原则,已被广大教师认同。但到底能不能启发成功,教师除了注意方法、技巧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教学内容本身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历史教学中,除传授基本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课时,把握了这种内在联系,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连续性,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都有其前因后果,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把握教材内在联系的不同层次

    1.把握教材整体内容的宏观内在联系。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对任何历史问题,都必须把它放入当时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来看待。这就是说,具体的某一内容实际上是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注意这种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只有用系统论的观点宏观地加以把握,才能在教学设计时领会到所讲内容在整个体系中所占地位,进而高屋建瓴。《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这节课,笔者把它放到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一层次上加以把握,认为这次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中承前启后的一次重要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前性,它是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后外国列强发动的又一场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前三次战争的失败(特别是中法战争清政府的不败自败),不断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刺激了列强,加上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这一大背景,必然导致这场战争的爆发。同时它具有启后性,帝国主义正是看到小小的日本都可以打败中国,因此更加肆无忌惮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继而又联合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把清政府变成自己统治中国的工具。表现在经济上,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外国侵华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而以后则在商品输出的基础上,大肆进行资本输出;表现在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紧跟而来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都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通过这种宏观把握,了解这节内容在整个近代史中所处的地位,在教学设计时,自然也就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

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这节课上,我这样导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中法战争,请大家回忆,中法战争的结果如何?”(生: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这样一来就大大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欲望。事实上,早在七十年代,日本就曾侵略过中国的——?”(生:台湾。)接着指出:中法战争后,仅仅相隔不到十年,1894年,日本就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894年是中国传统干支纪年的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中日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小结新课时我又指出: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样,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了。下节课开始,我们将要学习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戊戌变法和农民阶级进行的义和团运动,进一步来了解中国人民是怎样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富强国家进行斗争和努力的。通过这种瞻前顾后式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既复习了上节课的主要知识,顺理成章地导出了即将学习的新课;又回顾总结了重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要讲的新课作了铺垫。

 

 

 

2.把握新授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节新课中,总有几个新内容,它们之间往往有着内在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这节课有三个标题,但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两大问题: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二是民族危机的加深。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样,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从具体内容和知识环节来看,这节课的内在联系如下:

                    日本增兵朝鲜,

                    蓄意挑起战争。           起因 

                  

                    牙山战役                    经

               时                              

                    平壤战役

  甲午中日战争 间

 (1894—1895)     黄海海战          

               顺

                    辽东半岛之战

               序

                    威海卫战役                  过

                                                

               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结果

               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 

                          表          

                   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现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把握好新授课内容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在教学设计时,有利于教师总揽全局;在讲完新课进行小结时,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历史概念。

 3。把握新内容与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的内在联系还体现在新旧知识之间,注意到这一联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而且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时,为了顺利地过渡到这次中日战争日本是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的,我这样启发学生:“中法战争中,法国是以谁为跳板侵略中国的?”(生:越南。)在讲北洋舰队威海卫战役失败,全军覆灭时,我又启发学生:“这说明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最终结果怎样?”(生:失败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又如,在分析《马关条约》这一重点内容时,我联系以往不平等条约相关的重要内容和它进行对比。讲到割地,引导学生回忆,“这是不是清政府第一次割地?”(生:不是。)以前清政府也被迫割让过许多土地。“《南京条约》割让了——?”(生:香港岛。)“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了——?”(生:九龙司。)“还有强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生:俄国。)“它通过《爱珲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总共霸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多少领土?”(生:150多万平方公里。)“现在日本又割占了中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及澎湖列岛,这样,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主权。”再看赔款,“《南京条约》赔款——?”(生:2100万元。)“《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赔款达到——?”(生:1800万两白银。)“而现在则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再加上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勒索的3000万两,总共2亿3千万两,是它们的十几倍。这样,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以往清政府打开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哪儿?”(生: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现在不仅把中国最富庶的苏州、杭州变为通商口岸,而且又把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沙市和重庆。”最后再看设厂,“以往条约没有明确规定,而现在则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样就便利了资本主义各国日后进一步占领中国市场,掠夺矿产资源和剥削中国廉价劳动力。”在联系对比后,我继而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进入什么社会?”(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怎么样了?”(生:进一步加深了。)“而《马关条约》则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再如,讲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强占的“租借地”——“新界”时,在打出图片《1898年英国租界“新界”》时,我又是这样讲述的。“大家看,这是什么地区?”(生:香港地区。)它分为三部分,请大家回忆:“香港岛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条约被英国割占的?”(生: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九龙司又是哪一年通过什么条约被英国霸占的?”(生: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继而指出:第三部分是1898年英国强行租界的“新界”,也就是图上的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和附近岛屿。总而言之,新内容与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深入把握这种内在联系,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旧知识,而且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认识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相互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用联系的方法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4.把握教材思想教育体现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把握教材体现的思想教育倾向,恰当地进行联系、对比,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理解,而且可以充分实现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目的。例如,在讲到日本占领旅顺、野蛮屠杀中国居民时,教师可结合学生了解的常识或知识引导学生:这是近代史上日军第一次残酷地屠杀中国人民,以后还发生过多次屠杀,其中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抗战时期的什么事件?在学生答出南京大屠杀事件后,教师不妨顺便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在近代对中国人民曾犯下了一系列滔天罪行,但日本一直没有深刻反省,日本右翼势力近年来又兴风作浪,否认侵华史,为日本军国主义涂脂抹粉。

    再如,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时,启发学生:“是不是清朝爱国官兵没有抵抗?”学生会各持己见。这时教师打出板书,让同学们回忆刚了解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爱国将领:(平壤战役中,制止统帅叶志超逃跑,带病登上玄武门城楼指挥作战、不幸中炮牺牲的)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海战中,在弹药将尽的情况下,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猛撞敌舰、不幸被敌鱼雷击中而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辽东半岛之战中,孤军奋战英勇抵抗的)旅顺总兵徐邦道、(威海卫战役中,宁死不屈但又无法报效国家,结果悲愤自杀殉国的)水师提督丁汝昌,使学生认识到有一部分清军官兵顽强抵抗,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接着,继续启发:“为什么清政府还是遭到惨败?”学生最终会认识到清政府的失败在于它的腐败。这样,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教材的内在联系被更深层次地挖掘了,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也得以体现。

 

 

 

三。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把握教材内在联系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把教师对教材内在联系的把握化为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这些联系将生硬而枯燥,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

    启发式的运用,与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设问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能够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教师的设问应做到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例如,在如何由甲午中日战争过渡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以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笔者以刚学过的知识启发学生:“《马关条约》使清政府的赔款达到多少?”(生:2亿3000万两白银。)接着指出:这笔巨款相当于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两倍多,以清政府的收入,它根本没有能力偿还这笔巨款。怎么办呢?学生会答:“要搜刮剥削人民”。然后我再指出:“但老百姓已经很穷困了,还有什么办法呢?”这时让学生推理判断,得出答案:“借钱”。 “向谁借钱呢?”同时放出《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的银行》图表,学生答到:“外国银行”。在此基础上,继续给学生分析:“外国列强愿不愿意借钱给中国呢?”学生进一步推理判断,有的认为愿意,有的认为不愿意。这时我指出:这个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它们希望对外输出它们的过剩资本,用这些钱生钱,获取比商品输出更高的利润,因此它们都有对外进行资本输出的意愿。这样,帝国主义首先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如何维护经济侵略的利益呢?它们还在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这样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这种层层设问不断引导的办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推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把复杂的问题层层展开、不断深化,建立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发展了学生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启发式的运用,还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密切相关。若教师的语言通俗、准确、精炼、富有感情色彩,就易于启发,更好地揭示其内在联系。例如,本课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仅有一幅《时局图》和一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如何才能形象、生动呢?我是这样做的:对代表帝国主义国家的各种动物肠、熊、虎、蛙、鹰,我分别用了缠、闯、扑、蹦、盘旋等词,鲜明地体现了其侵略性,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掌握这一重点;而且也便于形象地分析美国为什么会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这一难点(当时它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已在中国划定了带有独占性质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中国几乎被瓜分完毕,“老鹰”发觉无处落脚而在沿海盘旋;没有足够军事力量对抗其它列强的美国,不甘心失去这个瓜分中国的大好时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2.注意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设计面对的是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实际状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应当是越深越透越好。但如不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联系过多或过深,会冲淡教学主题,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达不到目的;联系太少或过浅则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毕竟把握教材内在联系的根本目的还是揭示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学会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因此,不能搞形式主义,为联系而联系。

    3.注意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时间里,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的编写也遵循着祥略得当的原则,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把握重点和难点不仅是教学时间的需要,更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只有深入挖掘重点和难点部分的内在联系,才能使教师的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喧宾夺主;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不浮光掠影。通过如上的分析、把握和设计,本课的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以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便鲜明突出;本课的难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便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把握教材内在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教师主观有没有意识到,历史教学设计都离不开教师对教材内在联系的深入把握,把握教材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只有认真地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分不同层次地进行分析,充分挖掘教材固有的内在联系,同时,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注意方法,才能搞好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原文2000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内容提要   历史教学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在阐述把握教材内在联系重要性的基础上,着重从教材内在联系的层次以及把握教材内在联系的方法二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论述了如何搞好历史教学设计

 

作者:刘向荣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历史组

邮编:210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