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张汉林:多元智能理论与
陈丛林:激活历史课堂教
张汉林:再论“过程与方
张书林:我们对未来高中
董丛林:对“从鸦片战争
张汉林:高一历史新教材
张炎林:《民族国家》教
张炎林:《三权分立》教
张炎林:《公民社会》教
张炎林:《市场经济》教
最新热门    
 
孙显林: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衔接

时间:2009-10-18 17:54:37  来源:孙显林
 

             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衔接

                青岛二中 历史组 孙显林

    做好初高中新教材的教学衔接,是高中第一学期,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对这届的高一学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就此问题,做了一些尝试。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学生心理品格、人文素质的教育衔接,是对高一新生教育教学的关键。首先应当对高一新生,进行一个基本的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是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有人称他们为“新新人类”或“读不懂的一代”。 在他们身上,成熟冷静与幼稚浮躁并存,多情善感与冷漠无情同在;活泼外向与孤僻内向共生;自我表现和自我封闭也在这个群体身上矛盾地统一着。 他们的个性和表现欲异常强烈。一方面要求师长尊重自己的独立人格,给自己留出足够的自主空间,另一方面又习以为常地继续着被呵护的“快乐宝贝”生涯,从而使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能同步,独立人格的形成受到阻碍。在初中特别是初三,由于升学的压力,进行了长时间的超负荷的,甚至是违背了初中学生生理、心理成长规律的艰苦的学习。更使他们对人生产生了冷漠、扭曲的心理和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情绪。近年发生在中学生中的迷恋网吧、离家出走等问题和大学生中的用硫酸泼熊猫事件、马家爵事件,折射出当前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针对以上分析,在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上衔接的对策是: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这应该继承衔接初中历史教材的史话教学,激趣导学的教学理念。更要补充完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在青少年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例如: 在学习政治文明历程的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时,先继承衔接初中史话教学激发兴趣的理念,用谈话的方式提问学生有关希腊的神话。许多学生踊跃回答,激发起兴趣,活跃了课堂。再在高中以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教育学生的理念的指导下,讲述希腊高度文明的代表人物。如希腊的七贤之一,政治家和诗人梭伦,教育家和学者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在品行和学问方面的高度修养,教育学生,导入新课。在学习了古希腊城邦政体的基础上,再提问:为什么在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在古代希腊的雅典则出现民主的政治制度?然后,指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来分析认识中国与希腊出现这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基本达到了既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又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还培养了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完善提高。

    还例如:在学习政治文明历程的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时,让学生阅读雅典公民大会发言人资格规定的一段课文:“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逃脱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列的财产的人……。”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有这些规定?学生回答后,教师做一总结: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都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行。个人品行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尊敬父母,遵守国家法令,不挥霍浪费钱财。这一总结正是衔接了初高中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学生

    历史基本知识衔接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高一新学期的开学伊始是学习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课的政治文明历程,当中有很多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的知识基础上与高一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衔接理顺。达到线索明晰,知识蕴厚的较高的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中的政治文明历程的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一课中,可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历史课学习的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以及相关的故事。在学生答出春秋五霸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第一部分——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又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然后再提出:秦国统一有何意义?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到秦国消除割据,完成统一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的进步。既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又提高完善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初中历史教材的优点是概括性很强。但是有些比较重要的历史知识,分散在几个单元的课程中,使学生不容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思维。

    针对以上问题,在高中新教材《五四爱国运动》一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联系乡土历史,衔接初高中教材知识,激活学生思维,构建历史专题知识体系的教学实验。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避开提问历史背景、事件原因的俗套。而提问:我们青岛著名的广场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出五四广场,课堂气氛呈现活跃的情况下。进而提问:请大家联系初高中历史知识回答,列强侵略我们山东有何大事?中国人民有哪些反抗斗争?学生略加思索后,会很自然地答出:

1,         德国强租胶州湾,划山东为势力范围。

2,         巴黎和会,列强分赃,将山东主权转让日本。引发中国五四运动。

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再提问其他学生,加以补充完善,然后点拨讲解:

    齐鲁大地,历史悠久,文化蕴厚,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特别是山东半岛,盛产粮食、水果。而且北临渤海,南接黄海,既有丰富海产,又多优良港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势力侵入山东,《天津条约》开烟台为通商口岸。

    我们青岛附近有天然良港胶州湾, 俄国和德国均对胶州湾垂涎三尺。俄国军舰曾借口“过冬”停泊于青岛湾,并建了一个码头。 (今天的青岛老二中、育才中学附近)。早在1869年,德国人黎希特霍芬“游历”了山东各地,调查了山东的矿山、物产。 德国政府经与俄国密谋以后,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青岛。1897年11月10日,也就是教案发生后第9天,德国舰队司令棣利士率舰从上海向胶州湾进发,13日抵胶州湾海面,以上岸演习为名,大举登陆。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1898年3月6日),德国公使海靖与清政府的李鸿章和翁同和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强租了胶州湾。

    康有为闻讯,第五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图强,光绪帝下了“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维新,青岛沦亡导致了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

    接着话题一转,启发提问,激活学生思维:这时候山东人民进行了什么反抗斗争?学生必然联想到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教师再补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青岛和胶济铁路。又提出灭亡中国“二十一条”。1919年,中国做为战胜国出席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同学们请看书中的内容: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北大礼堂一片悲愤,学生谢绍敏撕下衣襟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

    为了我们的家乡和祖国,北京三千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这种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经过师生的双边交流,得到内化,得到升华。学生进入了一个情绪激昂,思维活跃的状态。比较顺利的把初高中的零散知识,构建成一个近代以来以山东和青岛为主线的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知识体系:

1,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开烟台为口岸,西方列强侵略势力进入山东。

2,中日甲午战争,日军占山东的威海卫。

3,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划山东为势力范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同年发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4,1914年,日本军队占领青岛和胶济铁路,又提出灭亡中国,二十一条,袁世凯为了复辟,竟然默认。引发了护国运动。

5,1919年,巴黎和会,把青岛和山东主权,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日军撤出青岛。

6,1937年,日本军队,又一次占领青岛和山东。在山东台儿庄,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共产党八路军还建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经过八年抗战,日本投降。山东青岛再次光复。

    经过以上的实验,基本达到了初高知识衔接,也达到了历史新教材要求的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选择学习空间,构建知识体系,激活学生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教学目的。

 

 

    另外,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和积累是完成高中学业取得优良成绩,并能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的重要手段。在很多初中由于升学的巨大压力,并不重视历史,考试前划划书,背一背就是学历史。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掌握较多的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指导要求学生,在继承衔接初中时期记忆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这一内容时,指导学生衔接初高中知识,用归类学习法,构建这样一个知识体系:

北宋强化   在中央  设二府  弱相权

中央集权           设三司  掌财政

                   设三衙  收精兵

           在地方  设州官  行政权

                   设通判  司法权

                   转运使  掌财政

    这样,把中央的二府、三司、三衙和地方的官僚机构归类,有利于学生记忆总结。并且认识到北宋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又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再例如:记忆历史大事的年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可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现实的敏感的信息,展开联想思维,联想记忆。如这届高一新生入学是公元2004年,也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利用这一信息,用周年联想记年法,衔接初高中知识,展开联想思维,完成以下的知识构建:

1894年甲午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

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1904年邓小平诞辰

1904年日俄战争 日俄争夺中国东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青岛和胶济铁路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44年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德军陷于东西夹击之中

1944年中国战场,豫湘桂战役,丧失了大片国土

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青岛、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城市

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

2004年我们考上青岛二中,又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这样,一系列初高历史中难记的中外大事和年代,运用了学习方法,成为了一个体系,就变得容易记忆和理解了。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学习方法的衔接和积累,是送给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开启思维灵感的金钥匙。为他们后来的发展成材,创造了条件。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中很强的基础学科——历史,更应该做好初高中新教材的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教育的顺利过渡。走好人生的关键一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