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孙显林:如何做好初高中
张汉林:多元智能理论与
陈丛林:激活历史课堂教
张汉林:再论“过程与方
与汉林继军李惠军聂幼犁
张书林:我们对未来高中
董丛林:对“从鸦片战争
张炎林:《民族国家》教
张炎林:《三权分立》教
张炎林:《公民社会》教
最新热门    
 
张汉林:高一历史新教材特点及要求

时间:2009-10-18 17:22:53  来源:张汉林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教材是三个最为基本的要素。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材是纽带,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开始我们新的学习历程之前,我们必须对教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从今年秋季起,全国各地都将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是在人类即将迈入新世纪、全球教育都在进行大变革、我国教育面临大机遇和大挑战的背景下编制的。那么,新教材新在哪里呢?为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谈谈旧教材的特点。

传统的教材以知识传递为其主要目标,视教材为知识载体,偏重于阐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提供让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情境和机会,因而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难免存在某些局限和缺陷。在知识的传递上,传统教材基本上是“汇编”知识,而且知识基本是“得到公认”的“正确无误”的结论和事实,极少提供有争议性的观点。归根到底,传统教材围绕教师的“教”这个中心,进行内容的组织和表述方式的安排,对学生的“学”较为忽视。这种教材观明显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理念。

我们再来翻翻新教材。

首先,新教材的外在形象给我们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新教材的版面设计具有两个特点:美观大方和人性化。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图片。与过去不同的是,新教材是将历史图片直接扫入教材,而非根据真实的历史图片画出一个“历史图片”。这样一来,历史插图更能显出沧桑的历史感,更能直接反映历史原貌。再加上图片、地图、表格、注释、资料、正文大小字、习题等的合理的交叉使用,使新教材显得更加美观大方。除此之外,大开本的采用,小报花、小图标的穿插,使版面显得更加人性化。看得出来,编者在版面设计上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其根本出发点在于让大家能够更加方便、轻松地使用新教材,更容易接受新教材。

其次,从新教材的内容来看,新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材完善了知识体系。以前的历史教材主要重视政治史的描述。新教材则在三个方面作了重要的增补。一是增补了经济史、文化思想史、科技史、外交史和社会史的内容,如今中国近代的几次大论战。二是增补了一些重要历史知识有联系的、有助于全面认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例如洋务企业的管理体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等。三是加强当代史的知识,把当代史下限延伸至1999年。为此,世界当代史增至14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8课时。

第二、教材突出了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知识体系。教材以章为单位划分历史阶段,每章的标题基本上反映了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而把各章标题连起来看,大致也可以体现历史发展的线索,准确地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并较好地揭示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

第三、教材重视历史知识间的比较和联系。一是加强了中外联系。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教材力图将中国近现代历史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来加以分析。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形势紧密联系,无法分割。为此,教材除在引言中叙述了有关阶段的世界背景外,还在涉及中外关系、中外战争的教材正文中补充叙述了相关国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密切联系。二是加强比较。通过同类历史现象的纵横比较,可以认识历史的本质特点,拓展教材的深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四、教材非常重视第一手的历史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史料的设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大量的原始材料的内容;在史料的安排上注重了前后联系,史料对于课本上的观点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本中的观点。这些原始材料包括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等。历史图片的数量也比旧教材丰富,在新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有彩色历史图片18幅,黑白历史照片148幅,在新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中,有彩色历史图片20幅,黑白历史图片167幅,除此以外,图片的使用还采用了新的史学观点在里面。文字形式的原始材料数量也有所增多,运用这些史料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史料,通过阅读把握事实,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论。

最后,教材改变了以往课型单一的做法,增加了阅读课和活动课。活动课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新教材提出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讲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社会调查报告;搜集历史资料;编演小历史剧),并通过参观、收看历史影视、阅读历史课外读物等课外活动,以及联系现实生活和时事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的活动课是“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阅读课“老师可以稍加指导,由学生自己阅读学习”,如《清朝政局的变动》、《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等。安排阅读课的实质是要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要“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指导”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阅读”规定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采取的主要认知方式。

由上可知,新教材的编撰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力求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教材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结构与提示,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展开学习活动。每课由引语、正文、楷体、设问小栏目、原始材料、阅读与思考、练习等部分组成构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每部分又有其特定的功能。在写法上,教材改变了以往对所有历史事件现象都给予终结性结论的贯注方式,注重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方面面的材料——原始材料和学术观点等等,但不作结论,而把一些内容和问题留给教师和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材料对事件、现象、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而且,新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的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积累,而是构建历史框架和线索。因为历史知识的获取是最容易的事情,而历史框架和线索则应该在中学时代搭建起来。

因此,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的学习观。学习总起来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维持性学习或称适应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即“学会”;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或自主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即“会学”。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对缓慢,人类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形成了“维持性学习”为主的模式。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强化了已有知识的归类,且由于归类,知识获得更多的商品属性,知识的扩散得到加速,人们接触知识较以往更为容易,费用也更为低廉,从而使得选择和有效利用知识和信息的技能和能力变得日益重要起来。选择相关信息,忽略不相关信息,解释和解读信息以及学习新的、忘掉旧的技能,所有这些都比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本身的学习更为重要。因而知识经济必然要求人们在学习方式上实现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变“学会”为“会学”。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的不过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等角色。新教材为学生学会学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新教材的学习中,学生必须注意应该主动去学习,积极参加活动课,认真进行阅读课的学习,发展历史思维与能力,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撕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议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我们热忱地希望新教材能带给大家这样的解放,我们更希望同学们自己能自我创造这样的解放,因为,“只有解放了我们自己,才能解放全人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