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房地产热点:北京二手房…
8万卷史料遭埋 北川抢救…
《万卷楼》评论:充满童…
最新热门    
 
读破万卷书行过万里路——记史学家张绥

时间:2010-9-9 10:53:02  来源:不详

张绥教授博大精深的学问、深厚的文化背景、融会贯通的知识和对研究事业强烈的奉献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杜维明

 

    张绥对于沪上的学术界、出版界来说,是一个久违的名字。自打十八年前他的著作《基督教会史》问世以后,他就几乎销声匿迹了。直到去年9月,一部厚得堪比城砖的百万字大书《中国人的通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后,他的故交、弟子才知道了他的去向,也明白了这些年他依然在埋头做学问。

 

    熟悉张绥的人,都知道他是学世界史出身的,教学、研究的方向以宗教史、民族史为主。但是,人们很难设想他“重出江湖”发出的一枚“重磅炸弹”居然会是《中国人的通史》,也难怪当他与二十多年前的学生、也就是后来这部大书的责任编辑重新取得联系,和盘托出自己想写一部中国通史的大计划时,学生被老师吓了一跳,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我们知道,以往曾出版过不少种中国通史,仅最近六十年,就有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郭沫若、吕思勉及白寿彝等诸大家主编的不同版本的中国通史。这些通史著作都是一个主编领导一个写作班子完成的。然而,《中国人的通史》却是张绥个人独立完成的“工程”。对于这部著作,凡是读过的人都说,全书文笔流畅,立论科学,很有新意,是近年难得的一部好书。其实,张绥对于这一“工程”是成竹在胸。因为早在北京大学求学后期,他就立志要写一部《中国通史》,只是疾病始终缠绕不断,而不能付之行动。待到2007年底,他决心为了完成自己的夙愿,要同命运之神一搏了!

 

    虽然张绥一向倡导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社会科学研究服务,二十年前,他就用那时还很罕见的录像机摄制了宝贵的《傩文化》录像带,用中、日、英、法文向海外发行。但是在写作上,他却还是很“守旧”的,数十年不变地用钢笔在绿色500格稿纸上“爬格子”,当一批批手稿(如今在出版社,这样的手写稿已经是“稀罕物”了)陆续送到他的学生手中时,学生又一次被老师吓了一跳——想不到这么一部巨著,张绥居然能一年完成。

 

    从1960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求学至今的半个世纪内,张绥既读破了万卷书,也行过了万里路。他自认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上大学时,给他们上专业课的教授个个是了不得的人物(按今天时髦的叫法都是“大师”):翦伯赞讲“史学概论”,田余庆讲“先秦、秦汉史”,汪籛讲“隋唐史”,邓广铭讲“宋史”,周一良、张芝联教“世界史”。但是“精力旺盛”的张绥还不满足,总是去旁听数学系的课,在北大八年时间,他旁听了五年数学,正因为他从小就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他的长长的著作目录中有一本书名叫作《数学和哲学》。他的学长曹策问(当年北大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曾任郑州大学数学系主任、校长,河南省政协副主席)评价这本书“没有陷入数学内容与技巧细节,而是从哲学和历史两个大角度,宏观地观察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地位和结构、方法和标准,提出一些数学家提不出的问题,看到一些数学家看不到的东西”。曹策问还将书稿推荐给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先生,谷老欣然为之作序。

 

    大学毕业时正是“文革”时期,张绥受到了“冲击”。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