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史海:面对“皖南事变”…
晚清军事变革及军事近代…
张闾实:张学良早年忌谈…
西安事变纪念馆开放 高…
清末小说中的南北之辨和…
最新热门    
 
庚子事变与京城传闻:传义和团能避敌人枪炮

时间:2010-9-29 11:09:57  来源:不详
势的措置,自然是攸关国家和臣民命运的事情,其“重要性”皆不言而喻,人们即使仅从自身的安危祸福计,对此也不能轻忽。就相关信息条件来看:义和团在京畿地区的发展犹如地冒天降,它对自己的“神异”又竭力进行舆论张扬和行为炫示,极易令人陷入迷惑难解的信息情境;而军情作为特殊信息,一般不会向外间尽实披露,何况在当时的乱局之下,真确信息渠道自会愈加阻滞;清廷政事方面,常规的信息传达本就受到窒碍,而在特殊关头,当政者较平时自然更多隐讳和故意淆乱。信息环境整体恶化,正常通联渠道壅滞难畅,遂有“京城居民,日日谣言”(佚名:《庸扰录》)的畸态怪局。
  在上述条件之下,传闻能够盛行,还与公众对相关信息在辨别和批判能力方面的缺陷密不可分。这一则是囿于公众的文化素质和认识水平,再则也取决于特定情势下的社会心理状态。以关于义和团的神秘传闻情事为例,试想王公大臣乃至慈禧太后尚且曾信实和利用义和团“神术”(绝非纯然的“政治策略”,部分也是由于“文化蒙昧”),“蚩蚩小民”对此信传又何足为怪。况且在“事变”情势下,迷乱、惶恐和危机的社会心理弥漫,更会大大削弱和障蔽人们理智地辨别和判断信息的能力。义和团不但将其宣传品广泛散播,而且附上“速传一张,免一家之灾;传十张,免一村之灾。见字不传,必有刀头之罪”(北京义和团:《增福财神李告白》)之类的警诫。“从众”成为当时一种十分突出的社会心理反应,一听传闻,“人人附合接应,一口同音,众声鼎沸”,这显然是造成传闻盛行的重要因素。
  三、效应评说
  庚子事变与当时京城的相关传闻,自然是特定环境的产物,但它也会反过来影响“事变”形势,譬如说强化迷乱、惶恐的社会氛围。像在义和团神异传闻的刺激下,“大众喊嚷,令家家户户烧香”,遂造成“随声接应,犬吠人腾,一夜数惊”的局面。一日午后,“南横街居民忽闻有人大呼‘泼水’,一时无论何人无不争往,取水泼之门外,街市尽湿。事后互相骇怪,亦不自知其故”(佚名:《庸扰录》)。再如,传言洋人对“官宦之家,及在官人役”,“皆欲一概杀绝”,致使城中“各巷无论仕庶商贾,俱将官衔、堂名、门对,尽行刮洗干净”。
  当然,有些传闻或许也能起到激发同仇敌忾情绪和鼓舞人心的作用。譬如,对义和团“神术”的信传,会在舆论上强化对义和团“非凡”威力的认定,从而吸引更多的顺从和归附者,同时又能激起“仇教灭洋”的情绪。一种当年六月十五日(7月11日)的记事记载:“哄传西什库教堂大楼被焚,各处男妇老幼,人人鼓舞欢欣,随声附和,愰动街市”。这种宣泄中尽管不免夹杂一些盲目排外成分,但也反应出人们的反侵略诉求。然而无论如何,义和团的“神术”灭洋毕竟经受不住事实的验证,一旦真相揭明,相关传闻原有的“鼓舞”效用自然也就随之丧失。
  不管怎样,传闻也在“信息资源”之列。需要明确,所谓“传闻”,作为一种真假莫辩的信息,并不一定完全虚假,有的也可能包含真实成分甚至大体真实,只是当时尚无法证明而已。譬如上面举及的关于清军京郊败退、“洋兵”入侵城中的传闻,尽管具体细节上多有出入,但所反映的那个大致时间里的基本军情毕竟不虚。再如,关于拿问某亲王及数大臣的传闻,所记时日,是在许景澄、袁昶被杀之后三天和立山、徐用仪、联元被杀之前十来天,正处于清廷掌权者镇压“反对派”的血腥恐怖笼罩朝野之际,相关传闻纵然事体不确,也属事出有因。至于传说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受命议和,虽说当时李鸿章尚未到京,但嗣后负责议和者确系此两人。而关于慈禧太后一行逃亡情况的传闻,则基本符实。相比之下,关于义和团的神异传闻的虚假成分最多,“智者”从情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