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马良怀:陶渊明之后文人…
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
试析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
杜甫不经意发明“五柳鱼…
简述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陶渊明与鸟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
似曾相识同归来--吴承恩…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论之“…
最新热门    
 
陶渊明辞官原因新探

时间:2010-10-20 11:52:18  来源:不详

 

陶渊明的辞官原因,据萧统《陶渊明传》云:“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宋书·隐逸· 陶潜传》与《晋书·隐逸·陶潜传》所载略同。此事为大家所熟知,乃是文学史上的一件美谈。应该说,不肯折腰“拜迎长官”的清高以及对乡里小儿的鄙视,很符合晋朝上层社会以门第自高的风气。稍有疑问的是,此事发生在义熙元年(405),距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已近十三年。在任彭泽令之前,陶渊明还担任过江州祭酒、桓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等职,对官场应酬应该早已习惯;而且诸如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这样的军府僚佐,晋见上司的礼节要求更为严格,不要说束带见之,跪拜叩首都是常事。顶头上司如刘裕、敬宣,也不是什么门第高贵之人。刘裕年轻时“名微位薄,盛流皆不与相知”(《宋书·武帝纪上》),刘敬宣也是将门出身的下层士族,两人都是一介武夫,与乡里小儿相去不远,不耻于成为他俩之僚佐,却耻于束带见督邮,何也?更为可疑的是,对于陶渊明来说,不肯折腰拜迎长官原本是一件很值得夸耀的事,但在他本人所作的《归去来兮辞》之序中,却对辞官原因有不同的说法,其云: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本来准备干一年,为什么忽然一天也等不及,星夜辞官呢?在这段记述中,绝口不提是因为督邮将至,而是说立即辞官的直接原因是要奔程氏妹之丧。这个理由非常牵强。汉晋常例,是为父母守丧而辞官,从未有为妹妹奔丧而辞官的。实际上,陶渊明也并没有去武昌奔丧,而是直接回九江老家了。而在他当时写的《归去来兮辞》中,也并没有丧妹之痛的流露,而是充满了如释重负的愉悦。所以,我觉得陶渊明辞官,肯定有难以告人之隐衷在。
  除了督邮将至、性格不适合为官、奔程氏妹之丧三因之外,前人对渊明辞官还有如下一些猜测。第一是说渊明辞官是悯晋祚之将移,故辞官以图置身治乱之外,全其后节。王禕《自建昌州还经行庐山下记》说,义熙三年,“刘裕实杀殷仲文,将移晋祚。陶氏世为晋臣,义不事二姓,故托为之辞以去,若将以微罪行耳。”(《王忠文公集》卷六)陶澍对此说深表赞成,他在注中说:“初假督邮为名,至属文,又迂其说于妹丧自晦耳。其实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节。”(《陶靖节集》陶澍注语)此说不值一驳。刘裕篡位在元熙二年(420),距陶渊明辞官之年(义熙元年,405)有15年之遥。此时刘裕篡逆之迹未彰,陶渊明逆知后事岂能如此昭昭然也?第二是说,渊明曾仕桓玄,玄篡晋失败,余党率受牵连,渊明或亦因之蒙耻受谤;加上“质性自然”,“违己交病”,适值妹丧,便托辞远遁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94页)。此说也不可信从。桓玄之乱甫一平定,陶渊明旋即进入刘裕和刘敬宣幕府,二人均为桓玄死敌。这说明,刘裕、敬宣全不介意渊明曾入桓玄幕府。据龚斌自己考证,桓玄篡逆之时,陶渊明正居家守母丧,完全没有参与谋逆之事,谤从何起?更何况,陶渊明在母死后所作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此文很可能作于平玄之后)中,对外祖孟嘉与桓温的关系丝毫不加避讳,相反却有夸耀之意,根本看不出曾因与桓家有关系而蒙耻受谤的痕迹。如果是因为与桓玄事有牵连而辞官,应该是深思熟虑,早有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