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杂技,究竟缺什么? 繁荣下潜藏着危机 |
|
时间:2010-10-25 12:14:08 来源:不详
|
|
|
繁荣下潜藏着危机
无序竞争,大而不强,高精尖节目滑坡
中国杂技艺术最早走向国际市场,最先被世界观众认可,“中国创造”的标记最为鲜明,获奖也最多,如今大型舞台综合表演都离不开杂技。但是,杂技大国未必是强国,繁荣的外表下还存在着另一面。
一些专家认为,辉煌是表象,其实潜存着很多危机。别看杂技总是在国际比赛获奖,60年来拿了200多块金牌,但有的节目反复被派到国际比赛上竞争,重复得奖成了一景。现在出国比赛没有统一渠道,在国内也没有一个事先的比较,谁有本事谁出去,有时候几个团出去争一个奖,互相拆台,无序竞争。而且获奖多了,年年丰收,演员、院团和社会舆论都失去了兴致,这对今后中国选手参与国际赛事影响很大。
有的专家将当下杂技的缺陷总结为:节目陈旧、重复生产、技巧至上、教学不科学、高端人才匮乏、缺少轻松看点、小作坊式的生产、国际参赛无选拔制度、明星缺失、人才流动无序等。
杂技的表现形式近十年来有了重大改变,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主题晚会、情景剧晚会、杂技剧相继诞生,完成了新时代的转型。但是高精尖的单个节目却明显减少,据统计,如今全国加起来还不足50个,而这恰恰是杂技的根本。一些专家说,杂技本体的缺失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愿意吃苦的人越来越少,而杂技的苦和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二是在杂技中引进舞蹈、音乐、戏剧等姊妹艺术,原本是杂技的升华,是杂技革命的标志,但大量杂技节目的编导现在由舞蹈导演承担,他们毕竟不懂杂技,无法把握杂技的特点,久而久之,杂技反倒成了配角。
只有掌声没有笑声
缺少滑稽,没有马戏,明星为什么难产
中国的杂技技巧举世惊叹,一台杂技表演高潮迭起,掌声从头至尾,一直让观众拍疼巴掌为止,但是少有起伏,没有起伏的表演很容易带来审美疲劳。一些专家说,这与杂技的内容缺失有关。
杂技应该分四大类,一是狭义的杂技,另外还有滑稽、魔术和马戏。但我国的杂技长期只注重第一类,魔术近来随着电视节目的推广开始复兴,可是滑稽与马戏依然处于沉寂状态。马戏驯兽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非短期内可以解决,但滑稽的投入并不复杂,为什么不能在杂技舞台占一席之地?
专家认为,滑稽的缺失既在于观众缺乏滑稽感的培育,也在于杂技界滑稽演员后继无人。滑稽节目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智慧,是杂技演出中的主导,不能长期处于空白,应该重视滑稽演员的培训和观众兴趣的培养。丑角也是马戏的关键人物,没有滑稽演员,恢复马戏演出就有困难。从刘谦现象可以发现,媒体很关键,滑稽表演也需要媒体和政府的推动。现在的杂技比赛应该单独设立魔术、滑稽专场,用比赛激励人才的诞生。
眼下魔术的走红,一些专家并不看好,他们认为原创节目很少,手法不高。中国观众的心态是老想探究魔术家的秘密,而在许多国家,原理大家都明白,主要看手法,手法高就是好。实际上魔术的问题还很多,一些电视节目的表面热闹不代表魔术的发展水平。
杂技需不需要明星,是各地专家争论的焦点。有的认为,杂技的明星是节目不是人,因为杂技节目多是群体演员合作的产物,不是某一[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