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网络流行语现象透析:由…
庐山是否流行过第四纪冰…
“魏武王”是流行称谓吗…
流行音乐演绎国学经典 …
论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表…
评论:全民学英语是一种…
王蒙:反对现在流行的把…
浅析流行文化及其对经典…
日本人气作家争写微博小…
伪娘洋娃娃流行 网友担…
最新热门    
 
流行语是语言“纯洁”和“规范”的破坏者?

时间:2010-11-23 11:10:57  来源:不详

其实语言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在语言三要素中,又以词汇对上述变化的反映最为迅速、最为活跃。因此,流行语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值得关注也值得研究

最近《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有人叫好,说这个标题读来感觉“给力”,也有人说权威媒体这么遣词造句不够严谨……这次的争议,再次凸显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网络热字、热词和热语在内的流行语正“给力”人们的现实生活。

这让我联想到日前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份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课题组编写的报告,今年已是连续第5年发布。和往年一样,本年度报告中也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些流行语所代表的语言现象不过是一时的时髦,如果接纳进现代汉语系统,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现在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公布,是“不得体”的“小题大做”。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反复申说了好多年——年年有流行语新冒出来,年年就有人老生常谈。其实语言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在语言三要素中,又以词汇对上述变化的反映最为迅速、最为活跃。因此,流行语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值得关注也值得研究。

“语言与社会共变”

流行语记录着社会变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指出:语言对社会有依附性,即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比如1977到1980年间我国集中出现的流行语“拨乱反正”、“党纪国法”、“平反”、“冤假错案”等等,就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之后经济改革启动,“市场调节”、“关停并转”、“个体户”、“中外合资”等一系列流行语又扑面而来。实际上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围绕他的名字派生出了一系列流行语汇:“Obamamania”(奥巴马狂),“Obamination”(厌恶奥巴马)、“Barackstar”(奥巴马气质)和“Obamaphoria”(奥巴马带给人们的愉悦感)等等,都用来形容人们对奥巴马竞选过程以及最后当选的反应。流行语对社会变化感知的敏锐度与应变力是极为突出的。

一些流行语具有丰富的含义,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普通民众的心理感受和诉求。有时,人们对同一流行语的解读会因立足点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但这并不会削弱它,反而能增加这些词语的意义张力。比如“山寨”一词,最初源于香港,专指一些不正规的产品,是“不正宗”、“不正统”的意思,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山寨”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山寨建筑”、“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