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土归流:土司王朝的黄昏
雍正六年,清廷大兵压境,而周围保靖、桑植土司改土归流过程中,永顺土司彭肇槐深感大势所趋,难以独存,于是自动献土,皇帝诏谕,改为流官,带着子孙离开湘西,回江西祖籍地方立户。
记者感叹当年这座皇城的辉煌气势与繁荣景象的同时,不禁要问,它是如何衰落与埋入地下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清朝的一位皇帝——雍正”,成臻铭说,清朝雍正初年,清廷国力充实,为加强边远地区的中央集权管理,对西南诸土司实行“改土归流”。雍正六年,清廷大兵压境,而周围保靖、桑植土司改土归流过程中,永顺土司彭肇槐深感大势所趋,难以独存,于是自动献土,皇帝诏谕,改为流官,带着子孙离开湘西,回江西祖籍地方立户。
李世愉说,“雍正发动‘改土归流’主要源于中央政权与土司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建立土司制度,原本是权宜之计,带有过渡性,而且土司制度带有一定的割据性,这就造成了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到雍正年间,势力大的土司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政令难以在土司地区畅通,所以雍正要变‘以夷制夷’为‘以汉化夷’,实行‘改土归流’”,“但就湘西土司而言,他们是自愿的,因为土司与土民之间的矛盾已经很尖锐,常有土民对土司的反抗斗争,土司已很难维持其统治。”
对此,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杨庭硕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认为,“雍正‘改土归流’,在不到6年的时间,同时在五省开展,在中国历史上并无先例。就湘西土司而言,‘改土归流’的时间是清廷和漠西蒙古的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候。其目的是拉拢西南土司,打败漠西蒙古。”杨庭硕表示,“湘西土司‘改土归流’只是中央王朝的一步棋,而非妨碍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因此它是战略需求。”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副院长瞿州莲则明确表示:“湘西土司是被迫改土归流的。因为当时对西北的军事行动和云贵地区‘改土归流’时,军需物资匮乏,需要从洞庭湖运输物资。而调兵、调军粮要经过湘西土司,湘西是军事战略要地。但该地区汉化程度高,湘西这次‘改土归流’也特别彻底,以后就没有土司了。”
瞿州莲通过对《清史稿》、《永顺县志》、《永顺宣慰司历代稽勋录》等史料的研究认为:“从彭肇槐的一首诗可以看出,‘改土归流’后的永顺土司的真实心态,不改,有灭族之灾;改,中央‘以礼相待’,所以不得不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