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董金裕:叶适思想的主轴及其评价

时间:2010-12-30 10:02:23  来源:不详
义理,似未有意于濂、洛之统以外另立门户。直到叶适才从义理的立场与理学相抗衡。盖叶适既精于制度,得浙学之真传,又能言义理,遂为理学之劲敌,因此能超越众人,成为以经制言事功学者的翘楚,并与理学的两大派即朱熹、陆象山鼎足为三,故全祖望说:“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齗齗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水心学案》)考叶适所以能与朱、陆分庭抗礼,取得卓越的成就,关键在于其能建立思想的主轴。此主轴为从强调“道不离器”到措意当世之务,既有理论的依据,又能关切实际事务,脉络清楚。

 

    叶适论“道”,有两个重点:一为道存在于器物度数当中,舍器物度数即无所谓道。其言曰:“书有刚柔比偶,乐有声器,礼有威仪,物有规矩,事有度数,而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水心别集·大学》)“形而上者谓之道,按一阴一阳之谓道,兼阴说虽差,犹可言也;若夫形上而无下,而道愈隐矣!”(《习学记言·易》)是故唯有即器,始足以明道。就人伦事务上加以表现,才能发现、把握此道,如此才是真正的圣贤之业,故又谓:“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于物,不使散流,此圣贤经世之业,非习为文词者所能知也。”(《习学记言·吕氏文鉴》)二为道之所重不在于言说而在于实行,亦即道的定义为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道落实于生活之中。故其言曰:“周官言道则兼艺,贵自国子弟,贱及民庶,皆教之。其言儒以道得民,至德以道为本,最为切要,而未尝言其所以为道者。虽书尧、舜时,亦已言道,及孔子言道尤着明,然终不的言道是何物。岂古人所谓道者,上下皆通知之,但患所行不至耶!”(《习学记言·周礼》)古之圣贤所以致辨于事物之详,而于道德众理特指其名而辄阙其义的原因,乃在于避免人之舍器而言道,致使大道反而因之而泯没,故又曰:“古之圣贤,其析言于事物,甚辨而详,至于道德之本,众理之会,则特指其名而辄阙其义,微开其端而不究其极。……故皇极无不有也,而其难在于建;建极非难也,而其难在于识其所以建。……夫极非有物,而所以建是极者则有物也。君子必将即其所以建者而言之,自有适无,而后皇极乃可得而论也。”(《水心别集·皇极》)因此他对子思而后,诸儒竞相以辞明道,徒饰其说以自好,难以言行道之功,颇不以为然。因此之故,叶适对于理学末流的远于事物、高谈心性,极表不满,并且进而对曾子以下诸儒,凡程、朱所指以为道统者,都加以批驳。惟对于孟子,则承认孟子能传孔子,得以接续圣贤统绪;然又批评其论学有所偏,主要是因为孟子专以心性为宗主。此则与程、朱虽有同者,但一涉及心性,叶适即持反对态度。其论学讲求实际以为世用。

 

    叶适论道强调道不离器,注重人伦事务的实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