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冯其庸:诲人一甲子,半…
冯其庸新解“大师”:诲…
冯其庸新解“大师”:诲…
同赏《红楼梦》中朝情意…
系我一生心 负你千行泪…
最新热门    
 
半生心血铸辉煌——《中古汉语词汇史》评介

时间:2011-01-26 11:59:11  来源:不详
也笨,真不知这种博士硕士论文意义何在。还有,笔者曾在学术会议上屡见,有的学人专攻佛典,不免自作多情,分明中土文献早已常见的词汇或词汇的某一义项,却认为是佛典仅有,从而自诩为有所发现。虽经与会学者指出,仍护前而诡辩。如果他们读读王云路教授的《词汇史》,相信会产生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愧赧。

 

  《词汇史》前九章重在对中古汉语词汇的细致描写,后几章是理论的提升。比较起来,笔者以为第十章为全书重中之重。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就上古汉语来说,除联绵词外,词义与字形大多能寻求出其间的内在联系,但中古而下,词义愈来愈复杂,义项与其载体文字间的关系常常令人难以捉摸。虽然,古往今来也有许多学人作过或浅或深的探索,但终显单薄琐碎,不成系统。《词汇史》则是第一次全面地、深刻地、系统地以“相因生义”的理论框架为我们诠释了中古词汇意义演变的内在规律。作者认为:“词语含义演变的途径有许多,其基本特色是相因生义,即词语通过在形、音、义诸方面的联系而产生新义。这中间的联系纽带是人的思维联想。一个词语可以产生一系列意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词语内部有含义之间的相近、相关;二是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有声音、字形以及使用上的联系等。”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再从不同的角度条分缕析地将相因生义演绎得淋漓尽致,为我们在汉语词义的分析研索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卓识,导乎先路之功于是乎在。

 

  陈寅恪先生曾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词)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我们觉得,《词汇史》自始至终贯穿这种精神,相关词汇的讨论总是与社会背景、生活习俗、科技文化、生产耕作等联系起来。且以专章讨论中古汉语词汇与外族文化的关系,为读者大开了中古文化史的门户。至于最后两章谈中古常用词研究及中古词汇的研究方法,更是以金针度人,识大识小,人得其益。笔者入积玉之山,难作取舍,也只好割爱不论了。

责任编辑: 由之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