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萧放:明清时代的新年节…
九成受访者不过青年节 …
2009年是中国推理小说年…
申报2010年节能专项资金…
2010年节能减排方案(1)
2010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2010年节能减排综合性工…
2010年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从青海藏族的年节错位看…
最新热门    
 
说年节话拜年

时间:2011-01-26 11:59:23  来源:不详
情和友情的表达方式。

 

  我们中国文化中,围绕“过年”,形成了一套渐进的程序规范。从腊月初八开始进入“编码”,二十三日起紧锣密鼓,除夕夜由核心家庭,渐至邻里、亲友,扩散到乡里社区、整个社会。元宵“闹”尽,方告结束。在中国,年节观念礼仪最富于标志性和代表意义,其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人文关怀。

 

  “拜年”之“拜”,最初就含有在节令“一元复始”之际,顺应天时、追念祖先的意义。因此家庭人伦的欢聚团圆,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涵。今天的“春运”热潮,就是离乡背井的老百姓没有遗忘这个传统的最有力的证明。

 

  37.2%的人认为拜年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认为短信等方式拜年只应是辅助手段,未必社会进步,就一定要否定传统。许多地方都保留了非常传统的节庆方式。我在台湾看到的情况,也是除夕前的“全岛大堵车”,因为在城市居留的人们都要回乡祭祖,家族团聚,可知传统依然。如何保存这一份温馨的礼仪习俗,而不端赖新技术手段继续淡化这一份浓郁的亲情,恐怕也是转型期的中国人,尤其是城市居民面临的一种抉择吧:是继续中华民族的传统,还是越来越缺失自我?

 

过年拜年的核心是人伦亲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