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吴冠中与鲁迅 |
 |
时间:2011-01-31 11:06:40 来源:不详
|
|
|
在起初的求学志向上,吴先生就崇拜鲁迅,以至于一直认为自己徘徊在文学与绘画之间,如同他自己在《双燕》一文中所言:“中学时代,我爱好文学,当代作家中尤其崇拜鲁迅,我想从事文学,追踪他的人生道路。”几十年之后,当画家挖掘自己的记忆,他想起鲁迅的《故乡》,因此,他把不可能入画的南方风景或风光要带入画中,他向着南方的泥土和水桥迈出返回的步伐,如同好多年之前,梵高走向法国南方的阿尔,成为一种急速还原的泥土。这是吴先生摆脱时代集体主义的黑暗,走向个体自由的开始。
在吴先生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或个人风格时,是决意回到鲁迅的故乡绍兴,也是吴先生自己的故乡宜兴,一次次精神的朝圣给了他灵感和机缘,如同他自己所言:“我坚定了从江南故乡的小桥步入自己未知的造型世界。60年代起我不断往绍兴跑,绍兴和宜兴非常类似,但比宜兴更入画,离鲁迅更近。”而在绘画元素的选择上,则是“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湖泊池塘,水乡水乡,白亮亮的水乡。黑、白、灰是江南主调,也是我自己作品银灰主调的基石,我艺术道路的起步。而苏联专家说,江南不适宜作油画。银灰调多呈现于阴天,我最爱江南的春阴,我画面中基本排斥阳光与投影,若表现晴日的光亮,也像是朵云遮日那瞬间。”具体落实在作品上,就是:“《双燕》着力于平面分割,几何形组合,横向的长线及白块与纵向的短黑块之间形成强对照。……横与直、黑与白的对比美在《双燕》中获得成功后,便成为长留我心头的艺术眼目。”这里的几段话,就是吴先生自己所言的他绘画的基本语言:画面构成的问题和色彩的问题,高高耸立的白墙,以及黑色墨线勾画的屋檐,其间以灰色来产生浓淡变化,首先在水墨上取得突破,通过简化传统水墨的语言,回避西方光影的干扰,但是又巧妙借鉴抽象绘画的线条和块面构成,而这一步的关键还在于:白墙的留白复活并且拓展了传统水墨画的留白,而有着韵律的线条使西方抽象线条带有了水墨的气韵,这就是《双燕》这幅经典作品奠立的开端,它以最为成熟而凝炼的语言呈现给我们吴先生清丽而隽永的新风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