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逝世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著名学…
沉痛悼念训诂学著名学者…
著名京剧演员李荣威病逝…
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
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
台湾大学办特展纪念傅斯…
沉痛悼念著名历史学家、…
著名编剧谈《赵氏孤儿》…
著名版画家汪刃峰病逝 …
最新热门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无尽诗歌无尽“愁”

时间:2011-02-17 09:55:23  来源:不详
县蓟运河两岸风光的记忆,秋天时这里的芦苇堪称一绝;“青”则是因为我当年对艾青非常尊重向往。有人批评艾青的语言口语化,其实诗人最珍贵的是他的性灵。没有性灵,什么样的语言写出来都没有用,不会感动别人。将口语和文言对立起来,和绵密、紧凑的语言对立起来是不对的。要增加诗歌的肌理、弹性,有时需要借助文言。但在抒情时,口语会让感情痛快地、毫无间隔地抒发出来。诗的语言不是平常说的语言,而是音乐语言。音乐本身有结构性,能否结构好诗的语言要看诗人自己的才能和对音乐的敏感性。口语可以入诗,但要有音乐性,要和表达的内涵契合。口语精致到虽然是口语的结构,但有音乐的因素、表达的能量与诗歌的歧义性,这样的口语不能反对。不过诗歌口语中如果有一大堆废料,这是要批评的。
  关注新诗形式——内容不同 量体裁衣
  记者:有评论认为新诗在100年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诗歌的形式问题,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旧体诗词的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最终都相对固定了,新诗在形式上会不会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式或写作套路?
  郑愁予:说新诗在100年中没有很好地解决诗歌的形式问题是因为不读诗,完全不了解诗,不了解诗的起源与诗中的音乐性。在我看来,现代诗已经成功了。全唐诗有着同样完美的形式,却并不是每首诗都感动人,有的只是诗中的一两句很好,整首诗打动人也并不那么多。可见诗歌感动人的力量并不在固定的形式上。
  现代诗人从律诗中解脱出来,舍弃了先人的格局,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想法层次更多了,语言的来源比古代更丰富了,有日常应用的词汇,也有方言、俚语,还有西方的语言,但这些新的词汇有的同样很有诗意,再用唐代的形式写作,形式和语言就会格格不入。
  那么是否要制造新的格律呢?我想闻一多的尝试不是很成功,他后来写不下去了。闻一多的思想很活泼,但完全靠《死水》的方式写,就受到很大局限。台湾有诗人写十行诗歌,也不成功。西方十四行诗用英文、德文写可以,用别的语言写就不行。冯至搞十四行诗,味道就变了,音乐性消失了。
  诗人的气质决定内容,内容决定形式。诗有各种格局,诗的形式是表现的手段,这种手段由内容决定。现代诗人因为内容不同,每首诗量身打造,为一个特定的内容写一个特定的形式。比如我那首选在大陆语文教科书里的《雨说》。这首诗的形式和《错误》、和我刚到台湾后写下的《燕云集》不一样。《燕云集》有种宁静的、沉思的、投入的、从心底喜欢的感觉,很多是写北平的古迹,语言里有传统的意味。《雨说》是写给小孩子的,小孩对于韵很敏感,所以这首诗中押了很多韵,如“了”、“的”、“子”,是口语的押韵,且不是死的韵。但韵在诗的音乐层次中并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旋律,旋律存在于整个句子里边。现在的语言,说得动听,是因为旋律好。假如一个演讲句句都押韵,听久了会让人疲倦。旋律好,句子有长短,表达出来才好听。在《雨说》中,有旋律,有韵,而且讲手法。手法用的是明喻,给儿童的诗歌用暗喻、典故、西化,都不好,都要避免。这个形式就是为内容服务的。
  记者:您当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这首诗的?
  郑愁予:其实这首诗不光是写给儿童,而是写给所有人的。1981年,7位在美国教书的华裔学者,包括我,受中国作家协会邀请到大陆访问,这是一次破冰之旅。第一站是北京,我当时感触最大的就是小时候最喜爱的城墙被拆掉了,非常失望。你们不能想象北京的城墙有多美,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的一个景观。城墙外是护城河,河岸有高大的柳树,夏天柳树的倒影映在水面上,河水荡漾,一群群的鸭子游过,放眼望去则是道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