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广西艺术家为桂剧名伶立…
《中国陕西剪纸艺术展》…
萧放:明清时代的新年节…
说年节话拜年
1850艺术节上演厅堂版京…
中国篆刻艺术 中华文化…
沪剧艺术家茅善玉:艺术…
2010年戏曲艺术发展:构…
1900年1月5日 京剧表演…
浅谈艺术性译意——从“…
最新热门    
 
年节艺术岂能一成不变

时间:2011-02-24 11:00:47  来源:不详

传统节日具有艺术的性质,它把歇息、松弛和欢乐插入持续不断的生活流,使箭一般流逝的时间契合着自然与人生的节奏。节日里,人们摆脱劳作状态,沉浸于没有时间感的激越审美状态,寄托理想,抒发胸臆,宣泄郁积,以艺术的形式激发和唤醒社会心理,使社会意识和文化认同感不随岁月流逝而淡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也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中国人不仅赋予这个节日时间以神圣的意义,同时也赋予这个节日空间以非凡的形式。春节里,有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艺术,譬如春联、年画、剪纸、烟花、灯彩、抬阁等等。这些体现我们民族的深厚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在大江南北营造出一个红火喜庆、充满色彩感的共时审美空间。在这个缤纷艳丽、流光溢彩的恢弘审美空间中,人们不仅可以获得鲜明、强烈的静观视觉感受,还可以通过放灯、抬阁、走幡、舞龙等一系列声色并重的“闹春”活动,介入动态审美过程,领略心潮澎湃、激情洋溢的高峰审美体验。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过年“回家”的社会行为和着感性的节俗艺术,一道构成鲜活的文化记忆和生动的社会教化形式,将深厚的民族思想和情感作跨越时空的持续传递。在春节这个“全民欢乐总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透过国人对过春节依然怀有的神圣感、期待感、归属感和兴奋感,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切。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作为社会情感和集体意识的审美倾诉,民间艺术充满明媚的阳光感,欣赏起来让人振奋,让人领略生活的美好和希望。这些美学特点在节俗艺术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