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学者:草根文化避免不了…
春节的人文内涵受冲击 …
学者:国学发展不能快餐…
中外学者齐聚宁波 探讨…
复旦大学认定学者朱学勤…
孔子“走进”天安门广场…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著名学…
沉痛悼念训诂学著名学者…
《三字经》应该怎么读 …
《三字经》应该怎么读 …
最新热门    
 
学者:科学需要伦理的引导和法律的约束

时间:2011-03-04 09:47:36  来源:不详
●人类确实正在享用科技带来的成果。但它们是否美好,需要时间来检验。别毫无保留地拥抱新技术,以为新技术用得越快,就越显光荣,这是对科技的误读。 
  ●平心静气地看待科学,它同样需要伦理的引导,需要法律的约束,需要理智的警醒,需要一切现代资本和市场都必不可少的监督。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系主任) 

  龚丹韵:前不久,中国科协公布了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最新调查报告,这已经是中国科协连续八年做这样的调查。在您看来,报告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江晓原:国外每年也会做类似的调查,透过积累起来的数据,可以看出某种社会演变的轨迹,有学术价值。但对政策的影响可能比较小。
  国外强调的是 “公众理解科学”,我们的说法是 “科普”。两个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传统科普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公众简单地坐在那里,听科学家做点深入浅出的知识介绍。国外的公众理解科学,要求就比较高了,其内涵是:公众作为纳税人,有权利关心科学家正在干什么,现有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等等。如果公众觉得某项研究没有前途,就会要求项目下马,如果发现有啥不良社会影响,也会要求停止科研。所以它是双向的。
  龚丹韵:众所周知,科学水平关乎国家繁荣,绝非小事。而2010年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的科学素养提升缓慢,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差距。不过我们对科技发展充满信心与期望, 84.5%的人赞同现代科技 “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比例大大高于欧盟。您对此怎么看?
  江晓原:早年,调查目的完全是在科普理念支配下设计的。科学技术是否给未来带来更多发展这种问题,以前压根不需要问,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科学技术是美好的,会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不然我们强调科普干吗?然而信念只是信念,未必经得起推敲。
  人类确实正在享用科技带来的成果。但它们是否美好,需要时间来检验。比如说杀虫剂,刚开始使用时大家都觉得很好,后来被证明其危害非常大,可人们已经依赖惯了,戒不掉了。又比如三聚氰胺的发明者,曾经靠此获得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正在使用的技术是否真正美好,需要大家始终保持疑问之心。就算前面1000个乌鸦都是黑的,也不能保证第1001个是黑的,以前美好,并不能保证将来会永远美好。归纳推理,不是有效的逻辑证明。所以在许多有识之士推动下,近几年,科学发展不当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逐渐为国内公众所了解。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公众仍然乐观赞同,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现在的科普还有缺陷。这是传统科普的不足,没有对科学的负面可能作出足够的警醒,以至于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不全面。如果不能妥善运用科学这把利器,它将成为一种隐患。
  龚丹韵:调查同样表明,我们对 “新发明和新技术应用”的关注度,比2005年提高了很多,甚至超过了欧盟。既然如此重视,为什么我们科技的现实水平,总让人觉得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问题出在哪儿呢?是什么影响了科技的增速?
  江晓原:越是发展中国家,越容易对科学寄予厚望。为什么发达国家比我们先进呢?很多人把结论简单归为我们科学技术的落后,因此指望科学技术改变当下的生活。可以说,正因为落后,所以兴趣程度和期望程度才会更高,这两个现象本身并不矛盾。
  其次,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帮助你学会思考、学会科研,只是简单地教你做题。大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