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
【校训故事】中国人民大…
《光明日报》推出:201…
孔子雕像引热议 国家博…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第七届…
人民日报、人民网评出2…
《光明日报》图书出版部…
关于从《所罗门之歌》中…
高考引入教授面试,可行…
人民日报:别让金钱坏了…
最新热门    
 
人民日报:有钱的读书少,读书的钱不多

时间:2011-04-08 12:44:52  来源:不详

 

知识改变命运”是这些年来最深入人心的一句口号,但是人们往往在激动之余忽视了一点——获取知识是需要成本的,如果价格高到难以承受的地步,知识的大门就关闭了。站在这个角度审视近年来有关书价高低和全民阅读的争论,就会发现以往的一些认识其实是存在误区的。

比如以前我始终认为,媒体上关于图书价格的讨论意义不大,理由是真正爱读书、需要读书的群体,书价再高,恐怕也会勒紧腰带去买书;书价再低,对那些根本没有读书习惯的群体来说,他们照样不会为低价所动。但近来的几件事动摇了我的看法,我觉得自己以前的观点有点儿“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意思。实际上,对于许多低收入群体而言,价格依然非常敏感,几块钱就能把他们挡在知识的大门之外。

有媒体报道:广西部分贫困地区有百万小学生缺少《新华字典》,甚至有的学校全校老师只有一本《新华字典》,好多学生为了省钱而去买低价的盗版字典。而一本《新华字典》不过16元,在城市,这仅是一顿快餐的钱。

另一件事是我亲身经历的:春节前参加“文化年货带回家”报道,随政府部门送书到某建筑工地,受到农民工们的热烈欢迎。一位农民工对我说,他和工友们极少买书,没有读书习惯是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相对于他们的收入而言,书价太高了。

对于这些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言,他们是最需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来改变命运的群体,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他们钱不够,所以敲不开知识的大门;而掌握不了知识技能,收入就无法提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方面是需要读书的群体因为贫困而难以读书,另一方面是有钱的富裕阶层很少读书。据中国出版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购书最多的群体的月收入在3000至5000元。而那些高收入群体很少买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曾说:“尽管从平均收入的角度而言,中国书价并不是很高,但由于中国读书人口的收入偏低,书价就显得有些昂贵了。中国并不缺乏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只是这部分群体同图书的潜在消费群体之间产生了‘错配’,通俗地说就是:有钱人读书少,读书人钱不多。”陈昕认为,“如果有读书需求的人由于收入低而读不起书,这会成为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最大隐忧。”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隐忧而是现实了。近年来不断见诸媒体的“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流行”的报道就是证明。由于大学学费昂贵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许多农民不愿意自己的子女继续读书,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读书无用,打工有理”的口号。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所以步履维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而现在他们的主力竟然认为读书无用,这实在令人忧虑。

另一方面,富裕阶层不读书的现实也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其他阶层向往和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导向直接影响着许多人的选择。现在,相当一部分富裕阶层的财富不是通过自身的知识技能创造的,客观上印证了“读书无用”;而且,很多富人没有把财富投入到提升自身素质的文化消费中,而热衷于奢侈型、炫耀性消费,浑身名牌而言行粗鄙。一个社会如果不能通过读书学习创造财富、改变命运,如果不能凭借知识和技能来获得幸福,那么谁还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创造上呢?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以后,文化消费将出现爆炸式增长。但如果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