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2000年3月21日 著名史学…
史学可以娱乐化吗——兼…
“历史热”中的冷思考—…
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因病…
侯春燕:论史学研究的琐…
2010年中国史学新发展:…
沉痛悼念著名历史学家、…
史学大师缪钺:耄耋之年…
历史学家的“了解之同情…
史学家陈垣故居江门重修…
最新热门    
 
史学争鸣:孔子“患不均”论新诠

时间:2011-04-29 12:55:28  来源:不详

“患不均”是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季氏》中,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注: 基本资料 生卒:描述:籍贯: 个人概述 职业生涯 个人荣誉 个人影响 人物评价 相关链接 文德 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歌唱郎归晚 (1955) .... 仆人 再访香城艳 (19-]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人们通常将孔子的这一“患不均”论理解为不必担心财物少而担心财物分配不平均,如果人们将财物分配平均,就不会有贫富差异,也就消灭了贫困。也就是说,人们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患不均”论的,它讨论的是贫富差异的问题。笔者以为,这种理解是简单的,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理由如下:

 

    第一,贫富差异并不被孔子等先秦儒家所特别反对。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就是孔子对贫富差异的基本态度。即使在孔子的大同[注: 大同市-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理想中,他也没有提到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问题。孔子的这一观念也为后来的儒家所继承,如子思就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中庸》)孟子[注: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注: 滕文公战国中期滕国(今滕州市)国君,滕定公之子。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下》)荀子说:“富则施广,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荀子·仲尼》)由此可见,“均贫富”并没有成为先秦儒家的基本政治主张。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