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古籍出版悲壮突围 市场…
古籍出版悲壮突围 市场…
古籍出版悲壮突围 市场…
中国数字出版门户网站“…
《清代理学史》问世引发…
海外古籍以“数字化”回…
出版大国的尴尬:中国人…
第三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
《鲁迅大全集》八月出版…
[聚焦文化消费]世界出版…
最新热门    
 
古籍出版不擅赚钱易被忽略 啃的市场“蛋糕渣”

时间:2011-06-01 11:33:27  来源:不详
古籍出版的实力。现阶段,“可以先在产品、项目等方面建立合作。”

 

市场之路,扶着走还是自己走

 

  在古籍社转企改制之初,曾经有过一次争论。由于古籍本身受众面小、投入大、销售和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很多老编辑认为古籍社应该由国家养起来。”回忆起争论的焦点,李岩说道。

 

  “古籍整理应该是国家行为、文化机构行为。”聂震宁强调,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规划作用,甚至还发挥买单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古籍出版物不能用于交换,政府买单,也是市场行为的一种。”

 

  事实上,鉴于古籍出版的特殊性,国家的“买单行为”一直未曾间断——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从最初的每年170万元,增至目前的每年2000万元。“全国能申请这个基金的不到100家出版社,主要还是以全国古籍联合体的23家为主。”李岩表示。

 

  但是,在李常庆眼中,国家对于古籍出版的支持只是一个方面:“在西方,企业、文化团体、基金会对古籍整理都有很大力度的支持。”而在我国,“社会资金对人文科学的热情没有培养起来,慈善捐赠的激励体系也不如西方完善。”李岩补充道。

 

  正因为社会支持体系的短板,使古籍社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部分古籍社靠项目资金,有一顿没一顿,在难以为继时,出现了‘打零工’的现象。”聂震宁解释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