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上海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
大型苏绣《富春山居图》…
复旦哲学教授写上海作文…
上海:“矛盾”中找“交…
杨乃武案与上海《申报》…
杨乃武案与上海《申报》…
杨乃武案与上海《申报》…
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谈…
近300名孔子后裔在上海…
“上海港码头号子”申遗
最新热门    
 
上海谚语入选国家非遗 沪谚期待大众口口相传(2)

时间:2011-06-21 12:03:57  来源:不详

本地闲话 富有精华

严谨说来,“沪谚”不等于“上海[注: 上海市-上海,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谚语”,因为“上海”早就五方杂处,“上海闲话”不仅融入宁波[注: 宁波市-宁波市,简称甬,有时亦简称宁,是中国浙江省第二大城市。宁波母语为吴语宁波话,普通话为官方语言。目前,宁波行政上属于副省级城市,]、扬州[注: 扬州市-扬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西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现辖区域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1°35′至33°25′之间。]等地方言,还混入不少英语和日语。张乃清说,沪谚的确切定义是:“在陈行地区搜集的上海本地乡村谚语”。“语言是随人跑进跑出的”,沪谚不含“外地飞进来”的俗语。

来自日常生活的沪谚可根据内容分为时政、修养、事理、社交、生产、自然等类别,具有五大特征:一是使用原生态的老派上海方言,可称为“历史活化石”“文化土特产”。二是真实反映旧时上海乡村农耕生活和市井平民生活风情。三是多为“不知书”而“达理”者的口头创作,显粗俗,欠文雅,但“俗而可耐”。四是由于人口多,民风扬,题材广泛,层出不穷,词条蕴藏量大于社会形态单一的地区。五是修辞手段丰富,话语“煞根”到位,却又充满善意。

据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张黎明分析,沪谚之所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因为它作为语言精华,还能典型地反映城市变迁、历史演化、文化理念以及人文价值观的脉络。

保护传承 依靠大家

虽然“陈行谣谚”成为市级“非遗”项目之际明确了2位代表性传承人——来自陈行的群文工作者张石民和周曙明,但是他们在沪谚的保护传承中,只能起引领示范作用。“因为谚语是群体创作、集体传播,”张乃清分析,“它不像某些民间艺术家身怀的绝技,通过保护某个人、传授某种技艺,就可以传承下去。”

七八十岁的陈行老人,个个都是运用沪谚的高手,会不时聚集在一起较量口才。张乃清说,在陈行地区的“说话达人”不像“中国达人秀,经常冒出怪”——人人都是“怪”,就“见怪不怪”。因此,他们通过编书送给“外来人员”,让他们了解沪谚,或者录音保留下语音语义上的“彩头”。

沪谚有所流失也在所难免,有的是被时代淘汰的。例如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